克与千克课后反思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

ID:10091403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_第1页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_第2页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克与千克》课后反思高素慧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物品的轻重,从创设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再让学生认识秤并会看秤,学会读取秤上的值,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层次上还是比较清晰简单的:1.认识克2.认识千克3.克和千克的进率。4.估量。在教学中我借助一千克盐和2分硬币,来让学生认识1克,感受1克,认识1kg,感受1kg,,继而让他们去估计一些物品的轻重,给物品填写相应的质

2、量单位;用我们在课堂上称出的物品如苹果、梨、香蕉等的质量,去和不曾称过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了对于物体体积及质量的认识,学生能较好的估量出其他物品的质量。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

3、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天平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

4、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准备出称,在本节课中,只有个别学生亲自称量了物体,在对秤的使用上如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去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就更能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形成克和千克的观念。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5、。我觉得学生去操作是很有必要的,课上不能实现的事情,能不能把它放到课下去做呢?为了弥补这个教学中的不足,我留了一个作业:“称一称1千克的xx有多少个?”在第二天的统计中,大多数的孩子亲自称量或亲自经历了认称的过程,再把每个同学们缩成的不同物体的数量进行交流,就使学生拓展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问题的解决,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的引导,只要老师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指明方向,相信学生是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