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

ID:10074085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23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_第1页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_第2页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_第3页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_第4页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与其文论思想摘要:“通古今之变”在司马迁那里不仅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审视古今时代的文化观念。在“通古今”的思维模式下,司马迁对古今作家、作品的批评能够以贯通的眼光来进行审视,这对后世文学批评有所启发。同时,在“通古今之变”的文化观念之下,司马迁能够以等视古今的态度对古今作家、作品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现在文论思想的总体特征上,基于“通古今之变”的观念,司马迁既有对传统文论的继承也有在此基础上的革新。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古今观;文论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

2、4)12-0120-039“通古今之变”是司马迁古今观念的核心内容,不仅因为它是司马迁处理古今关系的总原则故而关涉司马迁审视古今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司马迁把这种观念性的认识贯穿到了整个《史记》的写作当中。“通古今之变”就意味着承认古今之间的差异但又能联系地来看待这种差异,这种思想观念在《周易》当中已经基本形成。《易经》中卦爻之间的变化过程始终受到重视,并成为判断吉凶的主要依据;《复》、《恒》、《革》等卦象也主要阐释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至于《系辞》中所谓“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中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①[

3、1]则明确说明帝王政治之间的嬗变规律。如果说《周易》与先秦诸子把这种通变的思想主要运用在时代政治变化的宏观层面,司马迁因《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的缘故,则能够把这种通变的思想运用于古今人物的具体记述之中。另外,《周易》更注重变化的连续性,而司马迁因其史家的宏观视野与超强的古今视域,使他能够将这种变化的联系性贯穿到更长的时间跨度之中来审视。汉初由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在“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2]的编撰目的之下,也提出了“通古今之事”的主张。可惜该书因以道家思想为本之故,在具体的论述之中往往存在“以古非今”的偏颇,故而很难做

4、到真正的“通古今”。司马迁则不仅是在方法上的“通古今”,更是在思想认识上的“通古今”。由此可见,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既是对《周易》“通变观”的具体运用,也是对《淮南子》“通古今”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故此,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开创的,他将这种思想观念运用到作家传记的撰写当中则必然在文艺思想上有所开创。一、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思维方式与其文论思想9如上所述,《淮南子》“通古今之事”的观点其实偏重于思维方法上的考虑。古今有所不同,因此只有“通古今”、“观始终”才能以贯通的眼光审视古今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根本

5、的道理。因而“通古今之事”更接近于一种思维方法,即一种历史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深谙古今之事的司马迁那里当然也得到了熟练的运用,这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显然,“通古今之变”也必然包含这层意思在里面,因为它首先以“通古今”为考察变化的基本方法。因“通古今之变”的缘故,司马迁能够打破古今时限以古今人物合传的方式来撰写人物传记。《屈原贾生列传》就是一篇关于古今作家的人物合传,在屈原传记之后文中紧接着写道:“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3]2491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与其文学批评意识也有

6、一定的联系,司马迁显然认识到了屈原与贾谊的一些共同之处。韩兆琦先生在该文题解中就引用了明代陈仁锡的评论:“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4]这实际上就是司马迁对古今两位作家的总体性认识,这显然比班固《汉书・贾谊传》用伊尹和管子与其作比要贴切得多。以9这种古今联系的方式来组织材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司马迁对传主的评价和认识。和班固相比,司马迁也看重贾谊的才情而不仅仅是其政治命运,这种文学批评的意识正是从屈原与贾谊的合传中体现出来的。这也正是“通古今之变”的思维方法引出的文学批评效应。虽然这只是史书材料的组织方式但是把

7、古今作家放在一起来记述的思路却不失为一种发明,这完全也可以看作是文学史的一个基本雏形。这一雏形在另一位文学家兼史家的沈约那里得到最终实现,《宋书・谢灵运传》中古今作家创作的历史正是文学发展的历史。9如果说屈原、贾谊合传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古今相通,那么,对古今文学作品的比较性批评则明显体现出司马迁在思想层面上的古今相通。他评价屈原时引用了刘安的话,当然也是认同后者的观点。其文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3]2482以前代文学作品《诗经》来评估后世《离骚》的文学成就,这就是一种“以古观今”

8、的思路。虽然后出的《离骚》会有所发展变化,但是与古代的文学作品也有相通之处。故而可以“以古论今”。在评价司马相如的赋作时司马迁同样采用了这种“通古今”的思维方法,把生活在汉代的司马相如的作品与上古时代的《诗经》《易经》等做联系比较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