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72374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3
《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摘要:小学生学习数学应契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与改变学生数学行为方面着手论述,旨在从以上三方面对小学生学习数学进行优化策略研究,以促进小学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态度;行为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21-01数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过去,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往往比较注重数学的科学价值,而忽视了对其人文精神的提升,没有很好地实现数学科学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功能,这样
2、的数学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小学数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规定了数学教育对象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方向。1.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5学习情感是指因学习而产生的种种内心体验。数学学习情感是指因学习数学而产生的种种内心体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们常常会有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例如:当回答问题后得到老师的赞扬、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问题、考试得到高分时会感到高兴、快乐,并有一种成就感;而当回答不出问题、学习失败时,会产生害怕和厌倦情绪。学习情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起着动力的作
3、用。愉快而积极的情感能活跃思维、激发智慧潜能,从而促进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反之,痛苦而消极的情感会阻碍数学学习,并削弱和降低数学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神奇而美妙,尝到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愉快,从而逐步形成了学习的热情,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所以,学习热情来源于数学本身、来源于学习者通过刻苦学习的收获与内心感受。一旦形成了学习热情,它就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巨大的推动力,鼓舞着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地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5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信念、情感与行为的倾向。数学学习态度就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情感与
4、行为倾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其价值观紧密相连。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社会、对个人学习及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时,这种认识就会转变成一种态度倾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情感有着密切关系。学习态度是一种无法直接观察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其语言和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外部学习行为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例如:学习数学认真还是马虎、勤奋还是懒惰、自信还是自卑、有责任心还是无责任心等等。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除了个体先天身心条件外,社会、家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一经形成,它就是相对稳定的。要改变学生
5、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应当从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价值观入手。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
6、:”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5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3.认真探寻学生的内在
7、潜能在数学学习过程过中,学生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能潜能。5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于发挥其潜能,这是数学教学的核问题。一般来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解决
8、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