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8例癫痫伴发抑郁和焦虑患者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48例癫痫伴发抑郁和焦虑患者的临床分析【关键词】癫痫;抑郁;焦虑;心理治疗抑郁/焦虑与癫痫共存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病学现象。据报道,控制良好的癫痫患者抑郁发生率为10%~20%,控制不良者为20%~60%[1]。虽然近年癫痫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抑郁/焦虑却成为严重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抑郁/焦虑和癫痫共病的提法兴起[2]。本文汇总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48例癫痫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癫痫患者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8~71岁,平均37.
2、6岁;病程0.5~13年,平均4.3年。癫痫诊断依据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发作分类,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8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4例,失神发作5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1例。 1.2对照组 在健康人员中随机选择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9~47岁,平均28.4岁。排除标准: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心脏病、胃溃疡、糖尿病、卒中病史及精神病史或精神病家族史。 1.3方法 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对48例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及符合入组条件的健康人群同期进行测评。抑郁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
3、CCMD-3);SDS/SAS结果判定:8~10分为轻度抑郁/焦虑、11~14分为中度抑郁/焦虑,15~21分为重度抑郁/焦虑。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 2结果 2.1抑郁/焦虑发生情况 48例癫痫患者中,伴发抑郁11例,发生率为21.9%,其中轻度抑郁9例,中重度抑郁2例;伴发焦虑8例,发生率为17.7%,其中轻度焦虑7例,中重度焦虑1例,总发生率为39.6%。对照组发生抑郁3例(6.0%),发生焦虑0例(0.0%),发生率为7.0%。癫痫组与对照组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99,P<0.01)。 2.2癫痫
4、病程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癫痫病程≥5年和<5年者抑郁/焦虑伴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P<0.05),见表1。表1癫痫病程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略) 3讨论由于癫痫症状反复,治疗时间长,抗痫药物各种副作用,使癫痫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即使新确诊病例也不例外,从而使患者工作、生活能力下降,难以适应社会。本文48例患者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抑郁,8例均有不同程度焦虑,说明癫痫引发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在抑郁/焦虑测评过程中,患者不同程度表现出对发作的恐惧,对癫痫药物的副作用感到担忧,导致社会能力受限,情绪低沉,工作、生活能力下降。这一方面与癫痫疾病本身
5、及药物治疗有关,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与社会。由于人们对癫痫缺乏认识,对其产生歧视,并对患者就业、婚姻、家庭产生影响,而且癫痫发作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使患者产生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本文48例患者随着病程增长,长期受疾病困扰及家庭、社会各方面压力,其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抑郁/焦虑总发生率为39.6%,其中抑郁发生率为21.9%,焦虑发生率为17.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随着病程增长发病数逐渐增多。因此,癫痫在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样重要[3]。本文也显示经过心理支持加药物治疗,消除抑郁/焦虑症状的有效率达74%,由此可见是治疗癫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要
6、使患者及家属对癫痫有足够的认识,了解有关癫痫的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正确看法,认识到癫痫是可以治疗的,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其对治疗的依从性。由于家庭成员对患者可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家人的不良因素影响会使患者社会功能减退,出现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影响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因此家属的关心、体贴,情感沟通,会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并维持治疗,并有助于恢复患者自信心。同时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普及癫痫有关知识,减少社会对癫痫患者各种压力。其次,作为医务工应该尊重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进展。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患者对环
7、境适应能力减少环境中外部应激源,尽量使患者置身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利于机体本能地对抗疾病及心理康复。还要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兴趣范围,增加独立能力,提高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总之,癫痫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症状时,及早诊断尤为关键,有用药指征时,及时给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4-6],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及治疗,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消除抑郁/焦虑症症状,有助于癫痫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参考文献】 [1]PacielloN,MazzaM,MazzaS.Depressioninepilepsy:symptomorsyndrome?[J].Clin
8、Ter,2002,153(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