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失学”问题和社会工作的介入

“少年失学”问题和社会工作的介入

ID:9660045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少年失学”问题和社会工作的介入_第1页
“少年失学”问题和社会工作的介入_第2页
“少年失学”问题和社会工作的介入_第3页
资源描述:

《“少年失学”问题和社会工作的介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少年失学”问题和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前言  越来越严重的“少年失学”问题应该算是青少年问题的一种。而青少年问题的根源却不在于青少年自身,而是青少年所处的外界环境。青少年是社会的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数量上说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它不仅会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会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问题,甚至会严重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青少年社会问题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关系相当密切。社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助人手段,其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社会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因此,从社会工作角度,运用社会

2、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青少年问题是可行的,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个案概况  王某,女,15岁,初中肄业,有一姐一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王某辍学是自愿的,认为学习无趣,且教师水平不高,其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在外打工。王某受他们影响,更是无心向学。初中未读完,便辍学打工。现在王某的状况相当糟糕,每天工作十多小时,住宿环境差,工资低,且老板还拖欠工资。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途径  越来越严重的“少年失学”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值得考究的是,经济贫困不再是“少年失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受“打工潮”影响而自愿放弃学业逐渐成为关键因素。  就案例中的

3、王某来说,其辍学的关键因素就是受其在外打工同学朋友的影响,无心向学,自愿放弃学业,投身“打工潮”中。另外,由于王某的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当王某提出不愿上学时,他们并未加劝阻,而是“欣然”同意。再则,学校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水平不高,教育体制不合理等导致王某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学习动力不是很强。综合以上原因,王某自愿辍学去打工。  但打工生活并没有王某想象中的精彩。由于缺乏技能和学历,其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一些苦、脏、累的工作,不仅工资没有保障,有时甚至人身安全也缺乏必要的保障,更没有各种福利保障。王某现在觉得前途一片暗淡,很是苦恼,不知如何解决自己面临的

4、问题。  针对王某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来解决。具体介入方法和步骤如下:  1、接案,通过各种渠道,如从机构处获得案主基本资料和相关信息,或亲自与案主面谈,了解案主目前的状况。  2、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此时的案主很迷茫,因此工要与案主进行一次广泛而深入的会谈。会谈过程中,工要运用积极倾听,同理心,鼓励,支持等专业技巧和方法,帮助案主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再不仅是缓解案主不安情绪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工获得更多案主资料,以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只有与案主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案主才有可能信任你,相信你能帮助他(她),这是协助

5、案主解决问题的基础。  5、改善案主所处学习环境。改善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同时大力整顿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水平,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大力宣传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政府从人、财、物各方面给农村教育以大力支持。  7、结案。与案主进行会谈,比较案主接受服务前和接受服务后的情况,如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则可进入结案阶段。  8、跟踪服务。工通过观察案主日常生活和工作,及其周围人的反馈等方式了解案主目前情况,以判定案主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如没解决,则考虑采用另外适合案主的办法解决其问题。如问题真得到解决,则可真正结案。    四、总结  从

6、根本上说,之所以会出现“少年失学”现象,还是因为“城乡差距”。城市的繁华和精彩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于是,中国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打工潮”现象。年龄稍大的农村人是因为年幼或年轻时没有学习的机会,现在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外出务工。可现在相当一部初中没毕业的学生,放弃学业外出务工,他们并不是因为经济贫困而辍学,而是受外界因素干扰自愿放弃学业。但现实是残酷的,在现代知识型社会里,没有技能和学历的人只能做一些“低贱”的体力工作,而且各方面都没有保障。笔者认为,国家应重视“少年失学”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否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而且回对整个社

7、会秩序的稳定和整个知识水平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还会诱发其他社会问题。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青少年问题不仅是现在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陆士桢,王王月《青少年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