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ID:9656384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1页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2页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各方面研究日益受重视,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病理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0引言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AD)后的第二大痴呆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VD发病渐有上升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病员家庭、社会及国家增添了沉重的负

2、荷.据国外资料报道,VD是迄今为止唯一可防治的痴呆,如早期治疗会具有可逆性[1].因此探索VD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以期寻求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1危险因素  已有的研究成果已证实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与VD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凸显在共同的危险因素上面,但经深入研究发现:VD除有脑血管的因素外,和年龄、文化素质、遗传以及其他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等因素也有密切关联[2].因此,如果以脑卒中干预为核心来归属VD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与脑卒中干预有关和干预无关(或不明显)的两大因素体系.  1.1脑卒中干预有关的因素  1.1

3、.1高血压高血压与VD关系的连接点在于:被认为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形成动脉瘤及微栓塞,最终导致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神经元丢失而发生痴呆[3].  1.1.2糖尿病国外学者己基本证实糖尿病是V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Hassing等通过对702例8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患VD的可能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Gregg也认为从病因学上阐释是由于糖尿病影响了脑部血流动力,致使血管的反应性和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增加了临床“静息性”脑梗死的危险程度[4].  1.1.3血脂、载脂蛋白、维生素[5]从营养学角度研究发现,过多

4、的n-6多饱和脂肪酸摄人以及n-3多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如抗氧化剂、维生素C、胡罗卜素和B组维生素)相对摄人的不足,都是VD的高危因素.RygleRNA的过度表达,大脑血流的减少增加淀粉样蛋白(AP)的沉积,βAP的生理水平可能导致脑血管的收缩[15,18].  3.2细胞和分子机制  3.2.1海马Ca2+、钙调素(CaM)、CaM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PKⅡ)海马组织是参与学习和记忆功能的重要部位,该神经细胞内Ca2+,CaM和CaMPKⅡ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已有较确切报道,钙离子浓度([Ca2+]i为胞质第二信使,与钙调蛋白CaM结合成Ca2+,CaM合物后

5、进一步激活CaMPKⅡ,CaMPKⅡ亚静息状态时存在自身抑制区封闭催化部位而处于非活化状态,激活后CaMPKⅡ迅速发生自身磷酸化,转变为非Ca2+依赖状态,此自身磷酸化可使CaMPKⅡ保持先前激活Ca2+信号的信息,即使胞内Ca2+水平恢复到基础状态,Ca2+仍维持催化活性,故CaM和CaMPKⅡ的作用被认为是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分子机制之一[19].  3.2.2内皮素1(ET1),降钙素CGRP神经肽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主要起神经调解作用,并在脑内发挥多种生理和药理作用.ET是由脑内胶质、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目前认为是最强的缩血管肽,ET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

6、用主要为:作用于脑血管的缩血管作用和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即ET通过血管进一步收缩痉挛,加重脑缺血,还可能对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造成直接损害[19-20].  3.3炎性机制炎性机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资料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脑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起主要作用,以炎性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缺血和再灌注引起炎症反应中的局部表达为特征[21].脑缺血和再灌注时,内皮细胞、神经元等在局部被激活,通过释放两种关键的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触发炎症反应,引起其它细胞因子与炎性代谢产物一起促使白细胞迁移至组织损伤区,导致血管

7、再闭塞,引发“无再流”现象.白细胞还可以产生蛋白水解酶和其他效应分子,引起神经元的直接损伤.关于炎性因子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主要依据有:局灶性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时IL1βmRNA表达及TNFα水平增高;给予TNFα和IL1β拮抗剂对局灶性缺血模型具有保护作用[22].提示炎性机制可能在V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3.4遗传机制伴有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CADASIL病)0I可能是家族性卒中的原因之一,该病基因定位于19PB13.1,其重要区Notch3基因有异常突变,80%以上伴有痴呆,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