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11022
大小:56.1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邸春红1宋智牛2(1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二分院835000;2新曬伊犁军分区门诊所835000)【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肺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及气道神经调控的变化等。有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基因等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生。木文主要从炎性介质、基因、肺泡内树突状细胞(DC)、前列腺素D2(PGD2)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等五个方面介绍哮喘的发病机制,为更好地预防与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哮喘基因前列腺素D2(PGD2)【中图分类号】R3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
2、2013)05-0366-01引言在我国区域内将近有4亿多的哮喘病患者,将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在美国患有哮喘发病率的将近有6%—11%的女患者和12%—16%的势患者。我国在2003年经过调查哮喘患者流行病率的结果表明,在3年以内患有哮喘病率约是0.2%—3.4%,跟十年之前相对比,要提升63.7%,其使患者的日常牛活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在目前,我国哮喘发病的原理相当的杂乱,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T淋巴细胞(Tlymphocyte)>肥大细胞(Mastcells)等多种细胞和细胞成分所融入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就是
3、目前很多学者所接受的理论哮喘,而也被称为一种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所产牛不完备的疾病。1炎性介质与哮喘哮喘患者一般都是因正常抗原中有个别敏感的抗原产牛异常的免疫反应,CD4+T辅助细胞里面的Th2细胞引起免疫反应的主要原因。Th2细胞是由变应原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牛成的,从而引发了微血管渗漏、腺体分泌增加、粘膜水肿、上皮损伤以及气道高反应性这些都是发牛哮喘的反应⑵。2基因与哮喘对候选基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了哮喘发病基因危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RANTES在导致病毒气道炎症之中的作用是通过对气道上皮细胞系BEAS24B与上皮细胞中16号染
4、色体上的RANTESmRNA及蛋白在正常人支气管表达水平的测定来证明的[3]o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位点和特异性IgE重链基因的连锁区域中有染色体15q2存在,哮喘患者与它们也有着关联。3肺泡内树突状细胞(DC)与哮喘DC提呈抗原作为链接T淋巴细胞和特定的抗原之间的媒介,DC提呈抗原分为DCI和DCII两种,前者可以分泌出IL-13与IL-17,它们对于ThO分化为Thl具有指导作用,然而所分泌的IL・13由于功能不足常常出现过敏体质与哮喘,同时还可能导致Thl/Th2其细胞的功能失衡⑷。此外,DC既可引起Th2反应,同时对于其细胞的接连激活也具有促进作用,从而诱使
5、慢性炎症发生,并导致BHR以及哮喘特异性气道被重新塑造。4前列腺素D2(PGD2)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PGD2是环氧酶代谢产物主要是由肥大细胞花生四烯酸所引起的,在没有进入临床阶段进行的实验已经显示出,PGD2过敏哮喘是一种重要的媒介[5]。PGD2受体和PGD2是哮喘相关的易感基因,此结果也是近些年来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成果,它们也是哮喘发病的分子遗传基础其中之一。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哮喘中的作用RSV感染使患者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病率严重的受到影响。只有通过β2-整合素其细胞的黏附,RSV对于EOS的刺激才更加明显。相对于正常的对照
6、组来说,变应性的哮喘病人的外周血EOS其PAF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要更强。从而可知变应性哮喘其发病可能对EOS的PAF受体有一定影响。总而言之,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许多细胞参与了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无数细胞因子在细胞与细胞之间架起了相互作用的立交桥,有众多炎症介质介导效应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只有充分掌握了哮喘的发病调控机制,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预防与治疗哮喘,解决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健康质量。参考文献[1]E.Furukuwa,T.Ohrui,M.Yamayaetal.,"Humanairwaysubmucosalglandsaugmenteosinop
7、hilchemotaxisduringrhinovirusinfection/ClinicalandExperimentalAllergy,vol.34,no.5,pp.704–711,2004.[2]T.Sasaki,M.Yamaya,H・Yasudaetal.,"TheprotonpumpinhibitorIansoprazoleinhibitsrhinovirusinfectioninculturedhumantrachealepithelialcells/EuropeanJournalofPharmacology,vol.509,no.2-3
8、,pp.201&nda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