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52762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新时期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时期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综述新时期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综述高校学生适应性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工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影响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中的思想成长和个人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其适应性教育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益尝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适应性教育研究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甚至包括医学等学科整合在一起
2、,不断推动着适应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对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研究既能从理论层面将适应性教育理论向更深层次推进,发掘出适应性教育的子领域和子课题;又能在实践层面上提高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细化其对策研究,从而深化和拓展适应性教育理论。 在现实意义方面,对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思想认知转化为行为改变,尽快地适应自然环境、教育评价标准、学习方法与要求、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的变化,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对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针对农林高校学生特点,帮助
3、农林学子培养价值自信,明确职业目标,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研究主要涉及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在归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和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但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上存在较大差别。 (一)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多数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展开研究,如张哲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
4、政治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突出问题,其中包括适应性问题;杨宇结合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适应性问题;叶进、权丽华将适应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初步分析等。学者杨艳玲、淘沙、安桂玲等站在心理学视角,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引导以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学者冯廷勇、刘伟清、罗继岩等将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开展研究。而胡宝倩则从医学角度对高校新生自我和谐与适应性的现状即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在社会学视角方面,学者
5、万艳玲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融入适应性教育的研究中,为适应性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此外,有的学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周毅仁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点集中在角色的转换,许晓菁将适应性问题作为一种综合症进行分析和治疗等。 不同学者对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切入点各有侧重。学者张伟强、王维杰等将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徐小军、杨艳玲等将学习适应性作为研究的重点;淘沙、段兴利、孙歆然等从入学教育出发,通过结合生命全程发展观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展开研究。此外,更多学者是从生活、心理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展
6、开研究。 (二)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研究方法 多数学者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上采用理论性思辨研究的方法,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如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数学模型予以分析,发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对策进行实证检验。还有的学者从国外的适应性教育出发,采取比较研究方法,给予我国适应性教育提供丰富的经验。如吴慧平介绍了英国的适应性教育理念和实践;贾积有、马小强通过与国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金书柯教授对话,撰写了关于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系统研究前沿的文章;乔林借鉴美国新生住宿学院的经验,提出了以寝室为载体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
7、教育的启示。 (三)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 有的学者直接阐述适应性教育的内涵,有的学者从适应性的内涵和内容出发,讨论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和内容。对于适应性的内涵,淘沙提出,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关系的反映,是不断适应环境要求的过程;郑日昌认为适应性是人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从而获得心理平衡的能力;而车文博认为适应性的实质是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和文化经济因素中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实现相应的变化的能力。对适应性教育的内涵,罗继岩、刘伟清均认为适应性教育是教会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吴慧
8、平认为适应性教育是学校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能力、性格和兴趣所提供的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张秀秋则在适应性教育中增加了毕业求职适应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