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0425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4
《中国戏剧界认识和运用斯坦尼演剧体系的误区及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戏剧界认识和运用斯坦尼演剧体系的误区及问题【内容提要】我们认识和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误区和问题,主要可概括为走向两个相对极端的方面,即或者局部并机械教条神圣化地推崇并不加分析批判地接受斯氏“体系”,或者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片面极端地将其全盘否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误区及问题/思维方式【正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是世界上著名的演剧体系之一,对我国的戏剧、电影、电视创作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在对斯氏“体系”的认
2、识和运用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影响制约了我们戏剧及影视创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过去我们一直把斯氏“体系”当作舞台创作的主要原则和方法,由此给戏剧创作和研究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影响。结果要么机械教条神圣化地推崇并不加分析批判地接受斯氏“体系”,要么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片面极端地将其全盘否定。下面就这些误区和问题的具体表现情况及其深层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 一、局部并教条机械而非系统及科学有机地认识运用斯氏“体系”有人误将斯氏前期的戏剧思想当作其全部的戏
3、剧思想来看待,对其后期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思想认识不足,还有人误将其表演观念与其整体的戏剧美学思想等同认识。具体表现为:在看待处理体验与体现的关系上,重视前者忽视后者,轻视形式,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在演员与角色关系的认识上,强调演员化身为角色,而对斯氏后期所强调的演员从自我出发来认识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够,对演员创造过程中的第一自我的主体创造性有所轻视;在具体创作方法上,更强调前期案头分析及静态心理体验,即斯氏早期着重从内到外的创作方法,而对斯氏后来所追求的“心理形体动作法”,即要求从外到内、内外结
4、合的创作方法认识不足;在对方法与观念的认识上,将一些表演创作方法当作了戏剧美学观念来认识,等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学习斯氏“体系”的早期,由于资料不全,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对斯氏“体系”的全面认识。如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对斯氏“体系”的学习成为一股热潮,但由于当时对斯氏思想介绍非常零散,对斯氏“体系”的了解非常不系统,学习和运用起来有很大局限和误解。据原抗日救亡演剧九队的成员吕复、赵明回忆,“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一部刚有不完全的译本问世,
5、斯氏作为这部书的引子的《我的艺术生活》也刚有一些片断在刊物上译载出来,我们如获至宝似的抓住这些论著的一部分,视为经典,结合我们的实践,进行创作上的尝试,创作氛围是异常浓厚的。例如排演场的墙壁上贴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格言,排演场的空气十分安祥肃穆。排演前进行长时期的案头工作,分析、对词、排演中,导演团的成员不断探讨,并分别帮助个别青年演员进行单独排演,以克服各个困难,达到整个排演的平衡发展,情绪十分集中,创作劳动也是十分强烈的。排演的结果自然突破了我们以往的水平,在演出上创造了一番新气象。过去我们演独
6、幕剧,人物性格发展总是有限度的,这次展开了比较深广得多的创作领域,又接触到若干人物的细致而复杂的内心生活,从而领悟到一些表演艺术的奥秘,感受到较多的创作喜悦,这都是可喜的收获。但,这必竟是我们在战争期间经受一些较复杂的创作任务磨练的开端,我们的技术还很不熟练,加上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学习,根据残缺不全的一鳞半爪的材料,只能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地去领会,根本没有窥见体系的全貌。因此只有牵强附会地摸索,过去有经验有锻炼的演员可能摸索得多一些,没有经验,也没有锻炼的演员就不得其门而入。例如当时对词是列为
7、排演的必经过程,按部就班,一幕一幕的对,甚至全剧总对,直到全部台词纯熟,想象中的角色在演员心里逐步活起来,才行动起来,进行排演。这样,有的演员台词虽然纯熟了,但一经排演就不知道如何动作,台词是一回事,动作又是一回事,格格不入,形成僵局!”[1]这段史料反映了当时戏剧创作的状况。从中我们了解到,尽管斯氏“体系”对当时戏剧创作的科学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当时人们对斯氏“体系”特别是“体验”的学说还有很多误解。一是误认为要如自然生活形态那样在舞台上生活,二是以为演员应努力完全化身为角色。应当说这也正是斯氏
8、本人前期及中期戏剧思想的反映。这样的理解导致演出中闹出了许多笑话,如著名“体验派演员”塞克在舞台上曾痛哭流涕,当其他演员提醒他应注意分寸时,他非常生气,认为打断了他真挚宝贵的“体验”。再如,据严正回忆说,他在一次演出中负责效果,却由于演员在台上体验过程拖得过长,等得太久,竟躺在天幕角上睡着了。结果是等演员“体验”完了,却没了效果。[2]这些在今天看来都很好笑,但在当时却是出于真诚的“误解”。这种误解与当时人们将斯氏“体系”神圣化和教条化的倾向有关。李紫贵在40年代初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