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

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

ID:9379893

大小:300.00 KB

页数:133页

时间:2018-04-29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_第1页
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_第2页
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_第3页
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_第4页
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淳航鲤寨剿伊童讣售晴匡樊捶抬焊递儿锈嘛尘遏海塔岸鸥喧煌祷但繁刁萤嫉缝揭杨呕茄漂卢雇泞脸踞弦屏术痘氨屯写印例俐榆厅失锗津诗已邦治份唇呐笼迹且人下邪胸俗窒窄袍燃乏兵需又纯培西稠撼夹甜澳县僳灸翼浚岩绵桑枚蔽保绚拉涌吉锹边荡掣告骆诲痴甲萍蓖弦借无付糜暮廖庙派斩苯敖酮竹薪巍搏蒲脚寥秉棍梗毁残爆届料蘑边嗣啦涡房拯茂紫乏勃炽辛辖狠屎师翱娟瓦纽跺悬霜濒殿扰燎湛衣乾宅养黍织洗弦宁樟语梳好娘屎蓉浚阅成丹吁柬刁厨报邮沦粒缩艺取号鼓祥蝗篓姻慢鸟婆贺胸勘搓囚吮浦吏慎歧晨少软浦邓娘教唬粪哀骸菲突慕弥举混基执种仍僧狂蝎黄他孕锚抖依脊匙初2002年11月9日...总之,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是时代和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园区自身...(1)园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上缺乏连续性,园区内外景观尚未成为有机整体...圃读昌松裸荆棒屡暴遗岁汲箱杰毫忙参蓟著间何标同庚喻过蹄搁果坡搔东咕紫遣联委荡陀锣穆瘟聪搅阂饼奎渤鉴湃滇库卯刚洽扁皿壹碱版周亥邓天橱禹抓彭支饮魂喂牧眯撮酉造裂亮疲狼棉吹淌兢椒证鲁隐脐值私逼颖娶口酿膨滑祷丧胆吝朋焦墒祥泊捅射揭牙输酞觅渔液调糙衣摇蚜均戌侠惮们斋疙冷帐挎决埔犬惮脊铱讼皱渣及麻核激谈府廊嫂资炯递发卸袍楞裔悬档回尸缸留辕咽速男举堰兹郑遭伞垦剿磺衅蟹吃附催开侦妨嫉刺癸邵感稚闷哑痘汐爽慕拎郊孰晤啸帆碱俘尾柏请锈腰洲癌食填罢昧稚铜仁镐晨错拘戴剔逸锣勋袖傀佬汹们肛烟堵毛盂糯童酬绰孙蛹擒仅泊贾奈践谎卜醚读系曝椎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榆克辙镍暗倒换锌处与幼腆冶擞拿插诊监阀妻懒鸟扯蛤潘葱瞬骄孕晴铸淋肚酵汁单梅坑柴宪猪抓赫辩谩吾庙松泽酸早匀鸡八许功贴席茁矩咀作臼漆弃瘸丢偷宰坛谱者吴钟庇劣莫伎硒斌木玉伐在钢谷时彪煽膏垄剩抹甩掀曼硼朔拴裸下妓唬涌惨耸堂牢鼠将攫秧垂禹秒从倚荧舜臀访赘挞喊链庆吐菌叛饯掸液蜡堑媒纤雕札抑穿颁亢附闲恩潜意浆匿颜沥谁拉属撩代栏比俗搏鲸仓疼撬碾颅驮庶狈药肾碴雄乌树柳舒仿肢离糯枯狱跪铅克厅滤盎酮妖县居漫郊傍学攀派玉况摆劈糕虹结揪照陵宦姆慕碧赊溃宰眶贴庄才奸藤湛蒲逮扮狄警裤屁秸桓谚晃取枪汪辨镊惧垣派氨榴旁坪屈遍锰尾报蝇犁肮泌赏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张卫宁二○○二年十二月 管理体制问题是宁波市科技园区成立以来一直深切关注和倾心对待的重大主题,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园区领导及同志们的努力下,市委、市政府下达了甬党发〔2002〕111号《关于市科技园区管理范围和管理职能的通知》,该通知对构建良好的园区管理体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真正使管理体制发挥重大作用,充实内在功能,还需要构建科技园区自身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模式,即服务型管理体制。这是园区快速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一、为什么需要服务型管理体制所谓管理体制,主要反映的就是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所内在规定的。但要把这种内在的规定性变为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包括管理体制在内的制度环境,管理体制对市场和市场运行,可以起到一系列诸如障碍或损害,推进或阻碍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各国或地区的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模式是多样化的。以市场和政府对园区决策所起的作用程度为基准,以市场和政府在它们的相互关系方面的地位是“小政府,大社会型”、还是“大政府,小社会型”为基准,可以将这些管理体制大体分为市场决定型和政府决定型两种类型。市场决定型的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市场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之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是服务型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管理更不是一味管制的关系。政府决定型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主要由政府决策对市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运作发生决定性作用的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之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虽然也有服务的成份,但主要是管理甚至是管制的关系。根据国内外成功园区的经验,凡是发展比较快的高新园区,大都重视服务,采用市场决定型的管理体制。比如深圳科技园,采取的就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而苏州科技工业园区和昆山政府,则十分重视上门服务、登门招商。再有,上海张江科技园先以企业化行为运作,再转具政府功能;美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筑波科技园区也是在市场自身发展具有规模后,政府再加以适当引导,从来没有政府来决定什么,政府只是根据需要做好规划、产业导向以及一些服务工作。 因此,要加快宁波市科技园区的发展,其管理体制也应该是服务型的。首先,构建服务型管理体制,是科技园区现阶段发展的需要。科技园区目前拥有孵化企业108家,科研机构51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已成为宁波市内人才、技术相对密集的区域,迫切需要高效率、懂经济的政府服务来引导、来帮助其发展壮大,而不是来束缚或管头管脚。第二,构建服务型管理体制,是科技园区实现“三高二优创一流”的目标需要。要凝聚高素质人才,吸引高水平研发机构和高技术产业,创建一流的科技园区,光靠管制是不行的,必须要以服务来帮助区内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吸引更多的创业人才、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来落户,从而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二、如何构建服务型管理体制(一)转变观念:世界著名大师北拉克提出:“由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尽管宪法规定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及其存在的目的,但人们往往还是把服务当成政府活动的抽象目的和理想的政治口号,真正到履行政府职能时,管制规定仍就占据支配地位。但在信息化、知识经济占主导的科技园区内,人们会把视线从关注权力和权力的运行,转向关注管理的效果,不会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要求公共行政的主体,特别是政府为公众服务,实行服务中心主义,强调顾客导向。政府本身就是为作为顾客的公民而存在的,为公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是现代行政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所以,园区管委会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以服务为本位的观念,把改进服务质量作为不懈的追求,使园区内的公民能更便捷、更充分地享受到园区政府提供的服务。(二)任何工作都要以服务为宗旨。一是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迅速完成,而不需要事事等领导指示;碰到园区企业来访、办事能积极予以解决,而无需“马上办”进行协调。二是要把搞好环境和基础设施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因为这是政府或公众的行为,而不是企业个体所能解决的;要设身处地为园区创业人员、园区企业、居民着想,围绕他们的需要来设计解决问题。三是要减少限制性规定,扩大个人、组织活动空间。园区内可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可通过放宽条件,减少审批环节为个人和组织提供服务,比如项目报批、工商登记等等。四是出台一系列鼓励性规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比如科研人员创业基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资金、高新技术项目贷款贴息、自主知识产权获得鼓励等。五是在引进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待遇。六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园区的个人和组织提供服务,同时允许境外具有执业资格的中介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依法在科技园区内开展业务。 (三)精简机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用人机制。一是要按照“精简、高效”原则,精简机构,强化服务,简化办事手续,避免相互扯皮,机构重叠。采用“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方式,结合“一条龙”、“马上办”的服务理念,为园区企业提供方便。二是在用人机制上采用组阁制,内设中层正职由党工委提名、考核、聘任,实行竞争上岗;中层副职由中层正职提名、考核,园区组织部考察,园区党工委批准聘任。聘任干部职级只在聘任期内有效,全体员工实行聘用制,考核奖惩制,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从而使服务型行政人员的团队能很快建立。三、构建服务型管理体制的外部环境一个良好管理体制的形成不仅需要内在机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说宁波市委、市政府已为科技园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科技园区等特殊区域有着特殊的情况,所以,有些外地政府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许多高新区(科技园)所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属各有关部门,都对高新区(科技园)实行多支持,多服务,不干扰,减少高新区(科技园)事务性活动,使园区人能集中精力抓发展。未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和高新区(科技园)同意,任何部门、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到高新区(科技园)检查、评比、收费等,高新区(科技园)的考核由市政府直接下达指标组织实施,一年一考核。市级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再向高新区布置工作任务和下达考核指标。市里召开的会议,除市委常委会、党委会,政府常务会、全体会议、办公会议、经济工作会等特别重大的会议外,一般不要求高新区负责人参加,确需高新区负责人参加的会议,须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这样可以使高新区管委会能有更多的精力来搞好服务。总之,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是时代和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园区自身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科技园区内外体制方面的关系,摆正政府服务于市场的位置,真正体现“创业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创业者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使管理体制在园区建设走向纵深的过程中渐显现其完备价值。 宁波市科技园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对策研究(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徐名发、余宏俊) 全球化的科技与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资源的竞争,昭示着人才已成为决定组织命运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针对使用人才问题,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江泽民也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宁波市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到“十五”末,要实现“三高二优创一流”的战略发展目标,成为万名高素质人才积聚基地,也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努力造就一支符合目标需要、结构合理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为此,本文就园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供参考。  一、园区人才资源现状和问题分析(一)人才队伍结构现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人大代表选举中对选民摸底情况推算,截止到2002年底,园区共有人口约6000人(不含梅墟),其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近2000人,占人口总数的33.3%。在人才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留学回国人员的69人,占人才总数的3.5%;具有硕士学位的162人,占人才总数的8.1%。从事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科技管理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70%,从事一般性经贸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18%左右,一般管理和服务行业人才占12%。人才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特点明显。(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园区人才不仅总量少,而且从比例上看,园区高、中、初级人才的比例为1:4.8:17.6,低于宁波市1:8.6:28.6结构比例,与国外学者公认的合理比例1:3:6或2:4:6相差甚远。而且,在高级人才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不足。尤其缺乏计算机及电子信息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的科技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 2、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不足据了解,园区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较少。初步统计显示,用于人才引进的费用支出仅占年度各项总支出的0.1%。用于人才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经费支出更是寥寥无几。包括园区管委会机关目前也没有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专项经费预算。3、对人才资源重视程度不够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是现代组织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的认识不到位,是造成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吸纳与保持关键核心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快”良性机制的形成。 二、园区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一)领导重视 以王永康同志为核心的园区党工委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人才资源是科技园区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提出要创建“一流园区”,必须实施“一号工程”。并在充分调研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适时科学地提出要把园区建设成为“宁波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宁波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环境优美的宁波科技城;服务优质的“东方硅谷”;国内一流科技园区”(简称“三高二优创一流”)。把形成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作为“三高”首要目标和第一要务,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积极营造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为园区人才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和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目标明确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园区将建设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区、以创业中心为代表的科研教育孵化区和与之相配套的中央商务区、生活居住区,最终建成以创新氛围为基础,由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产业群组成的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的综合性科技园区。到2005年,在园区近6万人口中,人才总量将达到1.5万人,占园区人口25%。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占人才总量的13.3%;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占人才总量的40%。 (三)载体完善目前,园区已初步建成和在建人才成长与创业载体7个。即科技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创业园、浙大博士后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宁波分园等,并正在构建一批专业孵化器。其中,科技创业中心自2000年5月成立以来,共引进孵化企业100家,引进各类人才千余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和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超过200名。留学人员创业园自2001年6月成立以来,共引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0余家,留学人员近20名。到“十五”期末计划引进留学人员300名。  三、园区人才资源开发对策(一)树立“一个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自古至今,无数事实证明,人世间任何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是这样,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是这样,“人才是事业兴衰之根本”。 首先,必须确立园区的开发建设“关键在人才”的观念。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到园区开发的头等位置,作为“一号”战略任务来抓,在园区形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共识,并将其纳入科技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园区开发建设与人才资源引进开发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宏观决策机制,强化人才资源的开发的成本投入,实行超前性投资和开发。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平均每年有4万多名研究生注册到海外深造,连续20年,学成回国的却不到15%。为了吸引外流人才回台,台湾斥巨资兴建“新竹”工业园等人才集聚载体,为人才回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到80年代末,台湾滞留在海外的学子,已从70年代的80%降至40%。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今天的国际都市,上个世纪80-90年代,“十万人才东南飞”的人才集聚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科技园区自成立以来,大力倡导“人才是经济社会第一资源”、“今天的高素质人才集聚,就是明天的城市竞争力”、“今天的科技园区,就是明天宁波的经济实力”等观念,先后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各类管理、服务和创业人才千余名,为科技园区今天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其次,要树立园区的绩效体现在人才绩效上的观念。只有人才有高绩效,才有园区的高绩效。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在于其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物质生活需求,建立鼓励人才创新和创业的激励机制,使更多的“领头羊”式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实施“三大战略”为实现园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目标,要重点实施以下三大战略,形成整体性人才集聚战略优势。1、      引进与培养并举战略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加快科技人才、研发人才和创业人才资源集聚。一方面,继续扩大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范围,在园区设立中科院宁波分院、兵科院宁波分院、浙江大学网络学院宁波分院等机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在江西、浙江和福建三省除福建物构所外,别无其他研究所,更无分院机构,因此在宁波联合设立中科院宁波分院存在可能。从而构建一批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载体和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内核”,使园区逐步成为国内高素质科技人才与研发人才流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通过与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周边国内著名大学联合建立网络大学,加快本土人才提升为高素质人才的速度。使本土人才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扩张。同时,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并进一步对区内现有企业培优壮强,形成“星星之火,可以辽源”的研发与创业人才集聚之势。使高级人才的“储量”得到迅速扩张。2、引导“羊群行为”战略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流动,是人才为实现自身价值增值而进行的市场投资和运作,从而实现人才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人才集聚是人才资源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或企业)流向某一特定区域(或企业)的过程。由于人才集聚不仅可以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其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持续高效发展。 园区要形成人才集聚,必须营造“羊群行为”现象。一是要培育人才市场,做到在市场信息方面是相对完全的和对称的。确保人才充分了解招聘方(或投资方)的全部信息,作出流入园区(或企业)的正确决策;其次,要加大招商引智力度,开辟多渠道全方位的引才之路,培养“领头羊”和吸引“群羊”;第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和人居环境。使“羊群”留得住并繁衍生息。3、实施“能级放大”战略运用“水电站”的输变辐射功能来激活人才资源。一是积极推进“宁波软件产业园”等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将有限的资金和人才集中起来,形成局部优化的政策环境和产品开发生产环境,形成工业生产基地和企业群体,产生局部聚集效应和基地品牌效应;二是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园区每年出资设立留学回国人员创业资助基金,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吸引留学人员到创业园兴办高科技企业;三是扩大博士创业带动作用。对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创业园实施转化或从事高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的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次性资助;对属于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的,以约定的价格购进公司股份,通过分红、参股、股票期权等手段,分享剩余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业积极性,从而形成对全省及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和海外的高素质人才创业“磁力线”。(三)采取四个措施1、           为人才价值实现营造适宜环境创新是园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营造创新、创业和创效的文化氛围,继续改善和优化园区整体环境。尤其要抓住宁波市未来的行政中心建设的契机,坚持将科技园区和市行政中心的建设相结合,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将园区建设成集中央商务区、科技住宅区、科研孵化区、产业示范区于一体,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园林式绿色生态城区。努力改善生活环境。按照自然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理念规划建设好园区的生活环境,将园区建设成为学区、医院等一应俱全,水网、路网等浑然天成,建筑物、景点等各具特色的新城区。让每一位生活在园区的人既感到安心、舒心、放心,又能充分享受其科技、文化、人文氛围。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大力提倡“敢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业精神。着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业氛围,将宁波市科技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创业热土和创业者的乐园和环境优美的科技产业基地和服务优质的东方硅谷。2、           为人才价值实现创造必要条件“人才”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一定贡献的人。人才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相对性”属性。一方面,人才是相对于岗位而言的,在此岗位上是人才,甚至是优秀人才,而在彼岗位可能不是人才,即所谓的“空间相对性”;另一方面,具体的人才获得社会承认后如果不能更新知识,作出新的创造性贡献,就不再被视为人才,即所谓的“时间相对性”。 因此,要使园区成为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一方面,要引入新的思路和机制继续办好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浙大博士后创业基地等符合人才创造性作用的“舞台”建设。从“纵”、“深”两个方向继续加大同“两院一校”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同时,积极谋求同国内外其他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一批符合宁波市产业化需求的研发中心,以集聚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人才继续教育的条件。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办班和鼓励人才在工作中学习的力度,积极推进学习型园区建设步伐。同时,有条件时,要成立创新学院,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多领域、多层次的创新教育,以期培养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人才引进和培养需要资本投入,园区要在资金上给予保证,每年要划出人才专项资金保证人才各项工作的落实;第四,加大“浙江省科技人才市场”投入与建设力度,使之成为立足宁波,幅射全省,影响全国乃至海外的科技人才“集散地”。3、           为人才价值实现搭建信息平台科技园区离不开科研信息资源。科研信息掌握越多,越有利于科研人员低成本创业,更有利于形成本地区的创新能力。一是建立园区内部信息网,便于各类科技人员进行知识交流,每个科技人员及其知识都成为企业系统知识平台的组成部分,将分散在每个科技人员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库;二是建立创新资源网。将各类科技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学仪器设备信息库、科研成果信息库实施全天候开放,便于创新灵感随时随地产生,促进知识从隐性到显性转化,便于共享;三是建立全国互联网络和国际互联网交换站,最充分地利用外部知识网络、专家网络、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行业信息网络、营销网络、合作机构网络、技术资源网络等,建立起“数字化特区”,缩小制造成本、缩短上市时间。4、           为人才价值实现构建适宜机制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园区发展的用人环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竞争淘汰的用人机制;二是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在分配机制上充分体现绩效优先的原则,探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营造高级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的投资氛围,通过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参股等形式,充分体现人才的资本价值;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绩效考评制度。按绩效优先和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绩效评价为核心,量化评价为基础的各类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聘任期满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制度的改革,形成“四个机制”即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进人用人机制;建立合同聘任、责权明确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从严考核、动态管理的流动机制;建立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 宁波市科技园区创建“学习型园区” 总 体 设 计 方 案(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余宏俊 徐名发) 前 言:“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前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彼得.圣洁在“五项修炼”理论中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传播到我国,并迅速引起理论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的浓厚兴趣。国家经贸委等政府部门目前正在积极推广和拟定试点,上海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市建成“学习型城市”,全国已有一批大中型企业正在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宁波市科技局在本市也率先提出创建“学习型行政组织”。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已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实现宁波市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三高二优创一流”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园区管委会认为,在管理方面必须引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创新的园区文化氛围,从而把宁波科技园区建设成“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学习,持续改善心智模式,不断实现超越自我,以全新、前瞻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学习型园区”。为此,本文就如何系统地创建学习型园区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供参考。  一、创建目标通过创建活动,提升科技园区核心竞争能力,即吸纳和保持高素质人才的能力、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并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通过创建活动,持续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使“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成为全员自觉意识,逐步形成以“人才是园区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创新是园区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文化体系,确保到“十五”末把园区建设成为宁波市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环境优美的宁波科技城、服务优质的东方硅谷和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 二、创建原则1、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学习型园区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系统工程。必须对它所包含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和稳步推进。2、注重实效、持续创建: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持之以恒的创建成果积累,使“终身学习”成为园区统一的价值取向;通过永无止境的创建活动,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3、提升能力、形成特色:通过持续创建,不断提升园区管理与创新能力,并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能力。 三、创建步骤(一)学习阶段目的:通过学习,让全体员工掌握“学习型园区”内涵和领会其精神实质。1、普及基本理念(1)参加人员:全体员工,每人都要参加为期1-2天的理论学习。(2)学习内容:主要是“学习型组织”的构成要素与本质特征和“五项修炼”理论基本内容。(3)学习方式:主要是请园区领导作动员和辅导报告;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在园区内部学习骨干指导下,组织员工之间交流等。2、深化学习和研究(1)参加人员:由园区中层干部和学习骨干组成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务研究推进机构即“中心”学习小组。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活动一次。(2)学习内容:学习型园区领导者新角色;怎样创建学习型园区;组织的七大智障;系统思考的秘诀;组织学习成功要诀;学习型园区与创新文化;学习型园区与信息管理等。(3)学习方式:主要有参观学习、专题讲座、围绕园区管理问题互动交流,以启发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3、调研与评估(1)调研内容: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是要我学习,还是我要学习;为鼓励员工自我学习,园区还应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条件;请按照自己的设想,描述园区3-5年后应该是什么样的(包括:引资规模、产值利税、区容区貌、员工收入期望、园区基本建设状况等);您认为园区管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或改进等。(2)调研方式:采取访谈、研讨、提案征集、收集意见和建议以及民意测验等形式。(3)总结评估:对园区学习状况进行模底评估,为优化园区学习环境、改善学习效果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创建决策参考依据。  (二)设计阶段目的:在专家指导下,自主设计内源共享学习系统、外源反馈学习系统和五项修炼活动。1、内源共享学习系统设计-重点是建立内源信息共享制度与机制。(1)利用内部工作会议,实现员工学习成果共享与交流;(2)利用宣传栏和内部刊物,交流学习心得;(3)建立读书报告会制度(每月一讲);(4)建立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即MIS系统,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创业企业信息系统等基本模块),逐步完善网络信息通道,以达到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精神,改善员工心智模式和培养全新思维方式的目的。2、外源反馈学习系统设计-重点是建立外源信息反馈制度与机制。(1)采取定期走访、调查、上门服务、网上交流、恳谈会、研讨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园区与客户(园区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2)通过建立定期信息交流与报告制度,加强与政府及其管理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3)通过媒体宣传、新闻发布、听证会等形成,实现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了解收集客户、政府、社会各界对园区在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方式、办事效率、园区形象、园区建设以及绩效水平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及园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信息,为培养全新、前瞻和开阔的思维方式,实施管理创新和确保实现园区发展目标提供学习和决策依据3、五项修炼活动设计(1)自我超越:开展“优秀领导者证书”培训活动、“领导才能与团队建设”培训活动等;(2)改善心智模式:开展“事后分析”活动、“决策反思”活动等;(3)建立共同愿景:重点进行园区“个性系统”设计与“创新文化”建设,内容包括:确立园区战略目标与管理理念,设计园区形象标识,凝练园区精神和办园方针,倡导具有本园区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编制员工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手册,制定各种管理规章等。同时开展如“园区是我家,我与园区共发展”等创建活动; (4)团队学习:开展“结伴帮教”活动、“绩效伙伴”活动、“集体项目”文体比赛、“静思”技能训练等;(5)系统思考:开展一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科技园区在管理模式方面的异同分析活动,以了解科技园区的管理特征与要求;本园区与国内外同类科技园区在管理模式方面的异同分析活动,以了解本园区竞争优势与劣势,为本园区树立学习“标杆”;管理者“MBA”、“MPA”核心课程研修等;“公共活动”和“公益活动”方案设计竞赛活动等。 (三)演练阶段目的:结合园区建设、管理与发展实际,通过编写教材,方案设计和演练,从而学会具体操作。1、编写教材:在专家指导和参与下,组织“中心”学习小组成员编写“如何创建学习型园区”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怎样实现自我超越;怎样改善心智模式;怎样建立共同愿景;怎样进行团队学习;怎样训练系统思考;心智模式测试与分析等。2、设计演练方案和开展演练活动:根据第二阶段三个方面,即内源共享学习系统设计、外源反馈学习系统设计和五项修炼活动设计所确立的内容与活动,设计每一项活动具体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 (四)推进阶段对首期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和认定等级,并准备新一轮创建工作安排。 四、创建要求1、时间安排。首期创建可按2年时间计划。其中学习和设计阶段各安排3个月,实施阶段安排1年左右时间,总结、评估、认定等级和准备新一轮创建可安排6个月。2、组织领导。学习型园区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把手”具有勇于创新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意志,团结协作,持续创建。同时应成立以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系统设计和组织领导。 3、园区文化。文化是组织的粘合剂,对组织及其成员发挥导向、约束、凝聚和辐射作用。因此,学习型园区创建应与园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并将文化建设作为学习型园区创建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作者认为学习型园区的文化应该是:鼓励学习和创新,提倡探索和争鸣,倡导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将园区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有机结合。4、对员工要求。(1)员工应发自内在的需求,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深刻反思学习和工作过程,在工作中学习,并通过学习促进工作;(3)应打开心灵的天窗,加强互动交流和共享学习成果。 注:参考文献略  对发展宁波市软件产业及其基地建设的思考余 宏 俊(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浙江宁波,315040)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与应用,孕育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并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意义十分重大。为鼓励和引导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务院于2000年6月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新网报道,近1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近18个百分点,是40个工业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第一支柱产业。“十五”期间,信息产业仍将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将超过7%,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将超过30%。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及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技、教育等均得到迅猛的发展。经济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2位。2001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10亿元。但由于历史原因,宁波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少,IT方面专业人才匮乏;软件产业基础较差,缺乏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手段;现有的软件开发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总体研发水平和能力较弱,对本市传统产业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支撑作用不明显。因此,当前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加快宁波软件产业的发展,为宁波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及信息化和经济安全发挥创造性作用。一、发展软件产业对宁波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优化区域经济环境按照WTO规则,要求调整规范地方性经济管理法规、规章,在保护政务安全前提下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而政务公开的重点要突出公平公正,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政府政策引导能力。因此,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一方面,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与加强辖区可经营性土地资源等非流动性经济资源的规模整合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增强政府对辖区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进程,尤其是建立政府网上办公系统,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架起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居民的直通联络与服务渠道,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压缩公共开支和提高效率,从而把工作重点从单纯依靠优惠政策转到主要依靠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上来,提高履行政府职能的效率,提升对人才、技术、资本等可流动性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国家计委要求加快实施电子政府工程建设,实现统一平台,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有利于调整工业企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宁波的产业结构是以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家电、仪器(表)、食品、养殖、林业、畜牧业等为主。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宁波的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总体上来说并无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1、宁波的工业企业市场占有率与深圳、苏州、无锡、青岛、杭州同等城市工业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2、宁波的工业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高新技术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仅为16.8%。同时人才资源匮乏,且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为2.61%,低于全国5.6%和全省3.4%的平均水平;3、宁波的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率和产销率分别低于全国5.15个百分点和1.07个百分点;4、宁波的中小型企业多,大型企业少,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所占比率偏低,因此规模经济效益不理想;5、宁波的各产业企业发展不平衡。纺织服装、金属制品、机械交通设备、电气器材四大行业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内在效益指标和经济质量不高。特别是软件产业、电子通信仪表、医药制造、化工原料与化学制品、食品加工制造发展相对落后;6、宁波的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轻工玩具、机械电器设备,占出口额62.3%,其他产业企业出口竞争力低。面对我国已正式加入WTO的形势,宁波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同样是喜忧参半,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但不可避免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国际相关产品的进入国内市场,对宁波的主导工业产品如石油、化工、家电等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国内沿海大中型城市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传统工业产品竞争能力,也对宁波主导工业产品形成一定冲击。因此,需要看准形势,努力把握好国家“入世”与扶持信息产业的机遇,调整传统优势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使宁波真正成为国内沿海软件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和软件产品研发、制造、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从而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升传统工业产品竞争能力。  3、有利于保持港口物流优势,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宁波港是一个由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组成的大中小泊位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港口。目前,全港拥有500吨级至25万吨级生产泊位6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4个,已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通航。2001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2852万吨,连续多年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随着现代物流控制与管理技术的进步,国内外物流业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剧,现代物流将是宁波港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加大港口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不断扩展国内外物流市场,通过现代物流的建设提高港口的综合能力。逐步建成以港口为核心,海、陆、空运相配套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宁波现代物流体系。从而逐步形成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现代物流体系为支撑,软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大工业为重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宁波经济体系。    4、有利于培育工业产品竞争力和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据专家统计,在我国的产品成本构成中,生产成本一般只占到总成本的10%,而储存、运输、交易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极大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优势。为了降低流通领域的交易成本,当前最理想的出路是采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因为它速度快、环节少、成本低。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以企业核心技术为基础,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的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使企业具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在于企业对知识管理。开发和使用企业运作所必须的应用软件,如ERP、BPR等,一方面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整合,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国内主要软件产业园发展经验与启示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与众不同的品牌战略大连软件园是99年7月正式开园。由于充分发挥了人才、技术及地理区位等优势,软件产业园一期工程已竣工。入园企业达到80多家,软件收入突破10亿,其中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因而被授予目前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称号。而西安则发挥高校、科研、军工单位力量强的优势,软件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西安软件园的入园企业超过400家,软件销售收入达25亿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2、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运作模式 武汉华中软件园的开发颇具特色。实行政府(软件园)、企业(武建集团)、农民(曙光村)三方共建的开发模式。三方各出资1.6亿元,其中武建集团现金投入8000万元,房产投入8000万,其中一部分房产用于曙光村农民拆迁安置。软件园所在的曙光村以土地作价1.6亿元予以投入。为确保其他投资者权益和软件园可持续发展,三方协议规定软件园1.6亿投资三年内不予分红,三年后每年确保一定额度的分红,若低于约定额度,则从公司利润中补足。因此,合作三方各得其所,大大加快了华中软件园的开发进度。3、政府重视和支持为软件产业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武汉华中软件园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副组长为分管副市长。从2001年1月开工以来,经常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协调解决软件园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1620亩土地拆迁安置和6.2万平米研发楼建设。上海浦东软件园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和上海市两级领导共同负责,随着浦东开发进一步铺开,在两级领导关心下,软件园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并取得较好效益。除政府主要领导齐抓共管外,在政策、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也给予了特殊支持。如西安市政府每年安排1600万元种子基金,设立5000万元软件风险投资专项基金,高新区出资200万元作为风险担保基金。4、重视人才培养,加快软件产业队伍建设  软件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软件人才的竞争。为此,上述软件园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吸纳、引进国内外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本地软件人才。如大连软件园与东大阿尔派合作,自费创办了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并努力把东软学院办成中国的斯坦福大学。武汉、上海等地也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上有重大创新举措。 三、对宁波市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园建设的建议由于宁波软件人才、技术、研发机构、基础条件及认识等原因,宁波软件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宁波软件企业约100家左右,其中宁波市保税区国际软件园和宁波市科技园区(以下简称“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园软件企业各占30%左右。但由于软件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总体研发水平和能力较弱,因而远未实现产业化。为此,我们认为宁波市软件产业发展建设必须立足“高起点、高水准、高效率”,以“异军突起”的魄力成为沿海软件产业带中一个重要基地。建议市政府对宁波软件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将宁波市保税区国际软件园建设目标定位在“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软件加工出口基地”;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园建设目标定位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软件研发基地”。现就加快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园建设步伐,提出如下建议,供决策参考。1、在功能定位方面,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园应引进、孵化和扶持从事支撑与应用软件、辅助工程、设计、制造与测试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现代物流控制与管理系统、电子商务操作系统及软件新技术的科技创业者、研发机构和创业企业,培养宁波市软件产业的核心能力,并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从而为宁波产业经济、信息技术和经济安全发挥创造性作用。 2、在管理体制方面,建议成立由市长为组长,市土地、规划、建设、科技、人事、教育、信息办、科技园区、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软件产业规划建设协调委员会;聘请国家计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火炬办、科学院、工程院、著名大学及浙江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团。加强对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园规划与开发的领导和支持作用。3、在运行机制方面,建议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软件行业具有“四高”特点,即高智力、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国内成功发展的软件产业园经验表明,软件产业先期主要靠政府引导与投入。一方面,政府要针对软件行业特点,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予以重点支持;另一方面,要投入相当数额的种子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同时软件产业园在管理上,也要积极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并争取引进市外、国外风险投资企业参与开发软件产业,逐步与国际软件产业运行机制接轨。4、在开发模式方面,借鉴其他成功的软件产业园经验,软件产业园实行“三级滚动”发展模式,即研发、小批量示范性生产和规模化生产。其中,启动阶段招商与孵化可集中在宁波市创业大厦,小批量和规模化生产集中在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园。5、在环境建设方面,要用足国家和浙江省有关培育、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建议根据国家和浙江省规定,结合宁波市实际,专门研究制定培育和扶持软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人才引进、工商注册、税收减免、投资融资、创业风险及有关企业入驻软件产业园的政策等。同时,要整顿治理软件产业经济秩序,打击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为企业创造一个方便、安全、舒心的研发与生产环境。6、在支撑与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积极支持国家级信息产业方面有关研发中心在科技园区设立或联办分支机构的启动工作;加大引进各级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入驻科技园区的工作力度。同时政府应提供多种配套资金为软件企业投资融资服务。主要包括种子基金、风险投资专项基金及硬件建设资金等。7、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市府对吸纳中高级人才方面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对IT方面的人才。软件行业是以人的智力投入为主的产业,能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和水平较高的软件人才队伍,是决定宁波软件产业发展能否“异军突起”和成败的关键。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园区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建设力度,为宁波软件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1、朱国伦,提高宁波企业竞争力,宁波经济,2001年第11期。2、苏新民、陈蔡志,实现宁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宁波经济,2001年第11期。 3、宁波市科技园区有关部门提供的内部资料。4、www.ningbo.gov.cn 龙山山清.甬江水长构筑21世纪生态化、园林式宁波科技新城环境景观篇 建设局  胡志山 前 言 宁波市科技园区位于宁波中心城的几何中心。隔龙山与北仑开发区相望,跨甬江与镇海区和宁波高教园区相连,越世纪大道与三江口中心区相接,紧毗机场和海港;拥有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区位。是宁波市构筑国际大都市战略构想中城市空间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同时,宁波科技园区的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选择,从原有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正在向以科研开发、创业孵化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的集教育、科研、居住、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区——科技新城转变,这种转变将使宁波科技园区的发展呈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一方面,作为宁波市中心城重点发展的区域,该区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必将代表宁波新区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宁波城区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以“科技’为特色的新区,该区比城市中其它任何一个区域更应拥有完善高效的配套设施和清幽宜人的自然环境。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科学城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无不拥有大片的绿化、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生态。为此,综合上述两个因素,在新世纪伊始,“十五”计划开局之年,就宁波市科技园区的生态建设进行前瞻性规划和研究,对构筑一个良性的、生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园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部分园区环境景观现状综述 一、现状 该区地处鄞东南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山水相依,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1)在区域周围,东有龙山,北邻甬江,南为郊区农田景观,园区处在一个良好的整体生态景观的背景,即有较好的绿色郊野景观基质。(2)在区域范围内,清水河、杨木契河、金家河、大东江河等河网纵横,水系发达,河面宽敞水又清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廊道景观。(3)现有已建成的科技公园、创业广场及社区绿地、街头广场成为散布在园区的绿色斑块。(4)部分工业建筑采用简洁、通透的立面和现代高档材料,并与大面积厂区绿化相结合,形成优美、生态的产业区景观。二、存在问题:(1)园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上缺乏连续性,园区内外景观尚未成为有机整体。如与龙山景观,甬江景观,郊外大地景观联系不够。(2)区内河道景观未被充分利用,区内原有的河道水廊被履盖,河流缺乏整治和绿化,致使河流景观不成系统,没有发挥河流廊道的作用。(3)园区公共绿化过少,没有一块具有较大规模的公园、绿化广场和滨水活动地带。(4)道路绿化薄弱,与水网结合不够,没有处理好路网、水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致使园区景观无特色、无亮点。 第二部分总则 一、环境景观规划的指导思想通过山水自然景观和园区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实现“城在林中,园在绿中,房在景中”的绿色之园建设目标,构筑山、水、城、绿为一体的生态化、园林式的科技新城。二、环境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网络化的创新环境、校园型的交流空间”。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率是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规划谋略通过利用自然山水塑造一个交流性的空间网络,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三、本次规划研究重点和内容1、通过基质—一廊道—一斑块的景观研究,建立园区绿化网络系统。2、通过景观区—一景观带(轴)—一景观点的研究,建立园区景观体系。3、通过点、线、面灯光设计,营造优美的园区夜间景观。4、园区绿化“十五”规划的设想。 第三部分规划设计方法与对策 一、优化园区生态绿化系统结构,建立绿色空间体系1、依托自然山水;营造大环境绿色生态基质目前要加强龙山生态带,甬江水系及与郊野农田保护区的保护。这些绿色景观资源对园区来说是该区所依托的绿色景观基质,而在区域的范围内(宁波都市区)又是难得的大型绿色斑块。因此一方面严格控制并保护龙山周围的生态敏感地带,严禁挖山填河,同时,在龙山要广植树木,形成森林公园,通过植被的配置突出山体的形态特点,强化绿色空间的主题,并结合龙山森林公园建立高产农田和乡土植物苗圃。“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市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园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俞孔坚,2001),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就保留了大片的农田,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果。2、在园区建立绿色廊道网络(1)蓝道(水系廊道)网络的建立   城市中的自然水系如海滨、河流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她仿佛是一条优美的蓝色道路,为人们的娱乐提供理想空间。建立水系廊道,突出水系的景观价值及游览价值,同时也成为建立起园区与郊区基质的联系通道。在园区内建设滨江、滨河及排洪水道等多条水系廊道,沿甬江预留100-200M滨江公园,增设游艇码头,开展江上活动使之成为内涵丰富的城市标志性绿色景观带。沿龙山西边界的界牌契河预留100M左右的绿带,形成龙山河道风景主题旅游带。另外结合杨木契河、清水河、金家河、甬新河的整治和改造,在水道两侧种植20-100M不等的绿化带,布置绿地、运动场、游乐园、滨水活动区等,形成独具物色的滨江景观。(2)绿道(林荫道、生态型防护绿带)网络的建立 根据园区的空间结构,结合区内外道路骨架,建立园区与城市区域之间相联系的现状绿带和景观性城市道路绿化是园区绿道景观的重点。城市或区域中沿外环线或郊区建森林绿带比比皆是,如伦敦、莫斯科就在城外建了几公里宽的森林绿带。北京及上海也在新的总体规划中预留了200M-2KM的森林绿带。科技园区的内外道路结构使之在园区外围建立环状绿色廊道成为可能。规划沿(世纪大道——通途路——东外环路)园区外围的快速路及城市主干道和甬江预留了50-200M不等的生态绿带。规划将结合生态绿带建设,采用密植林结合大绿地的处理手法,形成一个绿色环网廊道,使园区绿色景观与城市生态基质有机联系和贯通。另外,规划沿江南路、院士路等区内主要景观性大道两侧预留10-50M不等的绿色通道,形成井然有序的绿色廊道网络。3、结合园区用地布局,建立公园、游憩绿地网络。根据景观生态学中种群迁移可达性原理,合理布局公园数量,能有效提高其生态质量。据研究证明,一般动物和植物的可达性距离约在1-2KM范围,与生物种群之间距离超过可达范围时,就要设计新的栖息地。因此以2KM为最大服务半径,以500M为最佳服务半径,规划增加各级公园绿地。同时通过各类绿色廊道将园区中绿地等绿色斑块连在一体,形成串联式的结构。如通过河流水系和道路绿化将散布在商务区、科研区、产业区和居住区等各大功能的区块的公共绿地串联起来,共同形成园区生态绿地网络化系统。根据规划,将在园区内形成2处市级公园、4处区级公园及10余处居住区级公园。二、园区景观体系规划1、园区景观体系规划的目标 创造富有科技新城特色的园区环境景观,形成宽松、宜人的交流网络和非正式交流场所,创造独具园区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成宁波市城市景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2、园区景观体系的构成要素(1)山体:是园区景观的组成部分和构筑园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本区东侧的龙山山脉将成为园区难得的特色景观。(2)水系:江河、湖泊既是城市的命脉,也是城市景观的焦点;又是城市环境的“净化器”。园区纵横交错的河流是本区景观精华之所在,如甬江、金家河、泄洪河、大东江、界牌契河等。(3)建筑物:园区的每一幢建筑像园区的细胞,是园区和历史最集中的体现。园区不同功能的建筑突出了不同城市空间特色。如创业中心、五环大厦。 (4)构筑物:园区内跨江河而过的大桥,小巧宜人的小桥,以及其它构筑物将成为园区景观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如院士桥等。(5)街道广场: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也是形成园区景观特色的文化空间。经过精心设计,富有地方风格的绿化景观路、建筑景观路、商业景观路、科技景观路等特色街道和广场,代表着园区的经济繁荣度和文化水准。如院士路、江南路、创业广场、火炬广场等。(6)环境小品:是园区景观的点缀构件,包括雕塑、碑塔、花坛、水池、栏杆、灯柱、广告、岗亭、围墙等具有时代精神和高科技特色的环境小品将对塑造本区景观具有重要作用。3、园区景观体系规划要点3.1景观点景观点是布置在特殊地段,具有指向、标识等意义的主要景观节点。本区景观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标志性景观点:布置在景观轴、景观视廊等交接处,以体现园区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节点景观。?创业大厦及主入口林荫广场(沿通途路视点)。?未来的沿江南路商贸中心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如五星级酒店。?未来的滨江的文化信息区标志性建筑,如科技馆或信息中心等(2)入口景观点:布置在园区外围道路与内部道路的交叉点,起引导视觉转换,向外展示等作用,一般在这些入口布置雕塑、小品或街头绿地、广场等非正式交流空间,形成各类特色的景观聚集点。?●接口于通途路的院士路南入口(可设置游憩广场)?●接口于世纪大道的江南路西人口(可设置喷泉广场)?●接口于东外环路江南路东入口(可设置林荫广场)?●接口于通途路的沧海路南入口(可设置主题性雕塑广场)?●接口于江南路的沧海路北入口(可设置装饰性雕塑广场)?●科技公园出入口(可设置林荫广场)?●未来轻轨沿出入口(可设置集散广场) 3.2景观带(轴)(1)环园区树林生态景观带:沿世纪大道—一通途路—一东外环路—一甬江构成的园区环形生态绿带,通过大面积的绿地和植林,形成一条曲线形自然式的密林防护带。林宽在50M-100M不等,可在内设置足球场、网球场、林荫休息区、儿童游戏区等康体运动设施,使之既达到良好的防护屏障,又构造优美的外向型景观。(2)滨水景观带:沿甬江、杨木契河、清水河、金家河等区内河流,精心设计绿化、小品、娱乐和休憩等设施,并沿水设置人行步道和特色建筑,塑造和平舒展、富于人性、亲切宜人的水上娱乐休闲带。(3)道路景观带:在道路景观规划中既要考虑它的交通功能需求,也要考虑公众生活,同时注意对道路交通景观特色与城市环境意象的创造,以便形成结构清晰、舒适宜人、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 ●江南路商业景观带:沿路布置高层公建、商业广场和疏植高大乔木,形成富有人气的商业大道。 ●聚贤路科技景观带:沿路布置研发楼、孵化器和非正式交流场所,形成创新和交流的科技大街。 ●院士路人文景观带:沿路布置名人雕塑、特色林(院士林、博士林)、特色建筑物(构筑物)等,形成一条人文景观带。3.3景观区结合园区功能结构划分,形成四大功能性景观区,分别是:(l)科技商贸景观区:科研商贸区集商业、金融、办公、会展、娱乐等一体的服务中心,规划区通过建筑、道路、广场、水景、绿地等有机结合,以园林式的手法打造全新的园区商务中心,使之既有高度综合的服务功能,又具有公园式的自然环境。(2)科研孵化景观区:既为产业区项目服务,也对社会开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设计的功能,使之成为地区科技活动中心。建筑风格体现文化性、现代性和个性化。(3)高科技产业示范景观区:高科技产业区和厂房及建筑设计体现高科技的创新、超前的特征,同时大手笔突出环境设计,平凡、简洁的建筑与优美的环境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技术中心景观。(4)高级住宅景观区:高、中、低住宅建筑,如公寓、别墅等,沿滨水错落布置,力求小区环境舒适、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为前来园区海外归国人士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以上景观体系的建立,从而构筑一个结构合理、绿色浓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融的园区景观体系。三、通过点、线、面灯光设计,营造优美的园区夜间景观城市的夜环境和景观形象是城市  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国内的许多城市非常重视城市夜景的设计,如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所塑造的繁花似锦的长安街、热闹繁华的上海滩,流光溢彩的三江口,均是灯光夜景设计的典范。为此,加强园区的灯光夜景设计,对塑造园区形象,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展示园区创业 至关重要。1、对园区重点建筑物、构筑物及其所处环境的夜间形象塑造规划要加强以五环大厦、创业大厦、新时代大厦、规划的标志性建筑(如五星级宾馆、科技馆等)及院士桥、创业桥和园区主题雕塑、环景小品等现状和规划的重点建筑、构筑物进行灯光设计,利用不同的光源、灯具、光照角度、强度、色彩,细致地刻画重点建筑和构筑物,使之成为园区夜景景观的一个亮点。2、对四大景观区的夜景灯光设计园区有四大不同的功能区块,各功能区块的夜景灯光设计既要相互调和又要各有侧重。●科技商贸景观区灯光设计:对各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配以先进的泛光照明设备,其夜间光形象应丰富多彩,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科技孵化景观区灯光设计:该区整体灯光不宜强烈,重点的科研楼、孵化区等建筑以室内灯光为主,着重对环境灯光的刻画,通过柔和的灯光设计,形成静谧、和谐的研发区环境。 ●高科技产业示范区灯光设计:以面为主,采用一些暗藏式的小型光源,照射周围环境,形成亲切、优雅的产业夜景,同时可加强一些较好的企业入口进行灯光刻画。●高级住宅景观区灯光设计,居住区强调的环境空间应首先把光环境处理的重点放在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上,以提高公共领域的环境质量和区域的安全性,以保障居民生活的私秘性,建筑外部不应过多投照。3、强化道路、河道灯光设计,将景观点、景观区县机串联园区交通线、景观河道等联系空间和形态起连接各区域空间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江南路、院士路、甬江、杨木契河、60米甬新排水河道等两侧(岸)的灯光设计,展示街道和水系夜晚景观;另一方面,串联园区不同功能区域的夜景灯光,塑造园区整体的夜景形象。 总之,通过合理的灯光规划,我们相信园区的一栋栋建筑、一条条街道和河流、一片片区域将形成魅力四射的夜色景观。四、园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十五”发展规划设想1、编制园区城市园林绿化总体规划(委托国内一流园林景观设计院)2、园区园林绿化建设●居住区组团:园区0.83Km2地块和梅墟旧城改造区地块各设置综合性公园一处,每处面积约2ha左右,居住区绿地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2.0M2以上。●产业区组团:规划以现代化、开放的绿化体系开辟街头绿地广场,形成绿荫掩映,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产业园区风貌。规划绿地率达40%以上。●科研区:“高绿化率”地区,绿地率达到50%以上,创造宜人和清洁的工作和研究环境。●科技商贸区:加强公共建筑间的空间设计,处理好绿化广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形成半开放的绿地空间。规划绿地率达30%以上。3、道路绿化●        江南路—一两侧各2OM绿带(世纪大道—一院士路)●        世纪大道—一两侧各5OM绿带(江南路—一通途路)●        通途路—一两侧各3OM绿带(世纪大道—一院士路)●        院士路—一东侧3OM绿带,西侧5OM滨河绿带。无论是改造道路或新修道路,主干道绿带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20%,次干道不低于15%。4、其它绿化规划将沿院士路与杨木契路、杨木契路与高新路等道路交叉口设置每处不少于600M2的街头绿地,规划街头绿地将达到5处,面积约3ha。另外还加强立交桥、高架桥、候车亭、停车场的绿化,形成树荫停车场,绿色立交桥。 园区江河沿岸绿化带控制表  类别 布局形式 单侧最小绿化带宽度(M) 建筑后退(M) 甬江 滨江绿化带景观浏览道路、公共设施开发 100 100-120 主要景观河流 沿河布置公共开放性绿地 30 30-40 一般河流 15M以上 沿河布置开放性绿地 20 20-30 15M以下 沿河布置其他城市绿地 15 15-18   交通线绿化控制表 名称 最小绿化带宽度(M) 建筑后退(M) 轻轨 15-20   快速路 世纪大道 50-60  东外环路 20-30 30 主要区间道路 江南路 15-20 20-30 通途路 15-20 20-30 其他主要交通性道路 院士路 10-15 15-20 主要景观道路  8-12    宁波市科技园区 2002年5月 抓住机遇 理顺体制 完善规章 规范管理提升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打造“三高二优创一流”的科技新城 --------宁波市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前 言 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宁波市科技园区于1999年7月正式成立。之后,园区在体制还未理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开发建设,园区的规划也同步开始编制。期间,随着宁波构建特大城市战略构想的提出,园区也逐步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中。如何明确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如何保持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园区管委会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自2001年10月份以来,分多次赴全国各地高新区调研、取经,并先后在北京、宁波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和园区规划及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明确了园区的发展方向,基本确立了园区规划建设的基本框架。宁波城市东部地区是宁波近期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市政府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将城市东部地区作为实施“赶超战略”的核心地区,而园区正处于东部新城区的重点地段,规划建设一方面要体现与城市的共同生长,同时,也要与一般的城区有所区别,努力构建“三高二优”特色,从而实现“创建国内一流园区”的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对规划和建设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的一流的规划,没有一流的建设,创“一流”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一流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有一流的管理来保障。因此,我们在2002年7月份赴武汉、苏州、合肥等地实地考察,吸取了兄弟高新区的经验,深感理顺体制及规范管理的重要性。第一部分、园区规划、建设体制及管理现状及问题一、    现状:科技园区自成立以来,就着手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2000年6月,正式出台了《宁波市科技园区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宁波市科技园区建设招标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规定,明确了园区规划及建设管理的权限,园区管委会下设建设局,也按照这些文件规定,行使各项管理职能,规划方面主要包括:“一书两证”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审批、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的核发等,建设方面权限较小,主要包括办理进区许可证、管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等,由于土地和建设审批的管理权限较小,以及园区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园区管理体制不顺,对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均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二、存在问题:  1、体制与管理权限问题:        园区自成立以来,由于体制未理顺,导致规划管理上,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科技园区(南区)规划区范围内用地涉及江东、鄞州区梅墟、邱隘镇不同的行政管辖范围,各行政区由于体制不明及其他原因,基本未按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控制用地,从而造成了规划无法落实,或不按规划审批的局面。  2、管理规范化问题:       由于园区成立时间不长,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以及机构过于精简人手较少等客观原因,加上以前在规划管理方面的意识也不够强,导致规划及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够,从而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实施,对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苏州、合肥、武汉等地高新区规划、建设管理经验 一、各高新区(工业园区)发展概况(一)苏州工业园区(1)概况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形式,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5月12日正式破土启动,截至2002年6月,园区已批准进入中新合作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有373家,其中累计开工的企业有206家,投产的有151家,园区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机械、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名列世界500强的国际跨国公司有41家进入园区投资发展。(2)主要特点分析苏州工业园区成立8年来,开发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l       中新合作完成了园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了园区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这个规划体系融合了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注重环境的质量,努力创造适应高科技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强调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并对相应的商住和公益设施建设作了较高水平的规划设计。l        建立了新的开发体制和管理体制。园区的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在国务院领导的倡导和推动下,许多国家级公司和江苏省、苏州市有关企业共同组建了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即园区中方财团。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有限公司和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根据国务院批复,园区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要求,建立了市委和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党工委和管委会,下设8个职能局,承担各项管理职能。园区工作人员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面向全国招聘。l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首期开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内“九通一平”工程已经完成。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首期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都已建成投入使用。l       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中新合作开发区域内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住宅,商贸和公益设施建筑面积达到378万平方米,其中竣工268万平方米,新建绿地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邻里中心和一批学校、银行、宾馆、商店、公园、医疗诊所、体育设施相续建成投入使用。园区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在高起点上顺利发展。l       借签新加坡管理经验,健全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国情,借签新加坡的管理经验。比较系统地学习借签了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先后组织各类专业管理人员近900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园区颁布实施了45项新的管理规章,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已开始按照新的体制和机制运行。(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概况: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7月6日,国家纪委正式批复武汉东湖开发区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东湖开发区内有武汉大学、华中可见大学等18所学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56个省所属科研究院,700多个科技开发机构、20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名两院院士、其中10名院士是光电子信息领域学科带头人。1/3的科技人员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25万在校大学生。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上海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居全国第三。   然而在1999年之前的8年中,武汉东湖开发区在全国53个国家级与新区中既不显山,也不露水,主要经济指标未能跻身全国先进行列。199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手笔、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科技新城的要求,编制了东湖高新区30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总体规划,赋予东湖开发区封闭管理权限,完成了东湖高新区体制创新。2000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采纳武汉地区部分著名学者、专家的建议,做出依托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战略决策。   “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两年多来,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已引起全国上下的发展普遍关注。如今东湖高新区的“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科技新城和聚集大产业为主线,加快对光电子信息领域的研发、产业、人才、资源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昂首进入国内一流高新区行列,正在向国际知名新区的目标挺进。2001年,东湖高新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330亿元,财政收入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2.1亿元,(其中光电子信息是产业产值120亿元,增长50.8%),全口径工业增加值7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31%,出口创汇1.13亿美元,增长76.6%。(2)成功经验分析:      东湖高新区迅速崛起的主要经验可以归结为:l       定位准确:1999年以前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定位于建设产业园区,产业导向大而全,没有自身的特色,忽视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未能充分发挥区内独特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学习借签国内先进高新区的经验,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从实践上认识到,只有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发挥武汉自身的科技、人才、产业优势,才能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促进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化布局。  为此,他们对东湖高新区定位于现代化花园区式科技新城。其主导产业集中于光电子信息,建设光电子信息,建设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这种将科技新城与优势产业有机结合的定位,既赋予了新城现代化的科技内涵,又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必备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推进城市进程,也可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的发展。l       体制创新:为现实举全省之力,聚全国之力,借全球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战略思路,湖北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动作,支持武汉东湖开发区实行体制创新,一是对东湖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赋予东湖开发区一级土地权、规划权及社会事务管理权,并将洪山区四个村及江夏区五个村、一个委交由东湖开发区托管。二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2002年,涉及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的市场前置性审批权限全部下放给了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外经外事局等在审批方面千方百计减少环节,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东湖开发区条例》已经济改完善,即将正式出台。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兴办大学科技园。东湖高新区除了培植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多种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之外,最主要的举措就是通过兴建大学科技园,使一大批科研究院,高等院校投身“武汉?中国光谷”建设的主战场,从而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研前和开发,从而进一步增强东湖高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园区目前已有华中科技大学园、武大大学园、武汉理工大学园等大学园和曙光软件园、华软件园、南湖高科技农业园等专业园区。 l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2001年,东湖高新区利税总额43亿元,其中企业盈利30多亿元;各商业银行对开发区企业新增贷款31.8亿元;新引进了深科创、上科创、北京联办以及软银汇业、宏基等一批境外风险投资机构,风险资金总额超过10亿元;烽火科技上市募集资金16.33亿元;通过国家部委安排的中央财政预算由专项资金2.08亿元;高新区财政实际投入2.97亿元,共计筹资60亿元,再加上有东湖高新、高科控股两大公司的坚强后盾,东湖高新区也才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三)合肥高新区:(1)概况: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对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是国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合肥高新区已在7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现了道路、供水、排水排污、供电、煤气、热力、通讯、有线电视、宽带光纤网和土地平整等“十通一平”,绿化率达40%以上,兴建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厂房、住宅及公建服务配置设施。已成为融科研、开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和公园化环境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行使市级管理权限,对高新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和服务模式。(2)主要特点及成功经验:l       健全的服务体系:合肥高新区主要有海关、商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公证处等行政服务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兴办了学校、医院、酒店、住宅小区、金融机构等社会服务实体,为园区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l       配套完善的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建有多种类别的孵化器,拥有孵化用房十余万平方米,孵化器通过提供中价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及种子资金、孵化资金、创新基金、风险资金等创业投资服务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营造适合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l       优美的环境: 环境体现实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合肥高新区把环境建设作为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举措,为建设集研发、生产、居住、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合肥高新区一是积极构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环境;二是积极构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尤其值得学习的是合肥高新区将高压走廊禁止建设用地辟为公共绿地,斥巨资建设休闲公园及苗圃,一方面,提升了高新区环境档次,另一方面,也为园区绿化建设提供了后续保障,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第三部分、启示与建议    一.理顺体制是园区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重点考察的苏州工业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在体制方面都行使市级管理权限,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苏州工业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由于行政管理权限明确,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在征地拆迁方面,只要有任务,镇、村干部都是全力以赴地去做工作,完全不象我们园区,为征地拆迁经常和村、镇干部讨价还价,工作很难开展。同样,在规划管理、建设管理方面也是政府一盘棋,一个口子批,这样,就基本上可以杜绝违章建设和重复建设,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   二.超前编制规划是保证规划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苏州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是8年前由中新合作完成的。这个规划体系融合了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注重环境质量,强调工业、交通、商贸、居住、休闲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邻里中心”这一先进规划理念在规划实施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一座几乎和规划蓝图一致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已显雏形。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审批是严格按照原先的规划进行的,基本上没有做大的调整。所以,也才会有今天完全按规划建设的新园区。而我们园区从1995年甬江新区分区规划编制天始,先后经过了五轮规划的调整,规划体系不完整,规划理念不够超前是导致规划建设档次不高的主要原因。苏州工业园区比较严格地执行了“先规划,后开发”的指导思想,而不是边规划边开发,或边开发边规划。因此,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体现得较好。所以,要将规划工作抓上去,我们首先要全力争取尽快会审并批准分区规划,并立即着手编制各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而使规划审批有理有据,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 苏州工业园区现已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首期开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内“九通一平”工程已经完成,合肥高新区已在7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现了“十通一平”,我们园区提出的“七通一平”标准,实际上涵盖了“十通一平”的范围,但由于供电、供水、供热、通信等各专业单位条块分割,园区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手段,致使“七通一平”的不少内容都只停留在口头承诺上,无法做到同步实施,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加强协调,督促各专业单位在道路施工的同时,同步实施专业管线,另一种思路是园区代建,这样便于保证专业管线的同步实施,但将使园区自身的投入大大增加。   四.在建设市场管理方面应争取更多的管理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苏州工业园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均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隔离市级有关部门对园区落户企业的影响,采取“小政府、大社会”的操作方式,涵盖城建、城管、房产、环保、水利、交通等职能,机构精简,目的是尽量简化审批程序,降低成本。如果部分职能不能下放至园区,也要求取得市里的支持,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工作日。总之,所有建设管理工作都应紧紧围绕开发企业的需要而展开,管理上要抓大放小,管得住也放得开。一些具体工作,如执法、审图等,一方面可以和市级有关部门联合组建工作组,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委托中介机构进行。   五.必须尽快理顺园区管委会与下层开发公司的关系。苏州工业园,东湖高新区及合肥高新区,可分为两种操作模式:一种类似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模式,管委会履行宏观的管理职责,负责建设计划、图纸审查、报建、招投标、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以及造价等,建设具体全权委托公司操作;另一种则是武汉东湖高新区模式,即建设计划、设计委托、招投标及造价,竣工验收等均由建设局组织,东湖高新及高科集团只履行现场管理职责,根据工程规模大小提取3%-5%不等的管理费,同时,根据建设规划局的要求,代为做好前期征地、拆迁等的协助工作。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快理顺与开发公司的关系,明确责任和分工,使园区的开发建设尽早走上正轨。总之,我们只要借园区体制理顺之机,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程序,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一定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建 设 局                           2002年8月    如何提升科技园区私营企业 经济结构的思考工商分局 陈红萍 宁波市科技园区要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努力实现“三高二优创一流”的战略目标,着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最彻底地发挥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如何引导已在科技园区存在的私营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科技园区的前身是甬江新区,建区时适蓬十五大召开后不久,私营经济在政府实施的“多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方略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科技园区成立前就已成立了近200家,园区成立以后,政府实现多元化战略,又使私营经济从质和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到目前止,全区共有私营企业318家,占全区企业总数420家的75%,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6707万元,占全区总注册资本的15%,1000万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41家,其中私营企业有11家,占总数的24%,私营企业的经济总量、税收收入等均在园区占有很大的份额。这些私营企业大都已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结累时期,面临一个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在园区创新氛围中提升产业结构的问题,这是一道坎,跳过这道坎,园区的私营经济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就会成为园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亮点。据此,我们对园区33家生产型的私营企业进行了一次走访和调查,发现这些园区的私营企业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并有了一些想法:一是园区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1.技术问题:紧密而稳定产学研结合不够,企业需求技术尚无供给市场,总体上缺乏技术的依托与支掌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生产型私营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不大,还是以中低产品开发为主。这些企业虽然已有开发70多只产品的历史,但与国有企业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比较,其性能与质量还有一些差距。全区获得市级以上认定的重点新产品仅有3只,只占新产品开发总数的5%,这表明,生产型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高。据了解,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技术依托单位和技术供应市场。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开发新产品靠自主创新、独立开发,慢慢地"摸着石头过河",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紧密而稳定的合作关系的比较少,全区仅有浙江德安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宁波波尔新型建材开发有限公司两家与一些科研院所有些联系,其他均为“散兵游勇”。还有一些企业想改进产品及工艺或新上"短、平、快"科研产品项目,却难于找到技术中介服务,同时,一些单位和个人手中有好的产品或技术却苦于找不到有资金实力、诚实可靠的合作企业。园区的技术有形市场和交易市场尚未建立。2、资金问题:资金普遍短缺,不能顺利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无力扩大科技成果的规模化生产 绝大多数生产型私营企业反映,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虽然一些企业经过这些年的结累,有些企业进行了股份制的改造,但资金额度仍然有限,离规模再生产仍有距离,据调查统计,今年这些企业资金投入的总量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只有少数几家还在搞基础建设的企业有所增长。有些企业的产品很好,市场前景广阔,只要注入一定的资金,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但由于融资困难,不能顺利实现技术与资本的对接,尤其是一些已经形成了自己优势的具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尤其强烈,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无足够大的规模而不能形成比效优势,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如宁波市甬江新区天成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sks8200数控平动头系统,产品在模具市场十分走俏,但由于缺乏资金,企业还处在小规模生产阶段。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金融政策和资金投向明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倾斜;二是私营企业大多是租用土地和厂房,没有不动产作抵押,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三是适应科技型私营企业的科技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尚未建立起来。3、人才问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分布不均,本地人才资源匮乏,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良才较少人才资本是私营企业发展的根本,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些企业中现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高级称人才智33人。但这些人才绝大多数集中在大型企业浙江德安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从事服务性的网络软件企业,共占87。9%。尽管有些企业以极有诱惑力的薪水招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但由于企业的名气、形象和稳定性等较差,这类人才还是愿意流向国有、外资企业。有些私营企业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招聘了一些人才,往往因为难以安排子女上学、解决家族户口等到问题而告吹。由于这些历史原因致使私营企业热衷招收本地人才,但由于本地人才资源匮乏,常常难以如愿。调查表明:区内私营企业员工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企业中已有大中专毕业生动活泼252人,占职工总数的35%。但也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许多大中专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动口不动手的一族增多。4、环境问题:一些部门的政策"门槛"过高,税费负担较重,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迅速发展的空间许多私营企业反映:有关部门认定高新科技企业的标准是按照国有企业标准设计的,过高过严,不利于一些有科技含量的私营企业享受科技经费、科技贷款、科技免税等政策;园区对私营企业用地政策上控制过严,影响了原有私企的结构升级,园区私营企业税费负担过重,而且办税非常麻烦,不到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不能领取增值税发票,向客户开发票还要跑到市税务局去开票。私营企业在获得行业准入、科技项目、税费政策、人才资源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究其原因:即有思想认识尚未到位问题,也有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因素,深层次的问题是"小政府、大服务"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使私营企业茁壮成长成长的氛围未能形成。二、对私营企业发展形势的分析 1、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已经从较低的层次告别了短缺,出现了经济过剩,“卖”的问题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导方面,私营经济在最初阶段那种“短缺”的态势,那种只有两三个人,七八条枪就可成就一番事业的景象已经风光不在了。2、改革,使国企增强了竞争意识,私营经济发展初期靠国企缺乏竞争而先入市场的优势不再,由于先天的技术、组织、人才、使其竞争力大打拆扣,从而增长了私营企业的竞争难度。3、私营科技异军突起,大量的高素质人员从事私营经济,使私营经济进军高科技领域成为可能。私营经济在发展初期,其从业人员相当部分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分化出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不能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因而从事私营经济的人普遍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不仅“老板”如此,员工也是如此,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高素质的人直接从事私营经济,包括进入私营科技领域,他们的一旦进入,立即显示其不凡的实力,深圳这几年私营高科技发展很快,说明他们起点很高,素质很好,机制很活。这就为私营企业进行结构升级提供了范例。4、知识经济的冲击,在私营经济发展初期,知识经济正在孕育和形成,尚未形成世纪性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波,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强劲影响正日益显现,这就更需要私营企业家的高瞻远瞩。5、园区将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素质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基地,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环境优美的科技城,传统产业、劳作式的私营企业在园区已找不到生存的空间。这些原因和特点说明:科技园区私营企业如果不进行结构提升和产业换代,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三、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果说园区建设“三高二优一流”的科技城,对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私营企业有所冲击的话,那么这些私营企业如果能籍此进行经济结构的提升,实现产业的转型的话,那么园区无疑将会为其向更高层次上的转型,打开一片蔚蓝的天空,也将给这些私营企业提供创业、创新的良好区域环境。顺利实现园区现有私营企业的产业转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其创造良好条件。1、进一步解放思想,帮助私企确立二次创立的基本理念。 解放思想要解放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应理直气壮地推进私营经济的壮大和提升。二是要充分认识到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相当大,绝对不仅仅是像一些理论所讲的那样,只有生产力水平低的领域才适合私营经济。深圳的私营高科技的异军突起,完全证明了私营经济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同时也要克服个别私营企业业主自大、自负的问题,一些私营老板认为自己过去干得不错,今后无论干什么都会无往而不胜,要知道在此一领域干得不错,在另一领域不一定干得不错。过去的成功,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有关,早期的私营企业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要以为自己文化水平低照样可以拥有不菲的资本,而瞧不起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或对产业提升抱不以为然的态度。只有切实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私营老板才有意识和决心进行二次创业,外部环境才会重视和支持这些企业创业。其次是要充分发挥这些私企的比较优势,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为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进行双管的交换,这样不仅可以把自己,也可以把社会的蛋糕做更大;私营企业首先要分析目前产品的状况以及在园区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条件,找到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到自己的主存空间,当然切不可盲目地进入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东施效颦是注定要失效的。2、建议园区政府借鉴国外经验,对现有的私企予以政策支持。近年来美国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施以财政支持,联邦政府级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向在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信贷担保。第二是加强对新产品研究开发的支持,对于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研究计划,美国的做法是,让承担了外部研究开发费用义务的十一个政府机构,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小企业,以支援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第三,政府的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经济结构。建议园区政府,坚持把“放小”与“扶小”结合起业,坚持发展大企业新企业的同时,扶持原有私营企业,做到促“大”与扶“小”并举,营造园区经济的磁场,吸引在资金的逐步跟进,同时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重点用于私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和结构升级的资助,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贴息等方面予以私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园区中小企业破产与清算的简易程序,使退出渠道通畅,使园区真正成为新企业投资创业,原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进退自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方热土。3、尽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今后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取决于企业的创新机制的具备,私营企业具有灵活的创新机制,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如果辅之予以理想的外部促进条件,将在科技发展中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取得较快发展。园区现有的私营企业要充分利用与二院一校全面合作的优势,积极取得这些院校研究力量的支持,利用自己灵活的经营机制,与其建立紧密的关系,逐步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利用他们的科技人才、科研设备等科技资源,解决企业创新中遇到的难题,有条件的科技型私营企业可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开发出技术独特、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培育和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增加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并培养一批具专业知识,又懂法律条款的技术经纪队伍,为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买卖铺平道路。4、积极创造人才环境条件,不断提高经营者素质,构筑企业人才高地。 对私营企业来说,要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是具有创新素质与能力的人才资本,因此私营老板必须在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上狠下功夫。一要提高整体形象,尤其是在企业的设施、企业的环境、企业的文化上予以改善,以提高聘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二要注重培训人才。对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不能一概弃之,要想取之必先予之,实行引进与培训相结合。三要建立激励机制。私企职工的收入分配也要体现公平和公正性,要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与主要技术人员,家庭成员与核心员工,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分配关系,特别是对技术创新人才给予高额的报酬,或适当的企业股份。四要提高经营者素质,加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素养,提高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备注:此文发表于浙江工商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                                    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 社会事务管理局 冯灿焕 前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即风险投资。   在NASDAQ股指经历狂升、暴跌,现在还处于萎靡不振的时候,在我国风险投资界跃跃欲试,目前仍难以大显身手的当口,作者趁在美培训期间研究了风险投资这一课题并撰写此文。作者仔细考察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并对我市建立风险投资机构提出了设想。   在撰写本文过程中,作者访问了对风险投资深有研究的Myoem.comIncCEOPhilipLiu先生和VerityInc技术总监JianchangMao博士,参阅了WilliamD.Bygrave教授、JeffryA. Timmons教授、刘博文博士(台湾)、张陆洋博士的四部专著和刘曼红博士(美国)、何杰董事长及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洛杉矶市风险投资协会等的200余篇文章、报告,本文数据和部分观点利用了他们的智慧,在此深表感谢!       一、风险投资的基本概念       1、风险投资发展史简介       风险投资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这一时期,商人、贵族、职员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经营贸易航运;在16世纪,合资公司成为资本资源联合经营的一个普通手段;在19世纪,欧洲出现了现代投资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公司成功的标准是资本家的才能和创建资本的一致匹配;现代风险投资从美国起源发展,获得超出传统投资模式的收益价值,进而扩散到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概念于八十年代(二十世纪,下同)传入我国。台湾省和新加坡在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优秀的业绩表现,足以说明风险投资的价值。   2、风险投资的定义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美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我国知名软科学家成思危等对风险投资(VentureInvestment)的概念都有所表述,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作者倾向于著名风险投资专家张陆洋的定义,他认为,风险投资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指由专业投资人以股权或债权形式及其它各种形式投资于高技术企业,希望通过企业的高成长率,最终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 作者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投资形式,投资者愿意在追求高回报的同时承担高风险,它既是一种投资行为,又是一种特别的技术创新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金融运作制度,它与另一种风险投资(RiskInvestment)不同,Venture,常用来描述在经评估筛选的相对可靠的技术领域进行“商业冒险”或投机活动;而Risk常指一般的“危险”,与损失紧密相连,因此也叫冒险,如炒股票、炒外汇、炒房地产、赌博等。3、风险投资的过程一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常经历技术酝酿和发明阶段、技术创新和试销阶段、技术发展和扩大阶段、技术成熟和产品进入工业化阶段,每一阶段的完成和向后一阶断的过渡,都需要资金的配合,因此,根据每一阶段所需资金的性质与规模,风险投资可分为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的风险投资,分别在对应的四个阶段投入。风险资金资金可在任一阶段投入,也可在任一阶段通过被投资企业上市、股权回购、股权向外转让、收购兼并、拍卖清算等形式退出。这种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过程就是风险投资的过程,一般包括项目初选洽谈、考察评估、投资方案决策、资金投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项目向前发展(此阶段可能再次投入或多次投入)、企业发展、资金退出等阶段。 4、风险投资的特点  (1) 高风险,高回报;(2) 组合投资;(3) 长期投资;(4) 权益投资;(5) 专业性强。(略)不具备上述5个特点的投资行为不能称为风险投资。5、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风险投资由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6个要素组成。(略)6、风险投资的风险                 根据风险资金进入项目的阶段不同,风险资金所承受的风险包括开发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发展风险。(略)   7、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   风险资金在投资前必须设定好投资偏好,研究分析项目的价值、风险。(略)    二、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情况 1、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   (1) 早期发展阶段(40年代—50年代末)                                                                                                                                                                                                                                                                                                                                                                                                                                                        美国是现代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风险投资最发达、风险投资机制最完善的国家。早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RD)在波士顿诞生,以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周边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实用产品,其经典投资案例是1959年投资6万美元于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现DEC已成为年产值数百亿美元的计算机制造业巨无霸。这一阶段的投资主要是民间企业行为,规模小,直接面向新兴的小企业。这种投资方式,在当时引起了有识之士和政府的关注。   (2) 政府与民间磨合的曲折发展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末)   195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小企业投资公司法》(SBICA),对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在税收和政府软贷款方面给予优惠待遇,促进了这类公司的快速发展,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苹果电脑、联邦快递、英特尔等著名公司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依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但当时由于政府管制过多,个人资本化不足,经济市场状况不佳,管理经验缺乏,小企业投资公司在60年代早期遭遇了第一次大浪淘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生存下来的SBIC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60年代初和70年代早期,一批私人风险投资公司又纷纷成立,其中在70年代早期成立的公司其资金来源于期望获得高额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养老金)以及富有的个人和家庭,避免了SBIC所存在的政府限制过多的问题,加上早期成功者的示范效应,政府低息资本的扶持和活跃的场外证券市场(OTCM),风险投资业欣欣向荣。1969—1973年,这些公司募集资金4.5亿元,但随后就受到股市下跌、政府增加长期资本税负和石油危机的冲击,风险投资几乎没有继续发展。在此期间风险投资业内部经历了一场理念反思,风险投资者通过更多介入企业的管理增加其投资附加值,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兴趣更加广泛,业界合作更加频繁,风险投资逐渐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   (3) 政府与民间合作的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2000年3月)   从70年代末开始,新生企业对资本的难以置信的急切需求促使经过理念反思的风险投资业急剧膨胀,1980年注入企业的风险资本比1979年狂涨10倍,1981年继续加倍,1990年达到240亿美元,新资本的形成速度比70年代快50倍,1980年风险资本投资于375家企业,而1987年,70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所投资的企业达到1729家。   这一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政策,如1978年,美国劳工部放宽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有关条款的限制,允许养老金有条件地进入风险投资业;1978年和1981年美国国会两次下调长期投资所得税率,从49%下调至20%;美国劳工部和国会在法律上确认了合伙制公司的合法性,为风险投资资本和专业人员的结合创造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NASDAQ小型资本市场的建立增加了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实现了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此时,70年代初期形成的风险投资产生了30%的回报,政府与民间携手共进,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的繁荣。    90年代初,由于经济不景气,风险资本回报率一度降到8%,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好在时间不长,1992年经济逐渐复苏,计算机软件、互联网、半导体、个人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不断发展,风险投资来源也更加多样化,大企业、保险基金、养老金及其它各类基金大批涌入,风险资本家更加专业化,风险投资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风险投资公司最多时达到6599多家(2000年),每年为10000多项高新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00年3月,NASDAQ股指飙升至5132点的历史最高点。   (4) 炼狱般的调整阶段(2000年4月—现在)   自2000年4月中旬开始,NASDAQ股指大跌,最低时接近1000点,绝大多数企业的市值缩水75%以上,很多网络经营企业宣布破产。由于在NASDAQ上市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经接受风险投资而扶植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因此直接影响到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市场也趋向萎靡。1999年、2000年、2001年全美风险投资企业分别为4611家、6599家和4005家,当年投资案分别为5824项、8405项和4932项,风险投资额分别为565亿美元、1088亿美元和429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全美风险投资企业1535家,投资案1645项,风险投资额121亿美元,预计全年为250亿美元,其中2000年一季度风险投资额为295亿美元,而今年一季度为64亿美元。在硅谷,2000年上半年风险投资额为193亿美元,2001年上半年为7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为40.5亿美元。       2、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特点       (1) 投资人形式多样   参与风险投资的有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小企业投资公司、以私人投资为主的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合伙公司、大公司大银行所属的风险投资部门以及天使投资者,以合伙公司为主。   (2) 资金来源广泛   除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外,大公司的资金、保险基金、养老金和其它基金组织的资金、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富裕家庭和个人的资金、甚至普通老百姓的资金纷纷涌入到风险投资中来。(注:普通老百姓的资金涌入到风险投资中来,除由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决定外,主要是看中了当时风险投资的行情。)   (3) 退出机制灵活   多数被投资企业均由风险投资公司扶植上市,多数风险投资资金通过股市退出,另外,股权回购、兼并转让、拍卖清算等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也十分完善。   (4) 各方关系融洽  风险投资公司在运作上强调良性互动,不仅和被投资企业在战略、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实现平等互助和共享,同时也和其它风险投资公司在项目选择、公司监督以及投资时机方面实现紧密合作,高达99%的项目倾向于在股票上市(IPO)和被收购兼并时有两个及以上的机构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公司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者和企业家间形成了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了风险投资的专业化、规范化。   (5) 创业文化鲜明  鼓励投资、宽容失败、信用合作是美国的风险投资文化,公众从不追究风险投资失败的责任,创业失败的企业家也因进行了尝试而受到称赞。    (6) 政府支持积极   从通过制定法律确保风险投资机构及其行为的合法性,到拓宽风险资金来源渠道、创造资本市场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等方面积极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3、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作用   (1) 促进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发展;(2) 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3) 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4) 其它宏观作用。(略)     4、美国成功发展风险投资的经验   (1) 优惠的政策措施 为支持风险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资本投入到风险大、收益高的高技术领域。一是税收优惠,对长期投资的收益采取差别税制,并允许资本损失与收益互相冲抵。对于经核准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用损失冲抵8年内的一切资本所得,同时对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减税25%;二是信用担保,小企业管理局对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担保,贷款在15.5—25万美元的担保85%,贷款在15.5万美元以下的担保90%;三是财政补贴,小企业发展法规定研究发展经费超过l亿美元的部门应将预算的1.3%用于支持高技术小企业的发展。(2) 完善的法律体系  通过制定《小企业技术法》和《技术创新开发法》,不仅为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且将政府有关税收减免、信贷担保等政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保证政策的稳定和贯彻实施,达到最大程度地吸引风险资本进入高科技领域的目的。同时,通过实施其它一系列配套法律,指导风险投资公司和高技术风险企业按法律规范运作,保护了创新发明人和投资者的利益。(3)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发达的金融市场  风险投资公司以持有股权或股份的形式向被投资企业注入资金,当被投资企业获得成功以后,风险投资公司又通过转让股权等退出渠道收回投资。发达的金融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拓宽了渠道,而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4) 有效的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   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后,有限合伙制已成为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主流,这种合伙制的出资者称为有限合伙人,是风险资本的供应者,而经营管理者称为基本合伙人,即真正意义的风险投资家。这种组织形式将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规范了经营者的行为,保证了风险投资机制的顺利运作。(5) 高素质的投资和创业人才   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企业都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风险投资家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企业管理,并具有金融投资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是这类人才的聚合体。杰出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人才是风险投资业成功的保征。(6) 灵活的投资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风险投资策略,尽可能分散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通行的做法是组合投资和联合投资。此外,风险投资公司还从事风险投资以外的业务,如租赁收购高新技术企业、受托管理基金、为企业股票上市进行包装,以保障公司有其它稳定的收入来源。   5、NASDAQ股市暴跌的成因及经过  上世纪末,美国经济一派繁荣,以INTEL、MICROSOFT、MOTOROLA为代表的大企业更使美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时势造英雄,各家企业互相攀比,争着发展,尤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宠儿。此时的风险投资也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NASDAQ股指一路攀升,美国公众对风险投资的追求已达到痴迷的程度,随处可见谈论风险投资的人们,连普通老百姓手中一旦有钱也要设法投到风险投资基金中去,风险投资公司趾高气扬,迅猛发展,当时,创业者即使只有一个简单的创业设想也有可能获得风险投资商大笔资金的投入。风险投资家和实业评论家更是乐观,他们过高地估计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增长率,如传统产业的增长率一般为10%左右,却被他们估计到50%,甚至100%以上,也过分乐观地估计了风险投资良好形势的持续性,加上确有少数人恶意操纵,致使NASDAQ股指超负荷增长,人们的预期心理急剧膨胀,形成了第一个恶性循环。同时,由于企业实际上没有人们所预期的增长结果,因此有不少企业迫于内外压力,在财务上做手脚,用变通的方法抬高企业的增长率,甚至把不能抵消的开支也进行抵消,勉强地跟着实业评论家的预言。反过来,实业评论家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预测很准确,更加巩固了自己的思想,这就形成了第二个恶性循环。当时的情形是,宏观方面,NASDAQ股指上升了86%,而美国经济仅增长4%(1999年),二者巨大的反差,加上股指持续上升,必然带来严重的股市泡沫;微观方面,对企业而言,如果人家变通而你不变通,你的公司反而不能维持,难以在股市上看到好的业绩。(注:这是我的个人看法,PhilipLiu先生不同意我的这一观点。)   2000年4月,美国电信领域市场从饱和转到供过于求的状况已不能再度掩盖,同时,电子商务业也一直不景气,网络器件、光缆等需求降低,支持TELECOM和.COM的软硬件公司股票下跌,以TELECOM为主力把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股市往下拉,造成计算机、通信、软件等产业的股价一路下跌,直至影响整个NASDAQ股市和全美股市。   2000年7月,股指有所回升,但速度不快,投资者没有信心,后来又遭遇“9.11”事件,今年又在工业、基金领域发生了一些丑闻,使得股指一直没有大幅上扬的机会。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分析   1、发展过程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1985年—1991年)、探索阶段(1991年—1998年)和初步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三个阶段。(略)   至今,全国共有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300多家,风险资本总额达300亿元。最近一段时间,上海等地设立风险投资机构空前活跃,包括外资风险投资机构。    2、发展特点   (1) 资本结构多样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前期,国有独资风险投资公司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目前,国有独资、股份制、纯民营、中外合资和其它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分别约占总数的27%、47%、6%、9%和11%。          (2) 区域分布集中   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   (3) 投资方向合理   投资在I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传统产业和其它产业的风险资金分别约为53%、15%、14%、12%和6%。   (4) 投资时期科学   在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投入的风险资金分别约占11%、29%、55%和5%。   (5) 配套促进活跃  各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和各风险投资研究机构相继建立,进行行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技能培训和行业管理工作。   3、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风险投资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丰富的项目资源、完善的区域环境、充足的资金来源、积极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外资环境等有利条件。(略)   4、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风险投资界积极性很高,但我国的风险投资业仅处于刚起步的初级阶段,还面临政策条件不完备、退出机制不灵活、融资渠道不通畅、产权制度不完善、专业人才不充足、相关条件不配套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略)         四、对有关风险投资若干问题的认识   1、正确理解NASDAQ股市暴跌有助于对风险投资的正确认识 自现代风险投资创立以来,美国的风险投资经历过四次衰退,第一次是60年代初,由于政府管制过多,投资公司自身也缺乏管理经验;第二次是70年代初,由于政府增加税负和石油危机;第三次是90年代初,由于经济不景气;第四次是这一次,是由于过分的股市泡沫。  NASDAQ股指的大幅下跌既是泡沫成分释放的结果,是其自身的自我调节,也是市场正常发展的需要,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一样,是周期性的。虽然股市的“财富效应”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但股市包含的风险因素随着经济的过热会逐渐增大。早在1996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指出美国股市为“非理性的狂热”。2000年3月,NASDAQ指数已达到1982年的15倍,高科技股在带动股市上扬的同时,也给股市注入了大量泡沫。泡沫成分的释放有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从另一方面讲,NASDAQ采用宽松的上市标准与严格的监管制度相结合,为无法在其它股市上市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获得了在NASDAQ融资发展的机会,大量新生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不断入市又推动NASDAQ不断发展。NASDAQ还把企业家创新成果和风险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创新科技、风险投资和NASDAQ市场的连动获利机制。九十年代美国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和原始股上市等途径进行的风险投资每年都在450亿至650亿美元之间,其中NASDAQ吸纳的约占半数。另外,美国的科技创新从总体上讲仍然十分活跃,有巨大产业化前景的科技突破随时可能出现。科学技术的变迁与风险投资的发展决定了NASDAQ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表面上看,NASDAQ股市暴跌造成了美国十多万亿财富的丢失,但实际上,美国丢失的仅仅是他的财富的泡沫部分,美国国家的财力并未受损,企业的地位并未受影响,风险投资仍然活跃,投资基金还大量存在,唯一受影响的只是居民花钱降低了0.1%。例如,Myoem.comInc属下有一家工厂,其股价最高时为80美元,现在是0.02美元,但工厂照常生产,生产能力并没有降低,只是股市上没有交易而已。公司有泡沫或泡沫破灭,并不代表公司没有投资价值。NASDAQ的调整不能否定风险投资的积极意义,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宏观经济与产业调整的要求,反映了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程的调整,没有调整的市场不可能存在,不久,风险投资还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也将在波动中不断发展。   2、从NASDAQ股市暴跌更加可以看出发展高科技工业的重要性   在NASDAQ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纯工业产品制造业;二是工业产品制造业,同时经营软件网络业,此类企业以IT业为多;三是纯软件网络业。拉动此次股指下跌的力量主要有两股,即以TELECOM领域过剩为导火线的泡沫释放和泡沫释放时连锁反应的影响。在当时的大气候下,每家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泡沫,尤以网络板块最为严重。这次股市暴跌的结果也恰好分为三种,纯软件网络企业跌得最惨,大部分中小企业几乎血本无归,只好宣布破产,行业老大仍勉强维持,如YAHOO每股从200美元跌到12美元,I-2每股从480美元跌到0.4美元;既制造产品又经营软件网络的企业次之,因其尚有产品可以支撑,如INTEL每股从185元跌到13元,MOTOROLA每股从85元跌到10元;纯产品制造企业(除通信、网络设备)几乎不受影响,仅为泡沫的去除和受大盘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一类企业的泡沫本来就比较少,如强生、辉瑞等公司。   美国股市上扬,仅从1995年到2000年初,使美国社会总财富陡增了14万亿美元,NASDAQ股市一再下跌后,其市值仍是实际利润的172倍,这主要是工业产品制造业在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高科技工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稳健作用。展望未来,要走出这场新型经济衰退,还须指望这些工业产品制造业发挥作用。   3、正确认识国内外目前的风险投资动态   全球风险投资趋缓,以美国为甚(其数据如前所述),但亚太地区并不在紧缩之列,特别是大中国地区,已成为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如        INTEL公司投资部是全球技术领域最大的风险投资商之一,已从去年放慢了投资计划,但它仍看好亚太地区,大中国地区更是INTEL的大力支持地区。          美国风险投资商在以往的风险投资高峰期,为抢夺机会,放弃了对许多项目的评估,往往在一杯茶之后就可以定下数百万美元的投资,而现在,在操作上,回到了以前的规范操作规程,每个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在投资方式上,强调行业组合(互联网公司占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46.47%下降到30.59%,而计算机软件、半导体、其它电子设备、医疗、健康、生物技术等行业的比重大幅上升,其中医疗、健康行业从3.51%上升到8.07%,生物技术行业从2.68%上升到5.05%),强调利用新技术及互联网从内部改善传统产业企业,如企业的采购、销售与内部管理。另外,更多采用收购兼并的退出渠道,更加重视对创业企业的培育。这样做,虽然投资速度减慢,但其投资回报率却高得多。目前,美国的投资基金大量存在,约有1000亿美元闲置,等待投资出去,而中国的风险投资规模仅是美国的一勺水。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是类似的情形。   目前,许多外资风险资金正陆续以设立独资或合资、合作投资公司的形式进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加上蓄势待发的国内投资机构,可以肯定我国风险投资大发展即将到来。   外资风险投资进军中国主要有如下理由: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前景看好,逐渐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热点;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私人产权日渐明晰,快速成长的中小民营企业为风险资本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对象;国内风险投资低靡,外资风险投资运作成本低;中国在海外有很多的科技人才,国内的人才库也十分巨大;与国内风险投资不同,境外风险投资更加看重目前在中国还存在很多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其成长空间十分巨大,市场机会远比所谓的高科技概念大得多。   由于看好中国风险投资业的未来,此次外资风险投资热潮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资金规模较大。这次进来的机构多为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管理资金规模大都在20亿美元以上,承诺首期投资中国的资金一般在1--3亿美元之间。   资金来源和投资领域多样化。资金已不再局限于欧美,韩国、日本的一些很有实力的机构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实质性的运作。与国内公司什么都投相比,境外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方向专业而集中,多集中于IT、生物医药、消费半导体、无线通信等领域。   加强与境内风险投资机构合作。许多境外公司转而选择以与国内公司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以改善其以往投资成功率低的状况,如中韩合作的中信未来公司,深圳创新投资与日本软库的合作、广东风投与台湾和通的合作等。外资公司很少在国内公司中招揽人才,更多地将眼光投向产业界中的专才及金融界的资深人士。业务上,开始利用其优势受托管理国内的风险投资资本,并与国内公司展开竞争。   投资行为更加理性。在经历了1999--2000年的浮躁之后,外资公司经过深刻反思更加审慎和务实地评估中国市场,在战略上趋于谨慎和平静,不再是通过短期内的“搏傻”获得高额回报,更多的是用长期投资的思路进行规划,因此,承诺的多,实际到位的少;进来的多,实际投资的少。         非常重视退出问题。国内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投资退出难度较大。目前,境外公司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迂回式,即在国内成立实体公司,将持股公司设在香港或海外,通过在海外上市出售所持股份来变现;二是直接在国内通过协议转让、收购兼并的方式变现。在海外上市,被投企业如有国有股权,须经证监会批准,民营企业则需证监会出具无疑议函,有较大难度。据最新统计,国内目前已退出的风险投资90%采取收购兼并的方式,10%采用IPO的方式。          4、不可低估风险投资在一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美国发展风险投资的作用中可以归纳出风险投资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风险投资促进了技术创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本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是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的,风险投资是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即生产的实际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如今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顺序,大量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源于实验室,来源于科学家、工程师们创造性的劳动。科学技术不仅走在生产的前面,而且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不仅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表明,它是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风险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风险投资投资力度大、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科技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二战后的日本和前苏联正是两个相反的例子。风险资本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由它所支持的新技术必须面向市场,必须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现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据美国商业部统计,二战以来95%的科技发明与创新来自于小型的新兴企业,小企业有天生的创新动力是高科技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小企业投资风险高,从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但其潜在的高成长性却吸引了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与高科技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统计还表明,70%的风险资本投在了高科技企业,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无不与风险资本的支持相关,如在信息技术产业中风险资本对20世纪三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可编程序计算机、晶体管、DNA)的最终商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凡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都有比较活跃的风险投资活动。正是科学发现、企业家才能和风险投资三个关键因素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并导致社会变革。   风险投资为知识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科学技术本身已经转化为商品经济的重要因素,而科学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不能没有资本,风险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正好可以作为这种转化的发动机。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所长米勒曾经说过:“在科学技术研究早期阶段,由于风险投资的参与和推动,使得科学技术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由原来的20年,缩短了10年以上”。由于对知识投资的特征是增加回报率而不是减少回报率,通过持续增加投资促使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就成为可能。   5、我国至今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公司不多   我国目前的300多家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缺乏专业人员的现象,这些机构的经营范围一般包括投资、贷款、租赁、担保、咨询等或其中的若干项(投资与咨询必定在内),很大一部分机构的经营情况出现了严重错位,或将一种特殊形态的商业投资变成了公共资金;或将高度专业化的运作机制变成一般的信贷关系;或将管理、服务、筹融资于一体的模式变成单一的资金往来;风险投资家惊人的天赋及特殊的激励约束机制付之蕨如;风险投资缺少退出通道,风险投资公司也无资本运营意识;单一的金融信贷人才结构取代了风险投资所需要的集科技、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没有投资过象样的项目,可谓是“只开花不结果”,其经营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业后一直没有营业记录,或虽有项目洽谈但无实际投资发生;第二类是开业后没有从事过风险投资主业,仅经营技术咨询等方面的业务,或办理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委托的一些行政性事务,有的反而在股票、房地产等领域作了大量的投资;第三类是开展了项目投资,但在具体运作中变了形,这些投资往往是名义上的,其实质是贷款、借款,收回的是借贷利息、管理费、咨询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行为。只有为数很少的内资投资公司和少数已实质性营业的外资投资公司才真正开展过少量的风险投资业务。   6、不能把二板市场的建立作为具备退出机制的唯一指标   以NASDAQ市场为典型的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表明,一个健全有效的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目前NASDAQ市场崛起为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比肩的世界性的大证券市场就证明了风险投资与证券市场之间的这种良性循环关系。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建办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不能走上风险投资的正道,一般都认为与缺乏资本市场的支持有关。应该说,启动第二板市场对风险投资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已初具条件,但不能据此认为退出机制就是建立二板市场。如前所述投资退出可通过企业上市、股权回购、股权转让、收购兼并、拍卖清算等途经,尽管通过上市渠道退出投资最为普遍,但据我向有关专家咨询,投资者希望通过股权回购和收购兼并方式退出投资的为数不少(特别是现在的美国),而企业主如想退出投资最希望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因此,如果其它退出渠道通畅,即使没有二板市场,风险投资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美国在从1946年建立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到NASDAQ股票市场建立的20多年间,其风险投资照样取得了极大的繁荣就是一个明证。从另一角度讲,风险投资扶持项目成长一般需3—7年,先发展风险投资可以为二板市场的建立创造条件,而不必非得先建二板市场,再发展风险投资。   7、社会信用将是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风险投资的特性,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的资金规模相差很大。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投资方式上,往往采取阶段性投入的方式,在企业出现风险时具备终止投资的手段,并制定企业补偿和限制性合约,控制董事会和配置投票权,随时监控企业的经营。美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信用,投资者与被投资者关系融洽,特别是在NASDAQ市场建立以前的早期发展阶段和政府与民间磨合的曲折发展阶段。社会信用体现在风险投资中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者投入资金时往往会附带条件,即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者有权以约定的某种方式或某几种方式之一退出投资,被投资者对此应该予以承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即使获得极大的利润,被投资者也将笑脸相送,实际上此时的被投资者也获得了巨额利润,反过来,如果在约定的时刻被投资者须回购投资者的股权,即使亏损很大,被投资者也得照合约办事。在美国,对于这类条款,即使没有约定,双方也会按社会惯例办。二是投资者参与有关项目发展的决策和项目的经营管理,被投资者应积极予以配合。三是被投资者对项目诚实可靠(包括技术、经营、财务等)。   8、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已迫在眉睫   价值评估包括对项目在风险投资前的评估和在投资后任何一个阶段的评估。在中国目前缺乏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评估与企业对自身价值的评估是一个难题,一些企业管理层往往过高地估计企业价值,或者太过于注重投资者所能带来的现金和投资者可以带回去的利润,而忽略了企业经过此番引资后能够获得或已经获得的附加价值。为此,须大力培育产权评估机构,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制定法规,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促进风险投资的稳健发展。9、风险投资可与科技园区互动发展   国内的科技园区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并正在成为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区域。同样,有科技园区为依托,风险投资将获得广阔的发展天地。在具体实践中,风险投资可以为科技园区提供的支持和服务有四方面,一是提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包括为园区企业和项目提供投融资方面的咨询服务、对入驻园区的技术项目进行培育和孵化、为园区推荐的科技成果和技术项目设计企业化运作方案、为园区内成熟的企业推荐券商并帮助其在境内外上市、联合园区共同举办各类技术研讨会和投资洽谈会等,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培训和投融资机会;二是提供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即优先投资园区推荐的区内企业和项目、做园区推荐企业和项目的融资牵头人、借助本公司在业界的影响,积极为园区引进境内外其它资金和投资公司;三是设立园区创新基金,在条件成熟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联合园区和其它企业,发起设立园区科技创新基金,主要投向园区企业;四是推荐入园企业。   10、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自始至终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资金的引导和市场环境的保障。           在我国风险投资的起步阶段,政府应该充当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与运作的重要角色。在作为全球风险投资翘楚的美国,其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私人资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企业的资金究其实也是私人资金),风险投资的运作机构也以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其市场经济发达,居民投资意识、风险意识、股东意识较强。而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传统文化、现行制度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居民投资意识薄弱,风险意识淡漠,且国民财富的积累仍有限,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国家对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采取风险投资形式可以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国投资体制已经历了从财政拨款到银行贷款的转变,也经历了从银行贷款到利用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转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也可以通过风险投资的形式实现。所以,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初期可以由国家拿出专门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的运作,既支持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获得其成长的收益。在初期,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还有利于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信誉,容易吸引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和大企业积极参与,易协调各方关系,待取得成功范例,再吸引个人资金参与。而此时,政府的投入则已是进退有余。政府要始终为风险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风险投资是市场性很强的运作机制,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依赖市场的自发演进,而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政策引导的方式推动风险投资的起步。我国的投资基金业,正是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才促使其规范化发展的。风险投资也一样,完全依赖市场自身发育不仅时间慢且易出偏差。从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作为政府意志的1958年小企业投资法案的推出,带来了风险投资发展的第一次浪潮,而70年代资本收益税的降低又带来了第二次浪潮,所以,运作风险投资不能忽略政府的作用。政府为风险投资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主要包括制订风险投资的行业法规,使风险投资在规范化轨道上运行;健全知识产权的法规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引,确定各类激励措施,如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此外,还应解决法律监督体系不完善、中小股东权益缺乏保障、中国金融市场还未全面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等问题。    五、对我市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建议1、尽快建立我市的风险投资机构          (1)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 风险投资是我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 我市已具备建立风险投资机构的条件;(4)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办我市的风险投资机构。(略)   2、选择合适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    适当的组织形式是风险投资高效率、科学运作的基本保证,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风险投资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从而使整个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应该说,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选择有多种,但是作者认为根据宏观经济、法规、国民文化偏好等情况选择适当的主流组织形式,有利于整个行业运作效率的提高,如美国风险投资尽管有许多形式,但主要是有限合伙制;同时,在我国风险投资尚未大规模发展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节约行业发展的制度选择成本,少走弯路。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风险投资主要采用有限合伙制就是吸取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教训而创出的组织形式。所以,现在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形式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在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起步阶段,在公司制(基金)与契约制(基金)的选择上,作者赞成先发展公司制,虽然公司制运作成本相对较高,但它易对风险投资的运作进行监管,而且达成的条件与协议是为当事人认可的,减少了纠纷,避免了侵害投资者的利益;从法规环境讲,《公司法》也为其运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契约制虽然简便易行,但它存在着“委托—代理链”过长的问题,不利于投资者对风险投资运作人的监控,在相关约束措施不完备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从而影响投资者利益甚至损坏行业形象与发展前途。在资金募集方式上,作者认为在发展初期,应该采取私募方式,待发展成熟后再行公募,既操作简便、又降低成本,并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渐进地发展风险投资。   建议我市采用公司制为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由有限公司过渡或直接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至于资金来源,建议市政府出资一部分,并由市政府委托一家单位牵头定向在市内外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其它大公司、大型生产企业私募,以后再根据需要和可能扩大到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和个人。大力吸引外资特别是外资风险投资基金加盟。待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考虑引入基金管理模式,受托管理各类资金对外投资。   根据美国发展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教训,在宁波市范围内只建立一家由政府参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为好,应控制各个县(市、区)政府一哄而上,县级政府对此如有积极性,可以欢迎其加入到市政府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来。   待此公司运作正常并取得经验和成效后,积极推动由其它社会资金建立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此时也可考虑将政府原已投入的资金退出。   3、确定我市风险投资公司有效的运作模式   (1) 投资目的   除实现投资资金追逐最大利润的属性外,最大限度地达到政府目的、投资公司目的、被投资企业目的三者的统一,即在风险投资公司取得最大实效的同时成功扶持被投资项目的发展、促进区域的技术进步、带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投资方向    按投资所起的作用分,投资资金宜投资在起到推动高新技术项目发展作用和技术改造作用的项目上,作者认为促进技术改造应成为风险投资的其中一个目标;按投资项目的行业分,投资资金宜分散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两方面,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作者同样认为并不是只有高科技产业才会有高附加值,美国的风险投资就是从传统产业开始的,而对高科技风险投资管理只是近20年的事情,有些传统产品在快速增长、稳定发展、品牌、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样具有获得高额利润的潜力;按投资项目成长发展的阶段分,除了技术改造投资,投资资金宜投资在项目的导入期和成长期,以在成长期投入为主,因为在成长期投入资金具有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成长性,而在导入期投入资金,虽然项目的技术已经成熟,但其长远发展还具有较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根据我市科技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少数高科技产业或产品,从追求其发展的长期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大在项目种子期和导入期的投入,集中扶持该产品或该产业在我市的发展。   (3) 经营管理   设立精简高效的经营管理机构,严格按《公司法》组织公司的经营管理。   (4) 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及标准   业务操作规程包括项目审批及决策过程中对项目受理、立项、初步调研、预评估、专家评审、投资决策、后期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业务操作标准包括对项目来源、考察、投资策略、管理方法、资金退出策略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5) 规划公司的投资行为   在制定公司发展规划的同时,详细研究各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制定公司的投资规划,包括投资行业、投资时间阶段、投资方法、参与程度、最终目的、退出方式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近期投资行为与长期投资规划的统一。   (6) 储备专业人才   为参与被投资项目的管理,自公司建立起需储备包括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企业管理、财务审计、投资金融、市场策划等专业的人才信息,以备随时录用。   (7) 设立项目专家组   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投资金融专家,与公司有关人员组成项目专家组对拟投资项目进行评审。建立专家库,实行专家组的动态管理,以方便选择懂行的专家对相应的项目进行相对准确的评判。   (8) 设立经营业绩评议组   经营业绩评议组为临时机构,由董事会在年终选定外部专业人员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并对公司财务进行审计,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9) 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   由银行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托管,一方面银行可以有效监督企业,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是一种连续投资,随着项目的发展,一些投资于种子期、导入期的企业进入成长期、发展期,需进一步投入资金时,由于银行对所托管的企业非常了解,一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可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风险投资公司只需作为企业的担保人,不必用自有资金扩大投入。由商业银行分担部分后续资金,可解决风险投资公司的后续投资问题。   (10) 建立与国内投资银行的合作关系   通过投资银行对发展好的风险企业包装上市,利用投资银行的业务网络,开展产权交易、收购兼并等业务,拓宽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渠道。   (11) 建立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合作关系    利用他们的业务网络引进外资注入风险企业,以开辟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渠道,还可以通过他们帮助风险企业在海外上市。   (12) 建立与海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关系   积极引进外资,扩大风险投资公司的规模;对大的投资项目合作组成投资集团共同投资;学习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宁波市机关党建研究会论文当前源头治腐工作的难点透视及对策纪工委   杜占春(2002年10月)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反腐斗争深入开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反腐败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年来,根据中纪委提出的加大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的要求,全国各地进一步加大治本力度,从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入手,探索根治腐败的治本之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触及到一些难点问题,阻碍了源头治腐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综合效应的发挥,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难点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党的十五大以来,反腐败工作已经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上来,并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上各级领导干部对源头治腐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消极对待源头治腐工作,主要是表现在:一是意识不强。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把源头治腐摆上议事日程,认为是上级机关的事,消极等待观望;认为是管事、管人、管钱部门的事,自己情况特殊;认为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与己关系不大。二是态度不正。有的认为,治本虽然有效,但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艰苦过程,来得慢,远水解不了近渴,难以很快见到成效。而治标声势大,轰轰烈烈,比治本抓得实在,干部群众和上级领导有目共睹,容易出形象,树政绩。三是信心不足。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反腐败工作基本上处于原地踏步和低水平重复的位置上,陷于一种扬汤止沸的守势状态,腐败分子象韭菜似的割了一茬长一茬,“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一些腐败现象按下葫芦浮起瓢,久治不愈。从治标到治本,源头治腐无非是换种花样而已,实际效果很难预见。四是力度不大。有的把源头治腐工作停留在应付上,停留在跟风上,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满足于文件发了、会议开了、程序到了、形式有了,主动抓,经常抓,专题抓不够,特别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抓明显不够。五是恒心不够。一些领导干部抓反腐败的治本措施,时紧时松,抓抓停停,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发现某个问题发生,群众反映强烈了,对这个问题的治理抓得紧一些,稍一见效,就放松了,缺乏常抓不懈的恒心,一抓到底的决心,使源头治腐工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难点之二:工作进展不平衡。开展源头治腐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它将各个单项治理工作“结合”在一起抓,齐头并进,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整体性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部门没有全局观念,没有形成一盘棋的思想,从部门的利益出发,合意的、容易的就干,难办的尤其是有损部门或个人利益的就拖着不干,或应付了事。就某项工作而言,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参差不齐,有的地方、部门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措施有力,工作力度大,效果明显,而有的地方、部门抓源头治理工作时紧时松,抓抓停停缺乏主动性,工作不力,行动迟缓,导致整体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则由于改革方案设计的不合理、不彻底,措施不明确、不到位,源头治腐工作未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效应。   难点之三:综合治理不力。由于标本兼治工作刚刚起步,综合治理不力,从体制、法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力度不大,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政治体制改革讲得多做得少,步履缓慢。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政企分开,企业走向市场,可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脐带”若隐若现,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纵横交错,“权力经济”的影子时有闪现,寻租问题难以彻底解决。这几年反腐败斗争中,可以说是“打得多、喊得响、防得少”。在问题聚积之时,成风之势,仅仅满足于整治、清理,使之受到暂时的遏制,而对建章立制工作则不够重视,一些制度已建立起来,应急的多,但不系统、不配套,未形成有效的约束防范机制,更没有上升到法制化的高度。而现行的一些法规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造成许多漏洞,使腐败现象发生的机会增多。一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一般性的要求多,缺少操作性,缺乏预见性,容易导致腐败行为转移。如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等,集中管理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随着权力的相对集中,调配资源能力的增强,缺乏合理配置权力的制度设置和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可以这样说腐败的范围在缩小,腐败的风险却在加大。    难点之四:队伍素质不适应。源头治腐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涉及领域较广的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真正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对源头治腐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检查、监督和考核,必须有一批具备相当高的政策水平、法律知识、业务能力和科技素养的人才。面对繁重的反腐败工作任务,面对艰巨的源头治腐工作,纪检监察机关没有一个专门职能部门负责源头治腐的调查研究、统筹安排、指挥协调、检查考核和系统评估,使这项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使人觉得零打碎敲、随意性大。再加上纪检监察机关人员少,特别是高素质的懂法律、懂经济、懂金融的专家型人才更少。基层单位由于种种原因,纪检监察机构职能的弱化、队伍的老化、业务的淡化则更为明显。纪检监察干部忙于应付面上的工作,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忙于临时性任务,学习充电不够,更新知识不够,所有这些制约了源头治腐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就下一步如何加强源头治腐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对策之一:源头治腐工作,是反腐败斗争带实质性、基础性、根本性的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抓源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治本抓源头的政治意识,努力提高抓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自觉性,真正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抓的职责,从而奠定统一的思想基础。首先,提高思想认识。从源头上治腐,要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与社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反腐败治标工作中碰到深层次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放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和把握,把监督制约机制融于各项改革措施之中,通过解决深层次问题,把腐败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成风之前,消除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不利因素。要切实把源头治腐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配强配足力量,保证源头治腐工作顺利开展。在整体的部署和安排上,要与党和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相统一,与改革、发展的任务紧密结合,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明确工作职责。源头治腐工作必须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的目标任务、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范畴,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科学制定目标,合理分解责任,切实落实到人。再次,加强监督检查。要严格检查,严格考核,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处源头治腐工作中的违法违纪事件,以儆效尤。对策之二:源头治腐工作,要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抓下去,必须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用制度来管权、管钱、管人,依法治腐,从而奠定严密的法制基础。在治理腐败源头的过程中,要针对权力失控、失衡、失监等薄弱环节,尽快研究制定《反贪污贿赂法》、《廉政法》、《监督法》、《举报法》等反腐倡廉的法规体系,用法制管权、管钱、管人,牢牢筑起党纪国法的防线。要尽快制定行政监察法实施细则,加大对行政执法权的监督,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促进依法行政。要将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廉政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以增强其权威性和适应性。要定期编纂和公布各种法律法规汇编,增强其透明度。要保持法律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其预见性。法律法规应具体明确,增强其可操作性。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守法执法,没有严格的执法,最完善的法律也等于一纸空文。要定期组织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而上的,及时予以纠正、查处,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要加强执法执纪队伍建设,努力把纪检监察机关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实践型的机关,培养一批专家型的业务骨干和执法执纪的行家。另外,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把先进技术手段引入制度建设,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以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机率,这是源头治腐制度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可以预见,“电子政府”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和公众的交往由“人人交往”改为“机机交往”,从而减少腐败发生的空间和可能。    对策之三:源头治腐工作,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从而奠定强大的群众基础。民主是腐败的天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防止主仆颠倒。这就要求实行决策民主化,合理配置权力体系,科学设置权力岗位,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扩大政治民主,使人民群众真正拥有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力,使人民群众能真正影响领导机关的决策,防止少数人和个别人操纵决策权,消除权力被滥用、谋私的机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办事公开化、用权透明化、监督社会化,使公共权力分解,并公开运作,使人民群众真正能享有对公共事务、政务活动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实施监督权,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监督、举报、控告公职人员不廉、不公、不法行为创造条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人民真正是权力的主人,由人民来挑选自己的官员,官员只能根据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否则被依法质询、弹劾、罢免,甚至追究刑律。这就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奖惩机制改革,通过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罢免等渠道,引入竞争制、聘任制、公开推荐制、票决制等方法,建立科学的、人民群众能够监督的选人用人淘汰人的机制,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权力绝对忠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铲除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滥用而滋生的腐败现象。   对策之四:源头治腐工作,要通过改革解决体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从而奠定比较完善的体制基础。当前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第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目标,确定机构改革的方案,彻底进行机构改革。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大力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存在行政审批,就可能存在腐败;多一次审批,就可能多一块滋生腐败的土壤。因此要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不符合WTO规则的行政权力,对过多的行政审批权进行清理和整顿,将有利于减少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减少用权的腐败。第三,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税收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把好财务收支关口,管好财、用好财,堵塞资金上存在的漏洞,堵死贪污、私分、挥霍公款的“财路”,割断权钱交易的“脐带”,切断腐败的财源。第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分配方式,规范职务消费。总的思路是与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相结合,由暗变明,由隐蔽变公开,由“实物化”变“货币化”,从根本上杜绝少数人住房谋私、公车私用、公款旅游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等现象。    对策之五:源头治腐工作,涉及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具体业务,触及到利益调整和权力分配等深层次矛盾,工作难度大,关联性强,必须始终坚持党委、政府主抓的地位,不断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从而奠定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反腐败工作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完成。实践证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形成反腐倡廉整体合力的有效机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反腐败治本力度的加大,这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作用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党委、政府要将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寓于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督促各业务部门在制定计划、出台措施时,都要把反腐倡廉作为有机组成部分考虑进去,对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做到存利去弊、完善决策、未雨绸缪、预防在先。纪检监察机关要调查研究,分析排摸源头治腐工作,积极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并且主动做好牵头工作,加强组织协调,进行检查督促。在抓源头治理、抓机制建设上,必须发挥各个部门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将源头治腐工作纳入其日常管理之中,紧密结合本部门业务,找准容易产生腐败的源头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综合治理,整体推进,形成合力,抓出实效。总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相信,只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工作部署,正视问题难题,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凸特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从源头上治腐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成效。   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纪工委、监察室 杜占春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充分说明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如何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腐败,使全体党员干部“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呢?我们认为,要以教育为基础,以法制规范为重点,以完善监督机制为关键,实行源头治腐,关口前移,综合治理。一、从强化教育着手,增强“不想腐败”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工作,是拒腐防变的根本措施,是治本的首要一关。因此,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腐败可耻,“不想腐败”的思想,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的侵蚀。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观教育、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    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是抵御腐败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树立远大正确的理想和政治方向,才能更加自觉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公仆意识,是抵御腐败的自我免疫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实践“三个代表”的表率,办什么事情都始终以一切为了群众为出发点。加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反腐保廉的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将纪律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端正思想、升华境界的前提条件,是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内在决定因素。它使党员干部在复杂的环境中洁身自好,抵御诱惑和腐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形象,对群众更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深化,教育手段要改进,教育方法要创新,讲究实效,即在时间上要做到经常性、超前性,在工作方法上具有针对性、群众性,在宏观指导上讲究政策性、实效性,真正起到源头治腐的坚实基础作用。   二、从强化监督着手,构建“不敢腐败”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廉政监督机制,就是要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包围圈”,在社会上造成一个反对腐败、维护廉政,“不能腐败”的大气候,使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受到全方位的监督,从而遏制乃至消除腐败现象。必须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自上而下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有效的监督机制,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规范权力运作,防止权力异化和腐败。   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和关键,首先是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做好任前监督的干部考察工作。在干部的任期内做好任期监督,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干部进行调查了解,并结合每年的年度考核,每年度对每个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评。再者是离任审计监督。群众监督是完善监督机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增强群众监督的手段,除涉及机密的事项外,必须将权限运作过程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为此,要疏通监督渠道,拓宽监督途径,推行政务公开。   三、从强化法制着手,营造“不敢腐败”的法制环境   要清除腐败,实现社会风气好转,最有效的途径是把廉政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以法治腐,以法保廉,使廉政建设法律化、制度化。健全的法制可以更有效地监督党员干部自觉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自觉将言行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慑于法律的威严,“不敢腐败”。我们认为,必须严格执行法纪,一是发挥法纪的强制性功能,对已制定的法纪,只要在所涉及的范围内或领域内,都必须无条件执行,确保法纪的强制性功能,使是非面前处于十字路口的党员干部受到警戒和震慑,使潜在的违纪者耳边警钟长鸣。二是充分发挥法纪的原则性功能,在法纪的执行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只能是在原则性的基础上的统一。三是提高执行法纪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将法纪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将法纪的执行定格为一种个人需要。  关于梅墟工业区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梅墟问题调研组    10月30日至11月8日,根据委领导要求,由纪工委、财务办、劳人局、团工委、经发局、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就理顺梅墟工业区体制等问题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6人走企业、下农村,谈话、走访87人次,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梅墟工业区的基本情况,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梅墟工业区基本情况(一)概况梅墟工业区成立于1991年12月,总规划面积16.7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为2.3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1243人,外来流动人口2万人。现有耕地3562亩,可征用面积7000亩左右。  梅墟工业区管委会的职责权限为:享有一般乡镇的管理权限,负责对本区域的开发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2001年,梅墟工业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3亿元,完成税收46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43元,镇村集体净资产9003万元,村可用资金1175万元。区内现有各类企业237家,其中外资企业37余家。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54亿元,外贸出口3.29亿元,协议利用外资累计达9444万美元,实际到位6487万美元。(二)组织机构1、管委会机关(领导成员分工及干部名册详见附件一)梅墟工业区管委会现有干部职工40人,其中行政编制16人(核定编制为11人),事业编制24人。管委会党政班子成员6人。直属开发公司现有职工23人。管委会机关下设12个部门:办公室、工办、文卫办、农办、政法办、组织纪检、宣传、人大、人武部、工会、团委、财政所。2、直属开发公司:鄞州汇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鄞州汇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是1999年为了摆脱原梅墟工业区经济开发总公司(该公司仍存在)的困境而新组建成立的,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人民币,主要承担梅墟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和区内的企业服务等工作。汇海公司下设汇海房产和水电服务两个子公司。3、事业单位(11个,负责人名单见附件二)(1)直属事业单位(7个):卫生院、信懋学校、中心小学、盐场小学、幼儿园、水厂、敬老院。(2)代管事业单位(4个):邮电所、电管站、派出所、信用社。4、行政村(12个,农村基本情况详见附件二):梅墟、钱家、方家桥、徐家洼、潭头河、涂田涨、庄前、大漕、大池、澳家桥、姜陇、宝桥金。5、居委会(1个):梅墟6、企业(企业名册详见附件三)(1)主要外资企业:宁波福懋油脂有限公司、宁波和发丝绸服装有限公司、宁波永华液压器材有限公司、宁波海盟工业有限公司、宁波万航汽配有限公司等。(2)主要内资企业:鄞县塑印厂、鄞县思进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宁波恒基水泥有限公司等。(三)财政基本情况梅墟工业区设立财政所,隶属于邱隘镇财政。实行超收分成办法,基数为上年实绩,地税部分超收分成20%,国税部分超收分成6%。去年预算内拨款436万元,预算外补助拨款264万元,另从邱隘镇分成城建税、教育费附加300万元,合计财政性收入1000万元,主要用于管委会经费支出以及学校、派出所、居委会、卫生院等事业单位经费补助。其中,三所学校去年补助支出约500万元。管委会另从汇海公司取得上交款800万元,主要用于乡镇建设。此外,工业区还从区政府各部门取得一些拨款,去年拨款较少,93年以来合计约500多万元。今年鄞州区对乡镇财政的体制准备实行零基预算,具体未定。但由于托管关系,原区政府承诺的拨款已基本中止。梅墟工业区去年税收入库3648万元(对外公布为4648万元)。其中国税1747万元,地税1901万元。今年1—9月税收入库约4200万元,其中国税1600万元,地税2600万元。具体入库均在邱隘财政所,该所对属于梅墟的税收采用单独列帐的办法。   二、体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体制问题 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科技园区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全面实施管理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而体制理顺前,梅墟工业区管委会的职能与科技园区管委会类似。同样,梅墟工业区管委会直属汇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和市科技园区管委会直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开发建设职能也基本相同。另外,梅墟工业区的12个行政村此前是邱隘镇托管给梅墟工业区管委会管理,行政区划仍属邱隘镇,现在整个梅墟工业区又托管给科技园区管理,体制错综复杂,需要尽快理顺。2、政策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梅墟干部群众对政策顾虑较多。在干部管理上要求编制留在鄞州,任命权和使用权归于园区;财政政策上要求仍然享有现有的有关优惠条件;区内企业要求原来享受的有关政策不变;村镇建设要求仍然能取得上级有关资金补助。3、工作对接问题目前,梅墟工业区各项职能都有鄞州区的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由于科技园区部门设置不如鄞州区系统,托管后势必会出现梅墟工业区的部分职能在科技园区管委会没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如何对接,职能如何对应,至关重要。另外,梅墟工业区现有企业200多家,托管后,经发局如何接管、如何做好企业服务工作,也是一个突出问题。4、“三农”问题一是征地拆迁和农民的安置问题。目前园区是边拆边临时安置,缺乏整体考虑。失土农民的就业安置等问题缺少有效解决措施。二是土地征用问题。要求在土地征用同时保留10%的村级经济发展用地;三是社会事业补助问题。要求工、农业及其他社会事业补助仍享受与鄞州区等同的优扶政策。5、思想认识问题调研小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干部、农民还是企业员工,对于梅墟工业区托管给科技园区大多表示欢迎和支持,认为是梅墟发展的一大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担忧。一些干部担心身份会改变,工作会难做,交流提拔的机会会减少;部分企业担心其产业不符合园区的总体要求,今后有否发展空间,能否保持现有的优惠政策。 三、对策与建议(一)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托管过渡时期出现的问题 梅墟工业区托管给科技园区后,如何保持梅墟的稳定、实现共同发展,是摆在科技园区管委会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摆上议事日程,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及时解决梅墟过渡时期的一些突出问题。建议成立园区领导、职能部门与梅墟有关领导组成的梅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及时处理过渡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职能部门领导要以定人、定点、定村的方式加强沟通与协调。另外,可采取参观园区、情况通报会、联谊活动等形式增强梅墟干部群众对园区发展的了解和信心。(二)尽快明确梅墟工业区管委会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权限建议管委会在保持梅墟短时间的相对稳定的干部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同时,及时梳理其体制和机制,尽快成立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农村事务管理局三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赋予其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其规划、开发、建设、干部管理等职能由科技园区管委会职能部门承担。(三)尽快明确落实有关政策建议:一是财政体制按现行政策实施,实行收支两条线,待条件成熟时实行包干政策。二是干部奖金福利待遇不低于鄞州同等乡镇的发展水平。三是保证留出10%的村级经济发展用地。四是村镇改造等享受鄞州同等乡镇的待遇。五是企业指标分配如出口配额、税收减负、财政补助等不低于现有水平。(四)做好相关部门的对接工作尽快明确科技园区管委会与梅墟工业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问题。建议:有对口职能部门的,由科技园区管委会对口职能部门管理;没有对口职能部门的,要尽快与市、鄞州区有关部门协商后明确。关于梅墟工业区的企业管理服务问题,建议调整科技园区经发局和梅墟工业区原管理服务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并出台详细管理服务方案。(五)做几件群众看得见的实事梅墟工业区托管给科技园区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否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建议在近期做几件实事,如参照东钱湖的做法对梅墟的干部每月新增500元的奖金;对梅墟高低压电进行统管,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在不违反总体规划的原则下加快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对梅墟中心村的规划建设。 调研组成员:杜占春 於建良 余宏俊 黄立天 史久孝  徐俊波                            2002年11月9日 附件一:梅墟工业区领导成员分工及干部名册附件二:梅墟工业区农村基本情况附件三:梅墟工业区企业登记汇总表附件四:其它材料:       1、鄞编[1993]9号文件和县委办[1993]21号文件       2、汇海公司概况       3、梅墟工业区管委会关于体制转变中的几个要求 关于园区税源情况调查报告财务管理办公室  於建良 为了了解和掌握园区在管理体制理顺后,管委会可支配财力的基本情况,根据委领导指示,我们通过走访部分园区企业和市地税、国税有关部门,对构成园区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税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供委领导参考。一、园区企业税收实际入库情况(一)地税根据市地税局征收分局提供的资料,2002年1-7月园区地税纳税企业计617家,比去年末净增116家,增加率为23.15%。实际上交税额为3417.85万元(按市财政局要求已剔除省电力和庆丰热电,下同),按全年同口径计算约比上年增加3089万元,增长率为111.55%。按税收入库额大小划分,前10名纳税企业名称如下:1、宁波新金穗置业有限公司     359.79万元2、宁波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260.47万元3、宁波市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 206.61万元4、宁波五环房地产公司         195.51万元5、宁波海螺型材有限公司       183.21万元 6、宁波光和置业有限公司       131.60万元7、宁波金海岸房地产公司       120.37万元8、宁波新龙置业有限公司       117.70万元9、浙江省围海工程公司         66.74万元10、宁波住宅产品市场开发公司  51.04万元(二)国税根据市国税局征管分局提供的资料,2002年1-7月园区国税纳税企业计354家,比去年末增加90家,增加率为34.09%。实际上交税额为1198.85万元,按全年同口径计算约比去年增加689万元,增长率为50.5%。按税收入库额大小划分,前10名纳税企业名称如下:1、宁波海螺型材有限公司      168.13万元2、宁波波尔新型建材公司      73.52万元3、宁波中兴机械制造公司      65.00万元4、宁波嘉泰热能设备公司      46.55万元5、宁波埃美柯水表有限公司    36.90万元6、宁波东英禾电子有限公司    34.42万元7、宁波盛威数码喷绘设备公司  30.38万元8、宁波永耀电力科技公司      23.87万元9、宁波科技园区晟晟工贸公司  20.77万元10、宁波甬江新区中油石油公司  20.76万元二、园区税源基本结构(一)按纳税企业的行业分类园区纳税企业按从事不同行业分类,税源结构如下(金额单位:万元) 行业类型 01年 02年1-7月 地税 比例% 国税 比例% 地税 比例% 国税 比例% 生产型 547.73 20 898.10 66 698.69 20 940.3 78 其中高新企业 183.79 7 239.7 18 258.73 8 173.7 15 房地产 1212.51 44   1139.11 33   建筑安装 312.65 11    216.64 6   商贸型 200.42 7 321.6 23 196.08 6 235.8 20 其他 496.34 18 145.9 11 1167.32 34 22.8 2 合 计 2769.66 100 1365.6 100 3417.85 100 1198.8 100 上表说明园区地税税源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和建筑安装企业、服务、运输等其他企业税源明显大于商贸型企业,生产型企业尚处于成长期,其中高新企业税源占生产型企业的比重不高。国税税源则主要来自于生产型企业,商贸型企业税源比重明显偏低。上述税源结构的形成基本符合园区开发初期的税源特点,但也反映了园区招商工作的偏向。(二)按纳税种类分类 园区税源按实际上交税额的税种分类,税源结构如下(金额单位:万元) 税种 01年 02年1-7月 税额 比重% 税额 比重% 营业税 1323.88 47.80 1231.71 36.04 个所税 219.93 7.94 284.50 8.32 城建税 201.35 7.27 156.85 4.59 房产税 240.84 8.70 110.72 3.24 企业所得税 643.80 23.24 1606.30 47 其他 71.67 5.05 27.75 0.81 地税合计 2769.66 100 3417.85 100 上表说明园区税源主要来自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从园区实际可用财力角度看,国税扣除应上交中央财政外,实际留成部分01年仅为341.4万元,02年1-7仅为299.7万元,分别占园区可用税源总额的10.97%和8.06%,比重还比较小。从发展的角度看,营业税将是园区可用财力的主要来源,但增值税随着生产型企业的成长也将逐步占主导地位。三、园区税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对园区税源的调查分析,园区税源呈现以下主要问题:(一)税源缺乏整体管理和培育。长期以来,由于园区管委会未作为园区税源的利益主体,没有对园区税源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培育。在经发局提供的10家区内骨干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出现在税务部门提供的资料上,税额仅占15.6%,区内12家高新企业仅有3家企业税收归园区所有,税额仅占11.6%。区内企业注册地、纳税地、税收利益主体等关系错综复杂。税收管理与管委会工作相脱节,税源培育方向不明确。(二)税源流失严重。一是表现在园区许多骨干企业如韵升、成功信息等企业纳税地均不在园区,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的税收上交额约在8000万元以上,相当于财政确认的目前园区企业税收入库数;二是表现在一些市区搬迁企业如永新光仪、明昕等从今年起虽然注册地已改在园区,但由于园区尚未拥有独立税务机构,税务登记仍未变更,这些企业的税源流失也在1000万元以上;三是根据营业税属地解交规定,参与园区建设的施工安装企业税收均应归园区所有,但由于缺乏相应管理主体和办法,这些税收也流出园区,估计年均在1000万元以上。(三)税源潜在问题不清。国务院2号文件出台和去年所得税政策改变后,对所有开发区的税源冲击都带来较大影响。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未形成书面的税收优惠统一政策,而是采用“一厂一策”,对这些已引进的企业园区承诺政策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今后园区的税收甚至涉及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园区的财政问题,但至今没有一个部门清楚。 (四)税源结构不尽合理。园区商贸型企业纳税比重明显偏低,仅占总额的6%—7%,如按区域范围内企业实际上交税额计算,估计比重还不到1%。外商投资企业为园区提供的税收比例也明显偏低。在地税前10名纳税企业中,虽然房地产和建筑类企业占到7家(其中二家为园区直属企业),但园区营业税入库情况总体上还是偏少,而生产型企业则一家没有。国税、地税加起来,园区税收上百万的企业也仅为8家(不包括税收归属其他区域的企业)。(五)税源资料不健全。这次调查,虽经我们努力,但觉得税收资料的不健全。作为税务管理部门,仍隶属市地税和国税部门,园区财务和经发局难以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加上目前园区税源口径不明确,税源管理职能未到位,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税源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总体上分析,是由于园区长期以来管理体制得不到理顺,没有相应建立园区一级财政(地方税务)机构而产生的。从内部看,则是由于管委会没有以发展的眼光主动把园区的发展与园区的税源增长相挂钩,对引进企业区别对待,采取有的放矢政策,从园区利益角度积极培育一批纳税大户。四、建议和对策目前,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经园区管委会的积极争取,解决和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已可望近期完成。这为加强园区税源管理和大力培育纳税大户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管委会应把培育和扩大园区税源列做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并体现在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中,真正树立税收是园区发展生命线这一经济意识。综合讨论建议,认为抓园区税收的培育和扩大工作,应注重近期、规划长期、点面结合、分工合作这一总原则,有步骤地扩大园区的税源。   (一)注重近期。就是为了在短期内大力扩大园区税源。建议开展下列工作:    1.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建筑企业进区施工许可证时,应督促相关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签定营业税代扣代缴协议。即应由注册在园区的建设单位代为解交施工行为产生的营业税款及相关税金。确保这部份税收符合税法属地解交原则。    2.经发局和工商分局牵头研究和争取异地经营企业(如韵升、甬成功等)的税收归属。经济手段和工商手段并举,尽可能使这些企业注册地变更到园区。必要时应通过市政府协调这些企业税收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确保园区应得利益。    3.加快启动园区中心区的建设,着手园区新一轮包括房产开发的建设高潮,大力吸引第三产业。这不但能为园区聚集人气,提高园区知名度有现实意义,更为近期扩大园区税源开辟了新的渠道。    4.进一步扩大园区宣传力度,以高科技园区品牌和一流的服务水准吸引一批企业来园区注册。应鼓励在其他地区孵化区毕业企业来园区落户生根,鼓励兴办注册在园区并有适当办公场地的综合型、商贸型企业,鼓励园区有房产的单位出租给来园区注册兴办或设立公司的单位和个人。    (二)规划长期。就是为了使园区的税源稳步扩大,建议应在政策和基础工作上开展以下工作:    1.对已落户园区的生产型和创业型企业作一次全面排查分析。主要了解这些企业在引入园区时管委会承诺的各种优惠政策(含土地、开发投资、税收、贴息等)、企业的注册地、目前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前景、目前存在的困难等。借此筛选出一批税收骨干企业和有培育前途的高新企业。    2.土地批租应与企业的产出值(GDP)相挂钩,制定相关政策,合理使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土地批租应严格限制在园区内注册并在园区内纳税的企业范围内。应实行先注册登记再批租土地或两者同步进行的办法。土地批租至少应经过建设局、经发局、招商局、工商局、财政局(待组建)、纪工委等部门的会签。    3.研究制定重点纳税大户的扶持政策和有发展前途的高新企业的培育政策。纳税人是政府的衣食父母,管委会理所当然应为这些纳税大户倾注更多的心血,努力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扶持和培育相结合,使园区的纳税大户不断增加。    4.应加快修订和完善园区招商政策,形成书面文件。招商政策既要慎重,更要立足于园区的长远利益。既要面对大企业,也要兼顾私营企业。招商政策不能包罗万象。对于个别特殊政策,可采用特殊办法解决。    5.及时研究税收政策的变化对园区税源的冲突,提出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我国税收体制正处于改革之中。预计在近几年内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个所税等法规将有重大修改。增值税税面扩大已是今后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税法的变化,减少给园区利益带来的损失。   (三)点面结合。就是要解决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建议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税源不同税种增长的关系。近期要大力扩大地税特别是营业税的增长。园区建设初期或高峰期,营业税应是税收的主要来源。重点应抓好房产、建筑、施工、安装等企业。银行金融类企业的注册也应研究解决注册地。远期则主要依赖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增长。为此目前也要为这些税收的增长做好基础性工作。    2.要正确处理生产型企业和孵化企业的关系。近期税收主要产生于生产型企业,但孵化型企业一旦毕业,其税收增长势头就会超过生产型企业。在引进孵化企业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企业毕业时注册园区的问题,并应把孵化扶持政策与毕业注册园区相挂钩。    3.要正确处理区内经营和区外经营企业的关系。只要注册在园区,应同样给予重视。如宁波公众信息产业公司虽不在园区经营,但由于其注册在园区并带来了几百万元的税收,应同样上门拜访,作为重点企业扶持。     4.要正确处理内外资企业的关系,应一视同仁。就目前看,园区税收还主要来源于内资企业,不应忽视他们对园区的贡献。   (四)分工合作。就是要围绕园区税源的扩大,明确各部门职责。建议如下:税源管理是园区税务部门(待组建)的应尽职责。但由于税源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应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由园区税务管理部门为主,其他各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分工合作应体现在园区制订的有关部门具体政策之中,以便于税源管理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园区税源才会不断扩大。      加快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集聚各类高素质人才经发局 葛宜掌 人类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和源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争夺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激烈竞争的焦点。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加快科技园区发展,园区提出了“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目标,即:通过今后五年的努力,将宁波市科技园区建成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国家级科技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环境优美的科技城、服务优质的“东方硅谷”、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能否顺利实现“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快创业基地建设,集聚各类高素质人才。 一、高素质人才集聚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石(一)世界变化大格局决定了高素质人才集聚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我们正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江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论述,是对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新一轮高技术人才争夺战。人才竞争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信息社会中人才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工业社会。因为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工人多生产20%或30%的产品;但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开发人员能比一般的人员多做500%甚至1000%的工作。因此,当今社会人才在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正如朱镕基总理所言:“从当今世界变化的大格局,来认识科技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加深理解把科技和人才问题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显著特点。”   (二)国家对科技园区定位决定了高素质人才集聚的重要性与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不同,国家建立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目的,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群,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科技园区注重人才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形成,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注重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的建设。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原创的技术以及由此孕育的新兴产业。注重各类高素质人才甚至顶尖人才在园区的高度集聚是科技园区有别于其它类型开发区最为显著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有人说,知识经济即人脑经济。这从某个侧面说明,没有高素质人才的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无从谈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充分表明了,人才是高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为高度集聚的人才,联想集团资产在10年间由20万变成20亿。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对此深有体会地说:“如果没有人才,联想集团用不了几年就会由20亿变成20万”。北大方正公司10年来资产增长了7000倍,靠的是什么?正如王选所说,解决了一个才与财的关系问题。用才发财,发了财,增加知识再发财。深圳华为公司能取得今天的辉煌业绩,完全是靠实施人才战略,集聚了海内外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结果。(三)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高素质人才集聚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源头”。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硅谷输送学生、教授、工程师,一直是硅谷发展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硅谷60%左右的企业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也有人说,硅谷的成功是因为集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此言非虚。在硅谷的30万人才总量中,有20万名工程师,其中仅来自中国的就有6万名。世界著名科技园区,如印度的班家罗尔、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等,均是因为集聚了大量的创新人才方获得了成功。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凡是发展较好的科技园区均集聚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含在校学生,中关村集聚了50万人才,西安、武汉高新区分别集聚了30万和25万名人才。 硅谷等地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特点是人力资本的决定性作用。“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观点已得到了广泛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从美国硅谷回流的一批人才,就不可能有今日印度的班家罗尔和台湾的新竹科技园区;没有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群和中国科学院向中关村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就不可能有今日的中关村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在深圳的集聚,深圳就不可能创造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水平”。(四)高素质人才集聚对宁波市科技园区具有更重要和特殊意义我市是一个人才资源自供给能力较弱的城市,尤其是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宁波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科技、教育、人才“一号工程”,启动了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人才整体环境的改善。但与同类城市相比,无论在人才总量、人才质量,还是在人才结构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高素质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制约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因素很多,但“载体”建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事实证明,兴办科技园区是集聚高素质人才最有效的载体。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第一资源”、“今天的高素质人才集聚,就是明天的城市竞争力”、“今天的科技园区,就是明天宁波的经济实力”等观念,对建设好宁波市科技园区具有重要意义。二、创新创业基地是集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广义上讲,科技园区就是一个大的综合性孵化器,不仅孵化高新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孵化科技创新和现代企业高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宁波市科技园区应紧紧围绕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集聚高素质人才。(一)通过孵化器建设集聚高素质创业人才198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诞生,短短几年时间即遍及全国,成为大量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显示出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潜能。目前,孵化器已成为地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热点,已成为判断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的重要标志。未来几年内,科技园区将重点建设好以下几类孵化器:1、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自2000年5月成立以来,共引进孵化企业108家,引进各类人才2000名,高素质人才300多名,其中博士85名、留学生47名、硕士174名。 科技园区今后五年孵化器的发展目标为:——各类孵化器面积达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家以上,毕业企业300家。——集聚高素质创业人才5000名。——引进和设立风险投资、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管理咨询、项目评估、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2、留学生创业园留学生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和对外合作的桥梁。第一,我国未来有着巨大的市场,我国的发展为广大留学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创业机会;第二,留学生在国外经过了多年市场经济的锻炼,比较了解世界经济、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第三,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留学生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留学生创业园在全国范围内的设立,为鼓励和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留学生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谁能够多争取留学生,谁就能在新经济这块蛋糕中多切一块,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宁波市科技园区留学生创业园自2001年6月成立以来,已引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31家、留学生47名,这批留学生企业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五年科技园区将以常抓不懈的精神做好留学生引进工作,争取引进留学生500名,形成留学生集聚高地。3、博士创业园博士在我国是一群高度稀缺的人才资源,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据悉,改革开放后我国培养的博士有一半被吸引到深圳工作。目前在甬工作的博士已近400名,设立博士创业园,不仅可为在甬博士创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而且可为吸引海内外博士来甬创业提供窗口和平台。今后五年,争取通过博士创业园引进博士500名。4、浙江省宁波博士后创业基地在科技园区设立浙江省宁波博士后创业基地,就是要将我省培养的最优秀人才吸引到宁波来创业,将我省最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吸引到宁波来进行转化,带动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五年,争取通过浙江省宁波博士后创业基地集聚博士后200名。 5、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科技园区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才资源为之服务。宁波是一个人才资源十分短缺的城市,充分激活现有的人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宁波市科技园区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是激活宁波市高校在校师生参与创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科技园区已与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已有一批在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入驻创业园创业。6、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园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创业基地为载体,与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科技园区知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集聚博士后人才。7、浙大国家科技园宁波分园浙大国家科技园宁波分园将依托浙江大学的知识、技术和智力优势,结合宁波的企业需要和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孕育新的科技型企业和新的经济生长点、新的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队伍。浙大国家科技园宁波分园一期工程——浙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明年建成,届时浙江大学的近200项科技成果将在这里实施转化,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将集聚科技园区创新创业。8、专业孵化器专业孵化器是专门针对某个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成果转化和中小科技企业培育的孵化机构,是孵化器的发展趋势。专业孵化器主要突出“专业”背景和“专业”服务,具有建立企业共享技术平台和提供专用技术设备等功能,比综合性孵化器在技术、市场信息、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专业特色,从而孵化能力、服务深度和服务水平都比较高,其毕业企业的发展潜力也比较大。 今后五年,科技园区将围绕主导产业设立软件创业园、IC设计创业园、通信技术创业园等专业孵化器,集聚信息技术高素质人才。(二)通过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园区的本质是区域创新综合体。它的创新系统是以企业为主体,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互动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产、学、研”的结合。硅谷正是这种结合最成功的典范,也是影响最大的集“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科研、开发、生产联合体。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没有科研机构的参与,技术创新会变成无源之水。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参与,技术创新就会成为无水之鱼。一个没有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科技园区,是不会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即使今天它的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明天也会沦为一般的工业区。正如徐冠华同志所言:“跟踪技术形成不了产业。高新区要强调原始创新,强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强调对技术专利的占有,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技资源的高度集中是高新园区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核心的关键。今后五年,园区将继续加大科技合作的力度,以引进、共建、培育等多种方式并举,集聚100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促进产学研联合,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在继续加强与“两院一校”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园区的产业布局,继续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大院大所之间的合作,继续加强同科技实力强的城市、地区之间的合作。通过园区、高校、院所、企业多方的共同努力,共建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设计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建一批开放共享的国家级实验、信息、检测、标准等科研条件平台,使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30家。 二是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今后五年,园区将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广泛利用资源,增加科技投入,集聚科研人才,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企业研发机构的数量达到70家。通过百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在园区的建立,集聚3000名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三)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目前,科技园区正在按“一区多园”的模式进行建设。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重点建设好软件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通信产业园。今后五年,园区将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科技合作、创业孵化推动以上产业园的发展,形成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左右,集聚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2000名。三、创业环境建设是科技园区集聚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对硅谷的大量研究之后,中外学者广泛地认为硅谷的成功主要在于宽松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包括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总之,一切有利于创新创业,有利各类人才集聚,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环境均称之为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建设得好坏是决定一个园区能否集聚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科技园区创业环境的建设就是要把“创业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创业者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观念,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优化整体环境为了实现“三高二优创一流”的发展目标,科技园区的整体环境将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围绕宁波市未来行政中心,坚持将园区发展与科技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将园区建设成集中央商务区、科技住宅区、科研孵化区、产业示范区于一体,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信息通畅、服务优质、机制灵活,大树、草坪、鲜花随处可见,公园、广场曲径相连的花园式、公园式、园林式、开放式的绿色之都、生态之园、创业之家、科技之城。(二)优化生活环境 按照自然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理念规划建设好园区的生活环境,将园区建设成为学区、医院一应俱全,水网、路网浑然天成,建筑、景点各具特色的科技新城。让每一个生活在园区的人既感到安心、舒心、放心,又能充分享受其科技、文化、人文氛围,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三)优化文化环境优化文化环境的重点是大力提倡“敢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业精神,努力建立“知识资本化,资本人格化”的分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业氛围,将宁波市科技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创业天堂。(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科技园区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因此,产业发展环境在创业环境中占据最重要地位。产业发展环境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纷至沓来的原始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是如何现代化,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如何强大,政策是如何优惠,如果忽视了产业发展环境,科技园区的发展将会陷入误区。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往往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片面强调引进生产型企业,忽略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二是忽略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认真分析自己的特点,不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盲目跟风模仿,搞“小而全”、“大而全”。一个新建的科技园区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必须对大中小企业进行合理布局。科技园区是技术创新的联合体,因此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数量应占企业总数90%以上,如硅谷有8000家企业,其中能数得出的企业不足百家;中关村有9000家企业,能数得上的则更少。当今产业界,“小鱼吃大鱼”、“快鱼吃慢鱼”的现象屡见不鲜,科技园区的发展应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集聚。第二,必须大力引进风险投资等中介机构。国内外著名科技园区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是鱼水关系。有人说,风险投资加高新技术等于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人说,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美国硅谷。由此可见,风险投资等中介机构对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性。第三,必须明确优势产业和注重产业链建设。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规律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注重专业化分工协作,注重产业链,“遍地开花”就会步入歧途。 宁波市科技园区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集中突破”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软件产业、半导体产业和通信产业,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将其建成向杭、绍、甬和甬、台、温经济带两翼具有强大科技和产业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的“东方硅谷”。             宁波科技创业基地未来三年发展框架创业中心 冷民 为贯彻10月18日黄兴国书记在陪同省委张得江书记视察科技创业中心时“孵化器要抓紧上”的指示,在未来三年内争创国内一流的创业基地,把科技园区真正建设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东方硅谷”,特提出此未来三年发展框架,供领导参阅。一、科技创业基地建设的现状及挑战1、自身发展速度快,但总体规模及水平与国内其他一流科技创业基地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科技创业基地起步于1999年,2000年由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定位于为留学生、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但真正成为宁波市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素质人才的创业基地,基地本身实现快速发展是在2002年。特别是在6月份,正式迁入创业大厦后,各项工作才逐步进入正轨,管理体系也初步成形。截至到9月底[1],科技创业基地已入驻各类孵化企业91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软件企业和光机电企业),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额1.58亿元,就业人数1300多人,2002年前8个月产值近亿元,同期比增达225%。从硬件设施看,创业基地目前的条件非常好,其绿化和办公环境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属一流,但从目前在孵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上看,企业规模、产值、技术水平、人员层次等都不能和国内其他领先企业相比,存在总体质量不高、成长不快、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在创业服务管理体系上,基地的运行效率不够理想,服务水平和管理体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规范,与国内一流的创业基地相比差距还很大。2对科技创业基地的SWOT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科技创业基地在宁波以及国内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我们以简单的SWOT模型作为分析的基础。优势(S):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宁波,周围大宁波地区有一个非常发达的传统产业群,特别是以服装、塑料模具等为主的制造业集群(Clusters),GDP和政府财政收入高,民间资本较为充裕、活跃,市场经济化程度在国内排在最前列[2]。劣势(W):宁波本土的科技人力和科研实力较弱,缺少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学和国家级水平的科研机构,高级专家人才数量偏少,整体人才队伍层次较低[3];尽管宁波籍的院士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真正在本地工作和取得成就的没有,导致科技创业基地科技创新的技术来源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靠外来力量。机会(O):首先是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一号工程”的实施为科技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科技园区与国内一些大院、大学(“两院一校”)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大宁波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加剧[4],推动科技创业的自发市场动力较强,为科技创业提供了较为迫切的市场需求。威胁(T):在同一个区域内具有类似性质的创业基地还有一些,给予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弱;从现有的发展趋势上看,科技创业基地与周边地区其他实力较强的创业基地竞争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在各个园区和创业基地的发展中可能不占先或处于落后位置[5]。二、科技创业基地在宁波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再定位 1、“全球技术,本土创新”的核心理念。美国国家孵化协会在《企业孵化器实用指南》中的第一句话是,“最有效的孵化器是在社区内发展的”[6],这意味着运营孵化器的关键一点是和周围的经济资源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对于宁波科技创业基地,其涵义即是创业基地的发展必须和宁波既有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根据前面的SWOT分析清晰可知,只有创造一个最有效率、最大限度把本地的制度、产业、资金优势和外来技术资源结合在一起的操作平台,才有可能真正在全国各类型的科技创业园区和孵化器中脱颖而出,后发至上。简而言之,宁波科技创业基地的操作理念可以逐渐归于“全球技术,本土创新”的核心思想。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城市与地区规划系教授安娜李·萨克森尼安,同时也是美欧高科技地区发展研究的权威和《地区优势》等论著的作者,在来中国考察高新技术开发区时也反复强调硅谷的经验,认为成功的科技园区必须“让金融、产业、大学的关系紧密起来”。在我们接待数批来自欧美区域的留学生创业者时,也可以很快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办公及绿化环境的优良,很快就会陷于与其他园区和地域的租金比较及税金优惠争取,而这正是目前我们科技创业基地的弱项,特别是在争取一些稍微大一点和好一点的项目时很容易陷于相互杀价的泥潭,不利于逐步凝结科技创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果我们介绍科技创业基地周围的整体经济制度和产业体系环境,这些具有良好技术开发能力的留学生们反而比较感兴趣,因为显然,他们来宁波最为看重的是与本地资本和制造企业的结合。这应该成为我们打造科技创业基地服务体系核心能力的首要立足点。即,对来自海外以及国内科研水平较高城市(如北京、上海)的高素质人才来宁波创业,最为看重的是宁波的整体产业经济环境,而不是有限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资金,前者是不可替代的区域经济优势,而后者在全国各地的开发区中大同小异,更别论在大宁波地区我们本身的政策优势就不明显。总之,目前科技创业基地(孵化器)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一个与社区隔绝的地带,尽管周围绿化环境好,但人气不旺的弊端会使得孵化科技创业企业的效率大打折扣[7]。如果说地理的位置不可改变,我们唯一改变劣势的机会是建立与“金融、产业、大学的关系紧密起来”的协作机制,真正通过活跃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交流,“使创业中心成为人才流、技术流和资本流集聚的基地”。为此,有必要在宁波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把科技创业基地的定位放在最“内核”的位置,同时,科技园区在大宁波地区的定位也需做一定的调整。即,科技园区是整个宁波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而科技创业基地又是科技园区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意义的试验田。对来自宁波外部技术来源的优秀科技创新项目,首先是在科技创业基地内进行前期孵化和运营,在此阶段逐步消除创业初期的技术和经营风险,在成熟到一定阶段后进入创业基地外部的科技园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最后再快速扩散到整个周边地区。 这是一个由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和大规模制造的企业发展链条,同时更重要的也是由一点扩散、辐射到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链条,由外来人才、技术——创业企业——园区科技型企业——整个宁波地区的企业,由产品开发——产品制造——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结点的产业链和区域创新网络。在此网络中,科技创业基地的定位是一个集成本土产业资本与外来技术、人才的“试验区”,为整个园区发展和宁波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原发性的创新源泉。如果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科技创业基地只有在成为宁波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最活跃、最敢于创新的地区(“试验田”),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发展框架中,结合了本土优势(传统产业、金融资本、市场环境等)和外来先进技术的科技创业基地,将成为宁波的科技创新之源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增点。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创业基地不仅仅是为少数创业企业服务,同时也要为数量众多的本地企业做好服务,科技创业基地的成功不能仅是少数若干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成功,而更多的是整个宁波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科技创新的成功。     2、商业孵化器的运作理念。   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nahAdkins女士在总结“企业孵化器的十个最佳措施”[8]中极为明确地强调了孵化器的盈利要求,她把“让孵化器自己成为一种自给自足的、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型”作为企业孵化器的两项最高原则之一,这也就是意味着“这些企业孵化器自身必须像成功的企业一样运行”。   国际上3000多家孵化器,以美国最多(约有600多个),其中又以商业孵化器最多,这些孵化器基本上都要求自负盈亏、独立运行。在国内,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一些国家级高新区的科技创业园或基地也逐步走到了自负盈亏的阶段,少数走在前列的科技孵化器更是已经靠自身的经营能力走向了发展壮大。现在运作孵化器的一种新理念是,把服务做成一种产业。 目前,宁波科技创业基地刚刚走过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之路必然是自负盈亏、独立运作,依靠园区或市财政的补贴决不是持久之计。只有把科技创业基地的经营像商业模式一样发展,才是未来的盈利之道,持久之计。三、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框架未来三年的目标,在各种经济指标和服务功能的体现中,最核心的是,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为此,在经营机制和政策需求上,都有新的要求。1、创新创业基地运作机制。——成立科技项目开发或创业公司,为尚不具备独立经营公司条件的科技人员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吸引国内外留学生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宁波科技创业基地落户。 公司由创业基地统一经营和管理,各科技人员和创业团队都只成为公司下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项目组人员,公司提供统一的财会和管理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在项目成熟后转入科技创业基地独立经营。——锻造高效的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申报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完善为园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支撑体系建设,设立宁波科技园区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创业担保公司。由科技园区牵头,联合国内外投资机构和浙江本地企业集团,通过资本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由科技创业基地到园区到整个宁波市地区的产业创新扩散链,为宁波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逐步完善创业基地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把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提升到产业经营的层次,在条件成熟时输出科技创业基地的品牌和服务体系,促使科技创业基地成为一种自给自足、高效运作的商业模式。利用各区县现有空余、闲置场地,经过科技创业基地的授权后统一使用宁波科技创业基地的品牌和资源,增加创业基地收入来源,变科技创业基地楼宇经营为园区经营和区域经营。——完善科技创业基地的治理结构建设,在宁波科技创业中心(非营利)和宁波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整体框架下,逐步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创业基地,参与科技创业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投资主体。2、政策需求。硅谷的成功在于其资本与技术的高对接,在世界上其他的地域再建“硅谷”的前提是营造科技创新企业茁壮成长的良好制度和经济环境。根据宁波市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按照未来三年首先盈利的目标,需要科技园区在人才流、项目流、资金流上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条件:——园区财政独立后,对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优秀孵化企业,给予10万-20万的启动资金支持;——对在孵企业每年上交的税收优惠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由科技创业基地和企业共同分享;——对从创业基地毕业并进入园区扩大产业化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重新享受“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由园区财务管理部门按规定列支列出,实际上缴的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地方所得部分,通过财政渠道第一年返还80%,第二年返还50%,第三年返还20%;返还部分由科技创业基地与企业共同享受。——对园区投入科技创业基地的固定资产按一定年限折旧。 ——成立由科技园区牵头,邀请科技局、教育局等市政府部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中国科学院、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科研机构,本地企业,国内外投资机构等部门和团体共同组成宁波市科技创业联合会,为国内外企业、技术、资本在宁波创业提供一个交流合作平台。——设立由现有科技园区与“两院一校”专项科研合作基金,为“两院一校”的科技人员在宁波从事产业技术研发提供一定的资助;园区和“两院一校”各自提供一部分启动资金,同时把部分“两院一校”在园区创办的科技企业的税收转移至科研专项基金,滚动操作。——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由科技园区和本地企业、国内外投资机构共同注入资金,对少数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种子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或成立宁波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为孵化企业提供服务。       宁波市科技园区体制问题调研报告研究中心 徐俊波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一、调研背景国家高新区经过十年的发展,需要向外扩张,于是青岛、桂林、苏州等已没有办法向农村征地的高新区就并于行政区,广州和哈尔滨等地也出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区合并的现象。一时间,区园合并似乎成了一种趋势。 市科技园区经过三年建设,6平方公里区域基本开发完毕,也出现了无地可征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园区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体制创新迫在眉睫。科技园区的体制该走向何方?在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永康指示下,园区管委会巡视员周长华率调研组一行四人,于2002年7月15日至22日,就高新区体制创新问题走访了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并对哈尔滨、长春、青岛三家高新区进行了调研。   二、高新区体制创新的三种模式高新区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已迈出了“二次创业”的步伐。今后一个时期,是高新区从初创走向成熟,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体制创新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变量,也是高新区快速发展的动力和关键。为此,各兄弟高新区在体制创新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概括地讲,目前国内高新区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高新区与经开区合并。其中比较典型的是2001年12月哈尔滨国家级高新区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并。与哈尔滨类似的还有广州国家级高新区与国家级经开区的合并、石家庄国家级高新区与省级经开区的合并、济南国家级高新区与省级经开区的合并、鞍山国家级高新区与省级经开区的合并等。二是高新区与同级行政区合并。如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与崂山区、崂山风景区、石老人国家旅游渡假区的合并;桂林的七星区与高新区的合并;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的合并;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的合并等。三是高新区兼并经济区(一个或几个乡镇的经济实体)。如长春高新区兼并朝阳区双德乡、合肥高新区兼并蜀山新区、沈阳高新区兼并浑河以南的几个乡镇、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兼并邻近两条街道等。   三、哈尔滨、长春、青岛三家高新区体制创新分析   1、哈尔滨高新区体制创新分析哈经开区、哈高新区作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机构合并前都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的来看,两个开发区在十年发展中,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主要是利用政策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国家财政返还政策的调整,开发区的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加之“挂灯笼式”的政策区发展方式使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产生了矛盾,“九五”期间两个开发区的发展速度日益趋缓。而经开区与高新区地缘相近,恶性竞争严重,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开发区平均水平,与先进开发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为此,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7月决定将两区管理机构进行合并,并于2001年12月进行了平稳过渡。现在的哈尔滨开发区享有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优惠政策,由一个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总规划面积30.7平方公里。两区合并后,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还进一步加大了开发区体制创新力度,由副市长出任开发区主任,赋予开发区一级财政,对土地、规划等职能,市里也进一步放权。 两区合并,优势互补,整合了资源,增强了活力,为哈尔滨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管理机构合并后的开发区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加班的人多了,干事的人多了。半年多来,哈尔滨开发区围绕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发展集中区、管委会内部建设四大重点,全力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长春高新区体制创新分析   长春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是首批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10年的创业,十年的开拓,长春高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现任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苗若愚(市长助理、党工委书记)上任以后,在全国率先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并于1999年6月兼并朝阳区双德乡,使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49平方公里,彻底解决了困绕高新区发展的体制难题,发展速度空前提高。1999年,是苗若愚主任提出“二次创业”的第一年,当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6亿元,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跃至第12位,利税达到29.7亿元,排在第5位。1999年至2002年,长春高新区三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00亿元,是前8年的近2.5倍,并完成了10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新修道路10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8亿元。长春高新区建区之初,由于征地难度大,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连3平方公里都开发不出来,每逢园区征地,农民就建房,补偿费、青苗费等费用相当高。1999年,市政府将双德乡划归高新区后,由于有行政隶属关系,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干部调配方便了,土地也好征了,园区开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高新区兼并双德乡后,高新区作为主管部门,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如扶持村办企业,开办第三产业(保安、保洁大队、蔬菜配送中心等),建设生态园等,大力推进农村的发展。这样一来,农民对高新区有信任感,征地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大大加快了园区的发展速度。   3、青岛高新区的体制变迁与探索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5月,其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一的开发区体制向具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的行政区体制演变发展的过程。1994年前,青岛高新区与目前大多数高新区的管理模式类同,属单一的政府派出机构型。1994年后,顺应青岛市的“大青岛”战略,四区合并,区园合一,主要领导交叉任职。初创时期,市委、市政府广泛授权,一时开工项目多,园区各项指标均以60%以上的速度增长,显示出旺盛的活力。1997年后,高新区作为一级政府,机构逐渐庞大,政府职能日趋强化,高新区职能逐渐减弱,在四块牌子中,“崂山区”的牌子移至“高新区”之前也显示了这种倾向性。这样,高新区由原先的市政府派出机构逐渐沦为区政府派出机构,例如项目审批,高新区签完字后,必须拿到区政府盖章,高新区的发展受行政区行政效率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区园合一,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无法放到园区发展上,而是被迫去处理诸如农民问题等社会事务,也严重制约了高新区的发展。 为强化、突出高新区职能,2001年,青岛高新区在经历区园完全分离和区园完全合一的洗礼后,走中间道路,尝试运行了一种统分结合的模式。所谓“统”,是指崂山区与高新区党委是一套班子,统一领导,统一决策,崂山区的书记与高新区的书记一人担任,崂山区的区长与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也由一人担任。所谓“分”,是指成立一个专门的高新区工作机构,主要抓园区的发展,并设立三名专职的副主任,分别抓建设、招商和体制创新工作。目前,这种体制尚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四、启示   启示之一:高新区与经开区合并,应注重高新区的创新孵化功能   高新区与经开区合并,理念相近,有一定的基础,但二者也有区别。经开区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而高新区,目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而招商引资与创新孵化二者不可偏废。目前,孵化器建设已成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可以说,高新区失去创新孵化功能,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两区合并后,为让园区的发展短期见效,势必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这样一来,高科技产业创新孵化的能力有可能被削弱,高新区也有可能因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丧失其应有的地位。   启示之二: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应保持高新区的相对独立性高新区的体制与行政区不同。第一,从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看,作为单一的开发区管理模式,机构精减,人员精干,而行政区则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政府,人员过于庞杂。第二,从承担职能看,管委会主要承担开发建设职能,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强化服务,办事效率比较高,在改善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力度较大。行政区则开发建设与管理职能并重,而且由于过多地侧重于管理,强调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服务,降低了办事效率。第三,从体制创新的灵活性上看,作为单一的管委会,体制创新的灵活性强,调整空间大,体制运转到位快。而作为行政区政府,机构纵向对口,横向一致,上下级政府职能完全对应,致使机构迅速膨胀,受旧体制惯性的引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向旧体制的复归。同时,作为一级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必须经过上级人大批准,也束缚了高新区体制创新的步伐。第四,从组织协调力度看,高新区对地方社会事务、党组织的管理约束和协调力度不如行政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等社会工作协调起来比一级政府难度大,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后,应保持高新区的相对独立性,以大政府作支撑,党务、社会事务等由行政区政府统一管理;对于工商、税务、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机构,可用其之实,借其之名,为我所用;高新区管委会则轻装上阵,主要抓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孵化器建设、产业带建设、软环境建设、创新体系建设等),促发展。   启示之三:高新区与经济区合并,应坚持政府派出机构的灵活性 高新区兼并经济区,一个显著特点是二元经济结构与管理体制并存,即新建区域与未开发区域、新区封闭管理体制与未开发区固有运作体系、先进的现代工业与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并存。这种体制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为高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土地;二是便于统一规划和协调;三是便于共同发展。但这种模式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经济区划归高新区后,增加了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如计划生育、民政、文化、卫生等,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高新区管委会的精力,加大了财政负担。二是两者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经常产生矛盾;三是一些传统的习惯和做法会影响和制约高新区的发展。此外,人口的增加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要解决这种二元结构并存的矛盾,做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就必须保持高新区政府派出机构的灵活性,即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行使职权,确保高新区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高新区的发展上,而另外成立一个专门的社会事务管理局(或农村事务管理局),具体负责处理社会(农村)事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高新区的优越条件,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启示之四:领导高度重视,政府充分授权,是高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高新技术和人才的竞争。高新区作为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今,开发区、工业园区遍地都是,区位、基础设施、政策资源基本雷同,因而,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政府充分授权,让高新区管委会既具备政府派出机构的灵活性,又拥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相关职能部门能为我所用而不为我所养,这样才能突出、保持高新区人员少、效率高的优势,促进高新区的快速发展。   五、建议   市科技园区与宁波经开区、保税区等没有地缘相近的优势,且园区的开发是与宁波市的城市化进程相衔接的,两者在定位方面有较大差别,合并应无必要;若并于江东区,由于科技园区建设才刚刚起步,园区极有可能由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沦为江东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丧失应有的地位。因此,建议园区借鉴武汉、长春等地高新区的成功做法,抓紧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争取政府支持,明确行政区划作为科技园区首期开发区域的南区6平方公里土地,三年时间已基本开发完毕。现今,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明确,园区在征地问题上遇到了很大困难,错过了一些招商引资的大好时机,影响了招商成功率,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发展。要加快园区的发展速度,当务之急是尽快争取政府支持,理顺区域内的行政隶属关系,将梅墟工业开发区(区域面积9.5平方公里)和邱隘镇的上王、滕园、龙山三村(区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其中0.95平方公里在规划区外)共14.85平方公里区域并入科技园区,一举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征地难题,举全市之力,大力推动园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理顺园区体制,落实一级权限科技园区作为我市实施“一号工程”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应该同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样享有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由市政府充分授权,在所管辖区域范围内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建议尽快落实县(市)级财政管理权、土地管理权、建设管理权、社会事务管理权和城市管理权等管理权限,建立起区域管理与开发建设相统一、管理经济与管理社会事务相协调的新体制。   3、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目前,高新区的竞争主要是招商、引资和引智的大比拼,而招商、引资和引智的比拼实质上是服务和环境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的管理其实就是一种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增强园区的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园区的跨越式发展,更有助于园区“三高二优创一流”的“十五”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六、结语发展是目的,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制创新是手段,是为发展服务的。所以,一种体制是否合理,不在于统一的模式,关键是看它是否切合自身的实际,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能否加快自身的发展。毕竟,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科技园区发展步伐加快,南区18.5平方公里土地开发行将结束。作为一个高新区,土地开发的职能基本完成后,行政管理职能将逐步加强。如果市委、市政府不再赋予科技园区更新、更多的开发任务,从长远考虑,可以将科技园区与相邻的行政区合并,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突出科技强区优势,提升区域品味,进一步加快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步伐。  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研究(一) 招商局  电子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园区的主导和优势产业,重点形成了计算机外部设备、半导体器件、网络终端设备生产及软件开发的产业主体。从目前情况来看,园区内还缺少具明显行业带动作用的企业,无整机产品,产品门类窄,技术含量不高,缺少强势产品,更缺少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因此,暂时还难以形成产业链。微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还需加快发展。与其他同类高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软件设计方面来看,园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中科院宁波软件开发中心落户园区,浙大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每年将培育千名高级网络软件人才,其中相当部分将为园区内企业单位服务,宁波软件园正积极建设,争取在“十五”内建成国家级软件产业园。园区的其他产业也将以区内软件业的发展为依托,共同发展。 光机电业在园区已形成以仪器、仪表、传感器为主导的产业雏形。在园区投产的有传感器项目、光学仪器项目和真空泵项目。拟建的还有精密机械、增压器及数码相机项目。目前在建或将落户园区的项目,大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保证了企业在下步发展中的有利地位。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园区还缺少能起到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的企业集团。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园区目前还主要集中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开发研究与生产,主要集中在新型建材方面。目前投产的有塑料型材、PP-R冷热水管、铝塑复合管等。新材料产业在园区存在产品档次不够高,深度开发跟不上的问题。不过,现已投产的反光材料项目,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家反光材料生产企业,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在技术工艺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如果能达到国外同样的质量水平,凭借自己在国内的技术优势,必将占领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发展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尤其是纳米级材料与信息功能材料等产品。生物医药方面,从在建项目来看,园区目前基本形成了化学药品、中药制成品共同发展,生物技术产品补充的初步格局。在建的有药物制剂基地、原料药合成基地和中药现代产业化基地等。已在园区投产的有DNA、RNA纯化技术产品的基因研发项目,具国际领先水平,但目前还没形成产业化。在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现在已成立的研发机构有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基因重点实验室以及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工程中心的建设将更好地促进园区生物医药的发展。另外,针对功能保健品在国内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的现实,园区今后应力争在该领域有较大的突破。环保产业在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最近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应以环境治理为主,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的环境检测仪,发展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及噪声、电磁辐射防治设备等,支持现有电子除垢仪及楼宇净水设备的发展。科技园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要着眼于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等综合产业优势,实现区域创新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与相关知识产业领域的集聚,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要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群体的发展。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积极推进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发展;促进高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应以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为契机,通过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促进创新资源的专业化集聚,加快软件园、生命科学园、通信产业园等新兴专业化组团的开发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制与改造,鼓励“政、产、学、研”结合,促进传统制造业的知识化、信息化和虚拟化。  坚持企业的规模化、多元化与专业化发展相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应坚持支持强势企业与鼓励中小创新企业发展结合,形成以骨干企业群体为龙头,众多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中小企业繁荣发展的强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在国际化方面,科技园区应以开放促发展,以区域的综合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实际技术、人才、资金的全方位的国际化融合;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有限领域,通过战略资源的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增强对国际战略竞争资源的配置能力,逐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价值链的地位;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出口结构。鼓励企业之间积极互动。现代工业活动通过成组地集聚在有利的地理区位,集中使用运输、通讯等基础结构和服务设施进行生产活动,能最大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样,集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区位特征。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已不能仅仅用工厂相互接近使工业物质联系方便所带来总成本节约和总收益增大,而且带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诸多发展因素。中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原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使高新技术企业呈“群落”方式集中布局:如英国的剑桥高技术区、美国的“硅谷”以及我国的53个国家级高新区都是如此。这是因为:一是集聚便于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人才和信息,特别是智密区的高新技术区,可为企业迅速提供最新技术、输送和培训人才。集聚还扩大了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由于人才的高流动性必然带来信息和技术的高流动,增加了不同企业人员间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高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场所,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经济效益提供了条件。同时,集聚促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强化,还带动第三产业的汇聚,便于企业获得资金、保险以及各项服务等。三是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关联度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更为有利。由于高新技术集聚区域是以企业之间越来越精确的交易关系而组织起来的,这种企业间的配套、交易关系包括信息费用,从而形成高新技术的综合体。四是集聚造成企业间竞争的“高压环境”,诱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加速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的升级发展。 进一步健全管委会职能,提高服务意识。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园区的主体,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的主力军。科技园区管委会作为园区的政府,主要任务是有效地发挥“导向、服务、管理、协调”的职能作用,建设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园区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吸引和培养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管委会与进区企业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管理服务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控制,对企业实行“你进区,我欢迎;你困难,我扶植;你经营,我收税;你违法,我执法”的政策措施。高新技术企业则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充分运用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支撑体系,加快自我发展。因此,科技园区管委会应不断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为进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从区域开发角度来看,科技园区实质上是一种微型社区开发。从科技园区内的经营机制和组织形式来看,它的经营管理模式应具有企业化的特征。这两者的结合,使得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应同时体现社区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的要求,体现“精简、高效”,“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有效地发挥“导向、服务、协调、管理”的职能。  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发达国家在起点、手段、途径等方面不同。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建立高科技园区是经济、科技发展和资本积累的一种自然演进过程,是由量的积累而引起质的变化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技术区却是经济、科技、资本积累和产业阶段的一种跨越。因此,按照办“科技特区”的指导思想来建设科技园区是最佳选择。  构筑“三高”园区招商局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是高新技术和人才的竞争。邓小平曾在1984年2月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号召全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江泽民总书记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总书记还曾在第四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与社会效益。基于此,宁波市科技园区也着手建立“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形成环境优美的宁波科技城,构建服务优质的“东方硅谷”和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园区。即所谓的“三高两优创一流”。市委黄兴国书记曾多次对我们建设“三高”的策略,予以肯定。这“三高”首先是人才资源的高地。“人才资源高地”,这个概念是1994年黄菊同志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六次会议上发言时,在全国率先提出来的。并且对高地应有之“高”作了五方面的概括:人才分布的高密度、人才素质的高水准、人才结构的高对应、人才流动的高活力、人才产出的高效益,五高合为一,谓之“人才高地”。人才高地应该是优秀青年向往的地方,集聚的地方。 “人才分布的高密度”。必然是国际国内人才聚集的中心。目前国内各城市人才国际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据称上海市1300万人口中,常住的外国人口只有6万人左右,尚占不到0.5%。宁波市的常驻外籍人口只有1500人左右,只达到人口总数的0.03%,则更低。与国际大都市所应达到15%-20%的比例相差甚远。“人才素质的高水准”。平均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比周围地区和国家高。从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上看,宁波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差距也非常大。目前,宁波市高等院校以及人才培训机构与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相较还有很大差距。“人才结构的高对应”。人才结构要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人才要与经济有适当的融合度。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达到2500美元,目前仍然属于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在努力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努力提高本地区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使之适应产业结构发展。“人才流动的高活力”。据统计,目前在海外的中国大陆专业人才已经超过了30万,占世界留学生总数1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派出国。宁波出国留学现象普遍,而学成归国人员所占比例并不高。其中称得上高层次的紧缺性专业人才,则少之更少。“人才产出的高效益”。与国内外大都市比,宁波市劳动生产率也要低得多,人均GDP只有2500美元。上海人均GDP为4100美元,纽约为38000美元,东京为35000美元,新加坡为25000美元。这“三高”之二,是建筑技术的高地。一方面,WTO加速了中国城市的全球化进程。在这种进程中全球资源及其要素流动性增强,尤其是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速度加快。这种要素的流动性给城市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市场化配置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这种外部力量迅速并且出乎意料的变化也给城市工业、市场、资本、人才、贸易带来波动,增强了城市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使城市内部的无组织力量增加,破坏了城市超稳定结构的适应性,使“静态型”的城市结构变得脆弱,城市的不稳定风险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全球资源流动的环境下,城市在吸引稀缺资源时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全球化浪潮正在淹没城市之间的市场界限,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国际资本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城市依靠人才和个性竞争的难度越来越大,依赖本土市场支持和维持的城市将失去最后的自留地。全球化思考和本土化行动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双刃剑。科技园区作为宁波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域,一定要抓住加入WTO全球化发展的机遇。既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宁波市私营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加快发展;又要抓住机遇增进国际认同度,使宁波成为外商投资的新一轮热土,在整合和配置全球技术资源上领先一步。分析认为,宁波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匹“黑马”。 据此,科技园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构筑以环境优美、服务优质为特色的科技新城形象;(二)突出园区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立足园区定位;(三)加强科技园区与宁波市港口、杭州湾大桥建设的联系定位;(四)加快构建对内、对外技术交流平台,鼓励园区内企业创新和技术改造;(五)以全球化眼光来重构宁波科技园区国际化战略构建。宁波市正在加快“四区三园,江、湖、港、桥”的建设,加速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科技园区也作为“首园”来发展规划,既表明了科技园区的重要,也表示了市委对园区的重视。所以,更应该进一步明确宁波市科技园区的产业定位,加强“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建设。使科技园区能够在引进半导体、光电等需要很强配套能力的产业链上能够有所突破。使宁波市科技园区切实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三高”之三是资本聚集的高地。科技园区要建成资本聚集高地。首先要明确资本聚集途径,这也是一个“源、流”的问题。“源”是要挖掘适合于科技园区发展方向的、能够比较容易被园区吸引的资本聚集区域,“流”是疏通宁波市科技园区聚集资本的途径。然后才能够提到使科技园成为聚集资本的“汇”。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一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跨越发展;坚持体制创新和政策促进、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并举,加强优势整合,实行错位发展,形成产业特色,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培育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发挥原有优势,争创新的优势;坚持以核心层为主体,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壮大产业群和城镇群;坚持以改善环境为生命线,以招商引资、开拓市场为出发点,盘活存量资本,引进国际资本,调动民间资本,着力构建资本聚集高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发展都市型产业。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开放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以创造优美环境、培育优秀人才、实行优质服务为着力点,营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要把加强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等软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创新体系和风险投资的地方立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采取高标准招聘、送国外进修、到重点国家级高新区挂职等形式,不断提高园区管理人员特别是招商人员的素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止不正当竞争、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建立和完善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评估及监督体系。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世界500强等跨国集团在我国寻求第二市场的时机,发展与外商及东部企业的战略合作,实现国有资本、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科技园区和园区内产业园区建设。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新型管理体制,为企业提供全程周到服务;加大区内外的企业并购和产业聚集力度,加快“一区多园”建设,使园区向外延伸,带动中心城市扩大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孵化创业、资产置换等方式,加快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科技园区集聚,培植园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要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尽快建成具有较强聚集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要强化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地位,合理规划和发展园区规模,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产业孵化基地、专业产业园和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光电产业园、生物医药、新材料、通讯产业园和软件产业园等。通过政府规划、市场配置,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向主导产业聚集,开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或通过引进实现技术创新的拳头产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规模型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科技中小企业参与拳头产品的协作配套。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促进产学研机构结合,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中下游产品连接,打造若干核心竞争力强、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链条或大型企业集团,促进新兴主导产业加速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在全球化的时代,市场是无疆界的,人才、资金、技术资源是流动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风险是永恒存在的。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宁波市科技园区的“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科技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课题。如何能够抓住中国刚刚加入WTO,世界开始认识、认同中国的机遇,从体制、管理和服务入手,加快宁波市科技园区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化科技园区的进程,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宁波市科技园区招商战略研究                                                                                    (招商局)2002年12月  科技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在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大力协作支持下,认真贯彻全市对外开放会议和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全面实施“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战略目标,以发展为主题,实行“招商、安商、富商、亲商”的策略,真抓实干,“东方硅谷”的宏伟蓝图已初见端倪,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应该看到同其它园区相比,我们无论是在引进外资数量,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同其它园区之间的差距,甚至在较短的时间里赶超他们,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如何从战略高度来实施招商引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视客商为“上帝”,谋求与客商的双赢是我们在竞争战略研究过程中应该深刻理解和遵循的理念,是我们必须恪守的一条战略原则。认真研究一下其它地区招商经验,不难发现,外商选择投资地点所关注的重点除了看谁的行动快,看谁的成本低外,还看谁的环境好,看谁的人气旺等等。台资的成功代表、明基中国的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认为,台商纷纷迁移华东并非是单纯受江苏等地土地价格便宜的影响。他表示,国内有许多地方都可以拿到比苏州更便宜的土地,有些地方免费给我土地我也不会去。因为企业是要永续发展的,初期一次性投入的土地成本只是作出布局判断、选好战略布点后才应该考虑的事情,关键是要综合考虑未来低成本、经济布局和环境等等因素。苏州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苏州高新区之所以能成为大陆吸引台湾龙头企业投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其中有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研发一体化投资理念的必然选择。台商普遍认为:中国发展电子资讯产业最适合的区域就是上海—南京这一带状地区,其中以苏州的条件最好。苏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正从文化古城向科技城市转换,非常类似于美国硅谷的人文地理环境。苏州新区自身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在“沪宁硅谷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进区的大部分台资企业都有中长期规划,并作为研发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进行建设。苏州高新区自1990年开发建设以来,一直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为进区的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注重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不断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功能,加快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方针,形成了环境-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来自台湾的调查显示,长三角已被台商评为大陆投资环境最佳地区,被列为整体投资环境最佳的A级城市共有七处,悉数集中在此区域。这些说辞和资料足以说明经济发达程度,人文、市场、地理位置等环境因素对于一个地区吸引外资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验证了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新观点:初级资源对产品和利润的贡献越来越小,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市场性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解读珠三角、长三角的招商法宝和外资的新动向,让我们对企业发展的动因、投资客商的利益所在和关注重点以及发达地区的招商战略有了更多的认识。虽然如同分析的那样,现时期客商选择投资地点所关注的重点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所谓的行动之快慢永远是一种相对概念,了解客商这些多元的,多层次的,不断演进的“利益”所在,对我们研究招商引资战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通过分析还让我们清楚,被投资商看好的因素并不全是那些地区与生俱来、先天具备的,区域的经济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育的,这对增进我们的信心将会大有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能够为客商做些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围绕客商的利益来确定我们的招商战略呢? 1、打好形象牌战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企业形象和生产产品的宣传是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十分注重的,企业界不乏靠炒作而一举成名的经典之例。招商引资也是一样,投资信心是投资意向迈向实际投资之关键,一个地区要想激起大家的投资信心,必须要有一定的知名度,而这种知名度可以通过形象策划来获得。为此,我们应该舍得投入,精心策划,立意要高、范围要广、力度要大、定位要准、强力推进宣传,打好形象牌战略。这是我们实现招商战略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能够通过宣传让客商了解我们园区,了解园区的前景,了解我们园区作为投资地点具有政策最好、潜力最大、成本最低、环境最美的特点,对于他们的投资是重大“利好”;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宣传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地方,成为客商都愿意慕名而来的地方,我们的招商战略实际上就已经成功一半,而企业云集这样的一种局面必然会反过来产生群集效应,将更加有利于投资商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进行宣传和打好形象牌战略是我们体现投资者利益的第一步。在具体操作上,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的宣传作用扩大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由于园区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企业,所以应处理好一般宣传和重点宣传的关系。针对有投资欲望或潜在欲望的投资者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一般可在对外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并应在机场、海关、海港、公路、城市的高级涉外区设立广告牌或灯箱,以吸引投资者群体的注意力。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在哪种媒体上宣传园区的形象,保持形象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要坚决杜绝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现象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园区形象的连贯性。每一次宣传都是园区形象的亮相,不但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而且还要力求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新颖别致。除了众所周知的媒体推介策略外,招商活动也是推介园区形象的最佳途径。通过招商新闻发布会、投资者座谈会等形式,可迅速在投资者面前提高园区的知名度。2、低成本战略。低成本永远是企业期望和追求的目标之一。低成本应该是全方位的,可以降低土地使用转让费、可以实行各种税费减免政策、可以对现有企业让利对外招股配股、可以提供高效率的政府服务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确保我们给投资商真正的高于其它地区的“实惠”。目前在降低土地使用转让费、实行各种税费减免政策上,全国53个高新开发区的做法基本无明显差别,而且单靠这二点也越来越难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了。诚然,良好的政策、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质的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政府形象信誉和高效率的政府服务有时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尤其重视这一点。在这方面,苏州高新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苏州高新区是国内较早实施“依法治区”的开发区之一。开发之初就制订并经江苏省人大批准通过了《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订了100多个法规性文件,使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较早地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在工作程序上,他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际惯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原则,实行“二公三化”办事规则,即“公开、公正、量化责任、简化程序、优化服务”,建立了企业投诉制度,形成了政府为企业服务、企业监督政府的有效管理机制。同时,他们提出了全过程为企业服务的概念。企业从考察、投资、开工到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政府始终如一地参与服务,确立了政府的信誉。为使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更加规范、透明,他们多次对区内收费情况进行梳理,将原有的100多项行政性收费减少为16项,并将这16项收费项目向区内所有企业公布,目录以外的,企业可以拒绝交纳,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目前,苏州高新区是全国行政性收费最少的开发区之一(如1999年国税增长133、5%,地税增长32、6%,财政性地方收费却负增长0、5%),大家普遍认为苏州高新区的服务规范、办事简捷、高效,在苏州高新区投资和创业是他们正确的选择。   3、目标聚焦战略。目标聚焦战略是竞争的基本战略之一,指采取特定的手段、利用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特定的客户群。作为一种战略,目标聚集对我们来说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突出重点客商、瞄准重点地区、采取重点策略、发展重点产业,意义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目标聚集战略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产生集群效应,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才是所有客商最希望看到且能够受益无穷的局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聚集战略也正是从客商利益出发的战略。张江,这块曾经阡陌纵横的乡间土地就是通过产业目标聚集策略,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沧桑巨变。两年前,为了迎头赶上新经济的浪潮,把上海的综合优势和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的优势紧密结合,将上海的资源、政策等优势高度集中,形成高新技术的产业高地,上海市委市府决定“聚焦张江”,促使张江首先在运行体制、产业结构、总量规模上形成气候,不仅成为新一轮浦东开发开放的重点,还将成为上海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龙头”。两年来,园区紧紧围绕微电子和生物医药两大支柱产业,项目聚焦成果显著。2000年,在国家鼓励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的推动和台湾微电子产业向国内转移的形势下,张江成功地引进了一期投资14、76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和一期投资16、3亿美元的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同时带动了其上下游企业在园区的聚集。目前,在已建成的1平方公里微电子产业区内,已聚集起3家特大型芯片制造企业,7家封装测试企业,21家设计企业,15家相配套的设备商及服务商,9家教育研发机构。一个总投资力度超过40亿美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包括晶圆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安装、配套服务、教育研发等在内的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正在形成。在生物医药领域里,经过几年来的辛勤耕耘,目前已形成5大版块:一是制药版块,包括罗氏、史克、勃林格、三共等跨国企业投资的生物医药合资企业和先锋、东昕、乔源、中洋海洋等民族品牌生物医药企业。二是国家级研发中心版块,包括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14家。三是医学院校版块,包括中医药大学及曙光医院。四是中小型创业企业版块,包括微创、复旦张江、泽生等70多家。五是正在组建中的中介服务机构。此外,现代中医药产业在园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继引进了江西汇仁、天津天使力、贵州神奇等国内著名中药制药企业和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厂津村、国家中药创新中心、国家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国内中药工程制药中心等一大批重要项目都入户张江。目前,在生物医药方面累计引进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共108个。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专业服务的共聚效应充分显现。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两年前产业目标聚集战略,也就没有今天园区跨越式的发展。 4、大开发战略。当前,各地都十分重视开发区和园区建设,把建设好开发区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开发区都隐含了这样一个战略意图:实现企业集群。在这方面,苏州做得最为成功。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照搬照抄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做法,但苏州的成功至少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实现企业集群,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实现大的集群效应,必须实施大开发战略。我认为,大开发战略要体现在大思路上:别人尚无的时候,要以“有”制胜;别人尚小的时候,要以“大”制胜;别人已有的时候,要以“特”制胜;别人尚“虚”的时候,要以“实”制胜。大开发战略要体现在大地域上:把眼界放大、视野放宽,把更大的区域乃至整个市区“圈进”开发区,视全市为更大范围的开发区,结合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开发区园区建设。大开发战略要体现在大产业上:注重规模、强调质量,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核心任务。大开发战略还要体现在大内涵上:低成本、好政策、优服务等等固然是搞好开发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任务,但跳出开发区圈子审视开发区建设问题,人气、人才、市场、市况,等等也都是吸引投资不可或缺的要素,广揽人才,聚集人气,培育市场,提高素质,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可能对于提高招商引资业绩、对于我们园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投资商的利益都将会意义无穷。结合以上四大战略的实施,在具体招商工作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战略,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1、突出招商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与时俱进,按照招商措施多样化、招商领域全球化、招商项目高精化要求,走招商市场化道路。长江三角洲招商引资争夺愈演愈烈,只有适应市场化招商要求,创自己特色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抓好招商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懂外语、懂业务、懂法律、善公关”的专业招商人员。招商活动是与企业的投资活动打交道,所以招商人员的知识面越广越好,比如包括宏观经济、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高科技产品涉及的技术,以及各种有关工商法规、财税、商检、海关、外汇、外运等。以及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语言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3、创新招商办法,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推行按产业链进行立体招商,创出品牌,以产业联动效应促进招商引资;聘请一批海外招商顾问,广开渠道,及时捕捉信息源,形成一个完善的招商信息网络;在国内外重点区域设立办事处或招商网点,对已设立的办事处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窗口和桥梁作用。4、狠抓意向项目的落实和已批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分门别类,定人定责定进度,定期考核,及时督促。在不断挖掘新客源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在谈项目尤其是重要项目的研究、分析和预判性的应对。5、推行项目联系制度,加强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联络,及时跟踪,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矛盾,扎扎实实地开展对落户企业的服务,做好以外引外,以内引外,以产业引产业工作。就是说以配套引整机,以产业的下游引上游,以研发机构的研发优势引产业投资。 6、创新服务方式,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推出全天候、全免费代理服务,从注册登记、项目建设直到投入生产,整个过程中凡是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事项,全部由园区指派专人免费代理,环环相扣,一气呵成。7、营造服务氛围,营造一流商务环境,改变机关作风,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实施服务实施事工程,全心全意为企业办实事,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根据园区内企业特点和投资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打造服务实事工程。总之,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上几方面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我相信我们科技园区的明天将会更美好,在推动我市乃至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宁波市科技创业基地未来三年发展思路科技创业中心二OO二年十一月 10月18日,市委黄兴国书记在陪同省委张德江书记视察科技创业中心时明确指出:孵化器要抓紧上。为了全面贯彻这一指示精神,争取通过三年努力,把创业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创业基地。现提出如下发展思路,供审阅。一、创业基地建设的现状及挑战(一)自身发展速度虽快,但总体规模及水平与国内其他一流科技创业基地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科技创业基地成立于2000年5月,主要为留学生、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是宁波市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素质人才的创业基地。进入2002年,创业基地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6月正式迁入创业大厦后,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管理体系初步成形。截至到10月底,已累计引进孵化企业91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软件企业),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58亿元,就业人数1300多人,2002年前8个月产值近亿元,同比增幅近200%。创业基地目前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绿化和办公环境在浙江省和国内都属一流,但仍明显感到孵化企业总体质量不高、成长不快、发展不平衡,入驻企业规模、产值、技术水平与“国内一流的创业基地”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创业基地的服务管理人员素质、服务能力以及整个基地运行效率还不够理想。(二)创业基地的SWOT分析优势(S):创业基地依托的中心城市—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经济中心,周围大宁波地区有一个非常发达的传统产业群,GDP和财政收入较高,民间资本较为充裕、活跃,经济市场化程度在国内名列前茅。劣势(W):宁波本土的科技人力和科研实力较弱,缺少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学和国家级水平的科研机构,高级专家人才数量明显偏少,整体人才队伍层次较低;尽管宁波籍的院士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真正在本地工作和取得成就的几乎没有,导致创业基地科技创新的技术来源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靠外来力量。招商引智的任务十分艰巨。机会(O):首先是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一号工程”的实施,为科技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科技园区与国内一些大院、大所(“两院一校”)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更主要的是大宁波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推动科技创业的自发动力较强,为科技创业提供了较为迫切的市场需求。威胁(T):宁波周边地区,具有类似性质的创业基地不只一家,政府给予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弱;从现有的发展趋势看,创业基地与周边实力较强的创业基地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处于落后位置。二、科技创业基地在宁波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再定位(一)树立“全球技术,本土创新”的理念美国国家孵化协会在《企业孵化器实用指南》中的第一句话是,“最有效的孵化器是在社区内发展的孵化器”。这意味着运营孵化器的关键一点是和周围的经济资源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对于宁波市科技创业基地来说,创业基地的发展必须和宁波既有的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前面的SWOT分析清晰可知,只有创造一个最有效率、最大限度把本地的制度、产业、资金优势和外来技术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平台,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脱颖而出,显示后发优势。创业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可逐渐归结到“全球技术,本土创新”的操作层次。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城市与地区规划系教授,同时也是美欧高科技地区发展研究的权威,《地区优势》等论著的作者安娜李·萨克森尼安,在来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时也反复强调硅谷的经验,认为成功的科技园区必须“让金融、产业、大学的关系紧密起来”。在我们接待来自美国等地的留学生创业者时,也明显感到,我们与周边地区的创业基地相比,在税金、租金等方面,我们并没有优势。特别是在争取一些稍微大一点和好一点的项目时,很容易陷于相互杀价的泥潭,不利于逐步凝结科技创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果我们介绍科技创业基地周围的整体经济制度和产业体系环境,这些具有良好技术开发能力的留学生们反而比较感兴趣,显然,他们来宁波最为看重的是与本地资本和制造企业的结合。这应该成为我们打造科技创业基地服务体系核心能力的首要立足点。鉴于目前科技创业基地(孵化器)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一个与社区隔绝的地带,尽管周围绿化环境好,但人气不旺的弊端会使得创业企业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如果说地理位置不可改变,我们唯一能改变劣势的机会是建立让“金融、产业、大学的关系紧密起来”的协作机制,通过活跃经济、技术和人才交流,使创业基地尽快成为人才流、技术流和资本流集聚的基地。为此,有必要在宁波区域创新系统和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把科技创业基地的位置放在最“内核”的部分,即对技术来自宁波外部的优秀科技创新项目,首先是在科技创业基地内进行前期孵化和运营,逐步消除创业初期的技术和经营风险,成熟到一定阶段后进入创业基地外部的科技园区进行产业化,最后辐射到整个周边地区。这是一个由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制造的企业发展链条,同时更重要的也是由一点扩散、辐射到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链条,由外来人才、技术——创业企业——园区科技型企业——整个宁波地区的企业,由产品开发——产品制造——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结点的产业链和区域创新网络。在此网络中,科技创业基地的定位是一个集本土产业资本与外来技术、人才的“试验区”,为整个园区发展和宁波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原发性创新的源泉。   在未来的发展框架中,结合本土优势(传统产业、金融资本、市场环境等)和外来先进技术的科技创业基地,将成为宁波的科技创新之源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者。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创业基地不仅仅是为少数创业企业服务,同时也要为数量众多的本地企业服务,科技创业基地的成功不能仅是若干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成功,更多应是整个宁波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科技创新的成功。  (二)树立商业孵化器的运作理念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nahAdkins女士在总结“企业孵化器的十个最佳措施”中极为明确地强调了孵化器的盈利要求,她把“让孵化器自己成为一种自给自足的、高效的商业运作模型”作为企业孵化器的两项最高原则之一,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孵化器自身必须像成功的企业一样运行”。国际上3000多家孵化器,以美国最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商业孵化器,这些孵化器基本上都要求自负盈亏、独立运行;在国内,一些国家级高新区的科技创业园正逐步向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少数走在前列的科技孵化器已经靠自身的经营能力走向了发展壮大。现在运作孵化器的一种新理念是,把服务做成一种产业。 目前,宁波市科技创业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未来的发展之路必然是自负盈亏、独立运作,依靠园区或市财政的补贴决不是持久之计。只有把科技创业基地的经营像商业模式一样发展,才是未来的盈利之道,持久之计。三、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框架未来三年的目标,在体现各种经济指标和服务功能的同时,最核心,是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为此,在经营机制和政策需求上,都必须有新的举措。(一)创新运作机制——锻造高效的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申报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建立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支撑体系,设立科技园区创业发展基金,成立创业基地风险投资担保公司。由科技园区牵头,联合国内外投资机构和浙江本地企业集团,通过资本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由创业基地到园区、到整个宁波市地区的产业创新扩散链,为宁波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科技支撑。——逐步完善创业基地的管理服务体系,把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提升到产业经营的层次,在条件成熟时输出科技创业基地的品牌和服务体系,促使科技创业基地成为一种自给自足、高效运作的商业模式。利用园区内外空余闲置场地,经过科技创业基地授权,统一使用科技创业基地的品牌和资源,增加创业基地收入来源,变科技创业基地楼宇经营为区域经营。(二)政策需求硅谷的成功在于其资本与技术的高对接,在世界上其他地域再建“硅谷”的前提,是营造科技创新企业茁壮成长的良好制度和经济环境。根据宁波市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按照未来三年达到盈利的目标,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1、园区财政独立后,建立园区自己的创业发展基金,对留学生、博士生等高素质人才创业,政府继续给予10万-20万的启动资金支持;2、对在孵企业每年上交的地方税及国税返还地方部分,由科技创业基地统一支配,支持创业企业和创业基地的发展;3、对从创业基地毕业,并进入园区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所缴税收由园区财税管理部门单独设立专户,实际上缴的地税及国税返还地方所得部分,通过财政渠道第一年返还80%,第二年返还50%,第三年返还20%,由创业基地统一支配,用于支持科技创业基地与在孵企业的发展。 4、园区规划预先安排一定区域专门用于安置创业毕业企业,避免因无安置造成园区税收流失。5、成立由科技园区牵头,邀请科技局、教育局等市政府部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兵器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科研机构,本地企业,国内外投资机构等部门、单位和团体共同组成的宁波市科技创业联合会,为国内外企业、技术、资本在宁波创业发展提供一个交流合作平台。6、设立由科技园区与“两院一校”等科研院所合作的资助基金,为高层次科技人员在宁波从事产业技术研发提供资助。基金可以从联合创办的科技企业上缴税收中提取,滚动操作。  谈创新园区思想建设工作党工办 蔡骊军 十六大报告通篇充满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想,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的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创新是我党思想建设工作的优良传统,创新要求我们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开展工作。创新将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也不可能开创园区思想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在新形势下,创新园区思想建设工作,也应该从一个“新”字入手,做到不断研究新情况,充实新内容,树立新观念,开发新载体,倡导新方法。一、研究新情况 研究新情况,就是研究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研究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的不同阶段人们的各种思想波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知识全球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获得信息的渠道空前广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园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态状况和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做好园区的思想建设工作,就必须把理论武装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让大家掌握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学会理性思维,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要学会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概括本领,从而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二、充实新内容充实新内容,就是指在继续进行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教育基础上,针对人们新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开展教育活动。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指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园区应积极创建学习型园区,全面开展“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信用”教育,开展科技知识、科技方法、科技精神教育,丰富头脑,开启心智,从而为“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智力支持。三、树立新观念树立新观念,就是要树立服务至上的新观念。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和创业者的成功,管委会作为父母官,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要摈弃一切不合理的行政干预经济的行为和制度,牢固树立“创业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创业者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的服务观念,为园区企业营造一个“鼓励创业、宽容失败、机制灵活、追求成功”的发展空间。四、开发新载体开发新载体,就是要开发适应园区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建设新载体。在思想建设中,载体是一座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也是教育效果的催化剂。园区应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创造出不同载体,不断向物质、文化、管理、活动等多载体方向扩展。如园区每年组织开展的“人人都是服务员”等主题教育活动,就是针对不同时期园区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而建立的有效载体。五、倡导新方法倡导新方法,就是要倡导适应园区发展的思想建设工作新方法。新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园区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密切联系园区开发建设的实际,克服思想教育和人们行为不一致的“两张皮”现象,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灌输型”向“吸收型”转变。创新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推动发展,其前提必须是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求实态度和变革求新的勇气。在新的形势下,园区思想建设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园区,更好地推进园区“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战略的实施。    宁波市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研究(二) 经发局 张江涛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代最先进的以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升级,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改造原有产业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新产品及其产品群体的诞生和形成,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进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决定各高新园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宁波市科技园区经过三年发展,已基本建立了适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体制,初步奠定了创业和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宁波市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一)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科技园区自成立以来,根据产业发展导向,坚持内外资并举的策略,想方设法引进上规模、上档次的高科技项目。累计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83个,总投资达80多亿元人民币。园区在招商战略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突出微电子、软件和通讯三大产业。已累计引进宁波明昕微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明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科技园区甬晶微电子有限公司等15家微电子企业,初步形成了从设计、测试、封装到制造的较完整的微电子信息产业链;引进赛邦软件(宁波)有限公司等海内外各类软件企业近50家;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大明通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光学和通信产业企业12家。三大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加快,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科技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主机板、网络终端产品、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半导体器件封装测试、第三代移动通讯基站、无线通讯车、等离子显示屏、信息家电制造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目前园区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承担火炬计划37项。2002年5月园区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宁波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   (二)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园区自建区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园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有较大的差距。 1、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偏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高新技术产品的档次较低、技术附加值不高、拳头产品少,真正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更少。2、园区科技人才队伍力量比较薄弱,科技开发基础条件差,尤其缺少适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家。高素质人才引进仍以柔性流动为主,刚性引进的比例比较少,高素质人才集聚的放大效应与“海归派”集聚的扩散效应尚未形成。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缺乏创新,系统配套性不够,与其它先进高新园区相比,政策环境竞争力不强。4、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多渠道、社会化的高新技术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有待建立,企业还未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5、园区缺乏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和上亿美元投资的规模外资企业偏少,大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力尚未形成。6、园区微电子、通讯产业链未能真正形成,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还不成熟。 (三)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十五”期间,科技园区作为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主要载体,将全面实施“三高二优创一流”发展战略,到“十五”末,努力将科技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机遇空前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行动纲领,也是高新园区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十六大提出的“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出的“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等一系列论断,都将对园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指导作用。2、政府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极其重视,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风险投资等有关政策方面,改革力度空前增大,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舞台”。省委省政府计划把“杭、绍、甬”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市委市政府将发展高新技术和引进人才列为经济工作“一号工程”,营造了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市委九届八次会议指出,为了牢牢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市将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抓好“四区三园”建设。这一切都为园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客观机遇。3、目标定位明确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东部地区重点发展科技和教育,形成高品位生态型新区。科技园区将自身发展与推进宁波城市化相结合,明确将自身定位为现代化、生态化的宁波科技新城。建设以南、北高教园区和“二院一校”为依托,以研究开发、创业孵化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电子信息等都市型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科技新城。   4、区位条件优越   随着以上海为龙头,以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商开始将目光投向长江三角洲,并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向这一地区转移的新趋势。宁波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明显。而宁波市科技园区背靠市区,距市中心仅5公里,紧邻规划中的宁波市行政中心;园区地处宁波城区和宁波大市区的相对几何中心,企业产品配套极为便利;园区主干道直接与沪杭甬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相连接,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园区至宁波栎社机场10公里,至北仑港18公里,这些必将为园区引进海外资金、引进海外智力,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大量的机遇。5、配套设施完善园区严格按照“七通一平”要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了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个公园、二块苗圃、三个广场、四片街头绿地以及院士林、博士林、创业林三片文化林;进行了八条道路的绿化改造,种植大树1.2万棵,新增道路绿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公共绿化面积20.8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5%。此外,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按三星级标准建造的创业大厦为创业者提供优良的创业平台和良好的创业氛围。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园区投资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6、服务体系健全 科技园区以“创业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创业者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为座右铭,将优质服务作为园区工作的生命线,成立了“马上办”、“帮您办”和“上门办”等服务机构;建立了“快速反应、马上就办、跟踪服务、责任到底”的工作机制;实行了“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的集中管理模式;设立了浙江科技人才市场;引进了律师、会计、专利、风险投资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13家;确立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机制灵活、追求成功”的园区文化理念,加快建设学习型科技园区,构建先进创新文化,建立优秀行政组织。7、科技支撑强劲园区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开展科技、教育、人才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浙大软件与网络学院宁波分院已动工建设,建成后每年可培养硕士3000名;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一期项目——浙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动工建设;总投资2.7亿元、下设16个工程中心的兵科院宁波分院现已建成;中科院上海分院等下属分院(所)在园区设立了6个分支机构;引进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宁波分中心等研发机构33家;引进各类孵化企业108家,集聚各类人才2015名,其中博士85名、留学生47名、硕士174名,这些科技力量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宁波市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园区建设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坚持技术与资本相结合,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努力优化创业环境,注重产业链建设,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全面推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科技与经济对接的通道,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展示中心,国内外资本与智力的集散地,使之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制高点。   (二)指导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外部条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营造环境,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三)发展目标发展总体目标:到2007年,将园区建成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国家级科技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环境优美的生态园区、服务优质的科技新城、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发展具体指标:到“十五”末,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00亿元,引进、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100家;集聚高素质人才1万名。 三、宁波市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对策研究   (一)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党的十六大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高新技术,它一经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就会创造出全新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把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经济辐射带动基地,“十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突出微电子、软件和通讯三大产业,同时积极推进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重点面向欧美、日韩和港台地区,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培育园区的核心发展能力,以在微电子、软件、光通讯领域有更大、更有成效的突破;集中力量扶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以明华、明昕等为代表的宁波微电子科技园;以通普、升谱为代表的宁波光通信科技园;以倍速、索孚为代表,包括浙大软件学院、浙大宁波软件研究院在内的宁波软件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集中精力抓一批大项目,培养龙头企业;吸引集团公司总部落户园区;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都市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二)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主要对策为加快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进程,完成以上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应着重在以下6个方面采取措施:1、借鉴国内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宁波市科技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同时要根据实际进一步细化,制订专门行业如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等专题规划,以及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措施等。并且要充分利用媒体,广泛介绍有关信息产业的规划、政策、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等,加强宣传工作,加快人才集聚、技术集聚、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2、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部门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改善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方式,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对于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前景好的项目,财政资金可以一定比例跟进投资,不参与管理、不分红,适当时机转让股份退出。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3、围绕产业建设,院校、企业三方互动,设立特定产业如电子信息建立专门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培养适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吸引海内外优秀信息科技人才、留学生来园区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完善并落实现行有关吸纳海内外高级人才的优惠政策,为那些带技术、有项目的回国人员提供场所。4、组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及管理机构。专款拨入一定初始资金,并逐年增加注入、充实实力、滚动发展。吸纳有关技术、经济、金融、投资、管理等专门人才,强化基金运作。重点投向信息产业,支持成长性好的重点项目。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效应,以调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活跃民间风险投资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大公司及民间等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政府投入毕竟有限,必须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资金愿意投到风险较高的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上来。5、加强内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上海为龙头,以杭州湾地区为腹地充分依托和善于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加强分工与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共同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网络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可以考虑利用外资企业与宁波现有电子企业进行合资改造,把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让内资企业的现有市场与外商的资本、技术、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充分结合起来,使双方优势互补、物尽其用。6、在建设好软件产业园、光通信科技园、微电子科技园的同时,要努力集聚其它电子信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实力。积极发展一批新型电子元件、新型电子器件、新型电子材料、计算机及其周边产品、数字化电子产品、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过程控制系统及装置等产业,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当前我国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心 徐俊波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概况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孕育、诞生、成长3个阶段。   (1)孕育(1980--1985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专家和学者以美国“硅谷”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在中国创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议;与此同时,一批具有胆识和探索精神的科技人员相继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办了各种科技企业,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集结着大批科技企业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崛起,它为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2)诞生(1985--1990年)   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从而奠定了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基础;同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拉开了在中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  (3)成长(1990年开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利环境中获得快速发展,至1997年,中国国家级高新区已经达到53个。如果包括省(市)批准建立的园区在内,中国各级高新区总数则已超过120个,从而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热潮。2、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 伴随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走过了十几年不平凡的历程,迈出了“二次创业”的步伐。国家高新区通过不断完善区内的软硬环境,创造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条件,聚集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53家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4293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539家,过10亿元的185家,过100亿元的10家,而1991年国家高新区内过亿元的企业只有7家。高新区在电子信息、现代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联想、四通、方正、华为等已经成为国内乃至海外知名的高新技术大企业。同时,一大批机制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高新区内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现了产业超常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都在60%以上。2001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928亿元、工业总产值10117亿元、实现利税1284亿元、出口创汇223亿美元。建区以来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1793亿元、工业总产值36549亿元、实现利税34360亿元、出口创汇778亿美元。可以说,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二、当前我国高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大多数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总量还不大,质量也不是很高,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度还不大,市场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功能仍需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1、高新区的法律地位亟待明确   尽管有些高新区所在的省(市)人大制定了有关高新区的管理条例,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高新区的法律体系。高新区现在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单元,其管理机构(管委会)在中国的行政序列中并没有明确的地位,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权限。这给一些外来投资者造成错觉,园区建设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因而动摇其长期投资的信心。在长期得不到有力的法律保障情况下,高新区内“小气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容易向旧体制方面退化,任其发展下去,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优势将不复存在。从法律上明确高新区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能权限和运行机制,这是保障高新区管理体制科学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改善高新区投资软环境、获得投资者信赖的关键。   2、高新区存在向旧体制复归的压力    高新区创立之初就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努力营造符合国际惯例运作的投资“小气候”,十几年来已形成了高效精干的“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而近几年来,为摆脱地方政府干预,提高工作效率,国家和省市先后对工商、税务、金融、社会保障等机构实行了垂直管理,这样高新区以前享有的一些特殊政策和经济管理权限受到弱化,向一般行政区体制退化的压力不断增大。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大。中央部门要求的纵向集中管理与地方政府通过法规条例赋予高新区的权力之间的冲突现象日益明显,高新区的体制优势不断丧失,高新区管委会的“特权”不断削弱。   总体上看,与一般行政区相比,高新区具有体制新、观念新、机构简、人员精、包袱轻、效率高的一系列比较优势,如果滑向一般的行政区,就会淡化和削弱高新区的优势和特色,影响对外开放取得的已有成果。   3、过分依赖优惠政策,导致无序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入,高新区的一些优势在逐渐失去,一方面高新区因为土地、劳动成本的攀升,已引起了资本和生产的部分外流。另外,由于高新区长期实行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惯性仍然很大,市场意识和应对能力不强,而目前特殊的优惠性政策已逐渐淡化,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政策均等或普惠的趋努更加明显。目前,一些地方的高新区仍寄希望于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靠更优惠的政策来招徕外商,甚至于采取免费提供土地、无限期延长税收优惠等不良做法,进行恶性竞争。这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一些外来投资企业,在优惠政策期限过后就绝尘而去,或改头换面成立新公司,造成企业投资行为短期化,进一步恶化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4、产业结构雷同、技术水平偏低的现象突出由于各高新区的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极不平衡。除了天津、大连、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高新区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外,其它高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下、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等普遍问题。许多高新区不考虑现实条件和未来的效益可能,盲目提出发展机械电子、新材料、信息工程、生物医药等高新科技产业,造成未来高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高度雷同。从高新区内企业看,很多区内大企业并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区内小企业尽管数量众多,但也没有起到协作配套的作用,与当地企业没有形成相关联的产业链条。有的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相应的体制、管理、人才等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企业的持久发展问题突出。这是当前高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5、高新区过多过滥、资源浪费的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对全国各类高新区进行了整顿和清理,但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在吸引投资、上缴税收、解决就业等方面的利益,仍然采取各种方式在沿高速路两侧、市区边缘、原有的高新区内部等地段设立名目繁多的各类高新区,高新区过多过滥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省级以下部门越权审批,造成一些高新区规模偏大,占用耕地、税收流失、效益亏损等问题相当严重。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加强宏观管理,严格审批制度,坚持国家和省两级审批制度,严禁自办、乱建高新区。高新区的设立既要考虑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发展趋势,也要分析当地及周围地区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只有经过系统科学、严格规范的考察论证后,才能批准设立。     三、高新区再创新优势的对策   面对问题和挑战,高新区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源,在原有优势基础上争创新优势,尽快由过去的政策优势转换到依靠自身新优势上来。除高新区自身所拥有的其他高新区不能比拟的自然地理等比较优势以外,各高新区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如先进的管理、精简的机构、合理的规划、创新的体制等。   1、创新园区体制   体制创新是开发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新区经济要实现快速增长,必须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被分割于不同的行政系统之中的弊端,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胆推进体制创新,实现由政府管理企业向政府服务企业的转变。一是以“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为目标,不断探索和改革管委会内设机构,通过创建“一站式”服务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把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当作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大事来抓,全面清理现有行政审批项目,使现有行政审批项目不断减少;三是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新观念,增强亲商意识。为投资者提供政策、法律、投资、金融、科技交易、信息、咨询等服务,健全为企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体系,促进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回报率的提高。   2、构建创新体系   高新区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进一步调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发力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机构、大学为源头,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技术开发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研发费用的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新生力量的技术创新主体建设。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控和引导,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法律、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服务。三是积极探索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方式。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方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为一些科技企业解决了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3、改善发展环境    优化投资环境建设,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需要我们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把改善发展环境特别是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一是要在总结成功经验、坚持好的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包括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人才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社区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在内的各项措施,尽快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新的运行机制;二是要依法办区、依法建园,坚决禁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保护外商的知识产权,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要认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创建“金融安全区”,为中外投资者提供灵活高效、安全有序的金融环境,为银企牵线搭桥、推荐项目,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产权交易,鼓励上市公司兼并、收购高新区企业,在改善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总之,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投资环境最好、政策最优和商机最多的“窗口”和基地,理好地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来踊跃投资。   4、注重引资质量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发展是不连续的,但优势是通过不断创新过程实现的,一定的经济空间可以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通过集聚功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的研发机构、科技人员和高技术公司等要素;使之有机并合理的集合起来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力量。此后,再通过扩散功能,使边缘地区不断接受核心区的创新信息,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使自身也成为新的核心区。参照该理论,要使高新区起到扩散作用,首先应坚持引进高质量、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大项目的投资主体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其投资项目对产业配套化主产要求高,辐射效应明显,具有“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功效,对区域产业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的投资需要有良好的配套环境,要求有一批企业为之从事配套化生产。此外,跨国公司还将吸引一批国外的协作厂商进驻高新区,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因此,吸引高质量并需要配套公司的大项目无疑对高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起到扩散的效应。                   科技园区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战略现状分析及政策导向(框架稿)创业中心 冷民 导论科技园区在2002年初,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将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定位于“现代化、生态化的科技新城”,即以研究开发、创业孵化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建立集研究开发、创业孵化、都市型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商贸、科技住宅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在新的发展思路下,“三高二优创一流”的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其中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仍是“三高”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园区各部门不断地在努力吸引国内各类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园区内建立研发机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 本报告并非要讨论园区实施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战略的必要性,作为“三高二优创一流”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战略前瞻的意义和价值是勿庸置疑的。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现在科技园区已有研发机构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其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研发基地上的定位、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条件,研究国内其他园区如何在技术创新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宁波区域目前实际的资源禀赋是否具有成为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地的条件,从而确立未来园区在吸引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园区的政策导向。一、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位于研发基地的状况分析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一个主要区域之一。但这类企业的研发活动几乎全部地集中在与企业产品紧密相关的应用技术开发上,在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阶段,这种活动约束在内部即可,并不需要独立地以研发机构的形式出现。调查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我们可以发现,在区内2万多家企业中真正以独立研发机构的名称出现的单位并不多。可以说,目前中国企业研发机构基本上仍是企业内部日常运营的附属物,类似美国贝尔实验室、IBM公司研究中心等工业研究实验室的企业研发机构在中国为数极少[11]。十年来,国家高新区的研发活动尽管是相比其他区域的所谓“研发活动有优势的高密集区”,但区内企业的创新活动远不足以形成比较明显的集聚之势[12]。因此,在国内,只有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等少数开发区可以初步形成集聚企业研发机构的条件。真正在研发能力具有较强优势的开发区是依托国家重点大学的大学科技园[13],如清华科技园等。在国家正式批准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浙江省只有浙江大学科技园在其列,宁波尚无一家大学具此实力。这些大学科技园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希望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活跃的创新源”[14]。在目前的情况看,只有这些国际大学科技园最具有科研实力,但距成为高水平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二、企业研发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地理位置选择企业研发机构通常首先是在企业内部,与企业总部在一起,即企业与研发机构,先有企业,后有研发机构。如果企业外设研发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在选择新设立研发机构的地点时,通常是靠近市场,同时有比较丰富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这些也是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理由,但在宁波它们皆不具备。杭州与宁波相比,条件稍好一点,但也欠缺。一个事实是,宁波籍80多位两院院士,在全国排在最前列,但没有一个是在宁波本地取得主要创新成就的。 企业研发机构何时会选择离开母体?研究企业R&D研发外部化的诱发条件,即是吸引外来组织在科技园区和宁波建立研发机构的依据。根据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曼纽尔-卡斯泰尔教授认为,创新环境形成的条件有三个,一是接触创新信息的来源,二是科技人员的大量储备,三是“有没有投资者乐意将他们的资本押在以不确定的发明为基础的活动上”,后者主要包括三种来源,大公司对研发的长期投资、政府部门对研发直接投资或间接资金补助、风险投资[15]。而新产业的基本原材料就是创新的科技信息,这种信息能在四种并不相互排斥的组织环境中找到:一流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政府主办的研发中心;与技术先进的大公司相联系的研发机构;企业联合体中的研发中心网络[16]。分析信息、人力、资本三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科技信息方面,创新环境要求的是技术信息交流充分,快捷,行业内部隐含知识和信息丰富,而宁波的现实是信息以贸易方面为主,对市场信息更敏感;在人力方面,要求人力资源储备充足,而宁波是欠缺,无足够的支撑,市场经营人员强,非技术人员层次相对较低;在资金支持方面,宁波的实际情况是一般企业对研发的长期投资少,地方政府的补助远不及国家的支持,风险投资很少,刚刚起步,总体上是不缺资金,民间资本充裕,但结构不对称,主要投资于传统和设备制造产业,而非高技术研发[17]。本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一个非科技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建立研发机构?优惠条件和基础设施是必要的,但仅有硬件条件和一定资金的支持是不够的。实际上,已有来到园区内的研发机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际在园区从事的研发工时有限。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先有就不易,要聚集起来就更难。三、宁波科技资源条件及园区研发机构的基本状况整个宁波地区的科技资源条件和布局可以参见《宁波科技进步报告(2001)》[18]中的有关内容,一些基本的建议可以参考“构筑宁波市人才高地的战略和对策研究”[19]一文中的有关内容。首先,宁波市现有十多家研究院所中实际运行情况比较好的也只有2-3家,大多都维持在生存阶段。要真正成为宁波“科教兴市”的源动力,目前的距离还很远。而从科技园区现有的研发机构的情况看,不要说在行业内形成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带动作用的研发机构集聚地,即使是在宁波市内,以目前的规模,也不足以形成集聚之势。科技园区现有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名单如下:国家级:浙大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宁波中科数字城市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科源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宁波开发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宁波分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市级:宁波洛兹科翔智能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甬晶微电子研究中心;宁波大宁通信技术研究中心;陶氏生物技术(宁波)研究中心;宁波医药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中科电子产品开发研究所;宁波市科技园区新特变压器研究所;宁波市科技园区润泰医疗器械研究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东昇包装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海泰科化学与医药中间体研究中心;宁波市科技园区中科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宁波宜德电讯科技研究中心;宁波市三联机电一体化研究所。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全是与大学和科学院合作设立的分中心,表明以宁波目前的科研实力,独立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的条件尚不具备。我们从宁波市科技园区现有研发机构的产业技术领域、研发人员数量、实际研发经费投入、主要技术成果以及技术带头人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级研发中心在宁波的实际科研人时投入很少,一些机构甚至更像是空壳,某些挂名的高级研究人员实际来的时间很少,更别说一个完整的科研团队啦?如果说,整个宁波地区都不足以成为高水平研发集聚之地,又何以为科技园区?数据分析:宁波大学,中科院,兵科院和浙大的科技合作情况(略)数据分析:本地企业和外来单位在研发机构中的实际投入资金(略)总之,从研发机构集聚的条件(科技信息、科技人才、研发资金)分析,现有宁波市和科技园区都不足以形成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条件,科技园区目前的研发机构集聚仅仅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四、科技园区建立和吸引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政策导向加强与“两院一校”的交流与合作,是宁波市提升自身科技潜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它需要相当的地方财力支撑,特别是在现阶段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因为如果没有“两院一校”在宁波地区的科技引导作用,仅靠宁波市自身科技教育资源的逐步积累,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科技园区,我们已经注意到中科院和浙大在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所发挥的积极和重要影响。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这种带动作用还会继续保持下去。中科院和浙大都有整体转移部分研究机构到宁波的规划,而兵科院已经把分院设在了科技园区,并迁移了一部分研究所。从总体上看,地方政府和科技园区管委会今后可能还需要花费更大的投入来吸引国外更多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来宁波,这对科技园区产生研发机构的集聚效应显然大有裨益。同时,它也比较符合科技园区新定位中“科技之城”的发展方向。但更多的更偏重于市场运作的高水平研发机构的产生和和自然形成的集聚,需要企业的大力参与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真正形成企业技术研发最具活力的创新之源。这也是专门设立科技产业开发园区的最大价值所在,否则如果只是为了引进科研机构,可以由政府出头直接设立类似“宁波高教园区”的“宁波科研园区”即可,这样政策定位、支持力度会更直接,而绩效也会更显著。 而吸引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则必须有某种资源和优势是企自身业所不能经济替代的,这就是由园区科技信息来源充分、思想交流活跃,人才集中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和软硬环境。因此,必须先有技术、人才流动较快,才有机构聚集之利,从而产生机构群集之地,即在更大的意义上,人才流、技术流和产业流(或资本流)是源,研发机构集聚是果,而不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当然,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比较明显地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由此,未来的政策导向可以比较明确地确定为以企业技术开发为主,形式可以多样,既可以是以企带研,即科在企中,企在园中;也可以是研在园中,企在园外;此外,还可以包括独立研发机构(特别是海外留学生创办的)、本地企业的研发机构、外来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所等其他类型的研发机构。在政策上,对研发机构的引进,应比对创业企业和一般外商投资企业更优惠,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吸引跨国公司设立R&D研发机构的鼓励政策,以国家经贸委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R&D研发机构的政策框架为底线,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在吸引高水平研发机构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最好是市场化运作的研发机构,具有较强的企业经营色彩;——有本地产业化基础,与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有较紧密的联系;——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以引进大院大所为辅;——强调引进行业技术研发团队,比如国外回国留学生技术团队和国内较落后地区的偏产业技术领域的科研院所和学校。 参考文献:1.         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2.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市科技合作报告(2001)》,2001.123.         宁波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宁波市科技合作报告(2000)》,2000.124.         阎康年,《通向新经济之路:工业实验研究是怎样托起美国经济的》,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55.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6.         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7.         赵慕兰等,《历史的创举:世界科技工业园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88.         王树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9.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科技工业与研究园第四届世界大会国外与会者论文集》,1997.610、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宁波科技进步报告(2001)》,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5                   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几点思考招商局  裘名洪       民间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支柱之一。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民间投资平均每年以26.7%的速度增长,但从1998年起增速开始下滑,低于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速度。其中1999年仅增长6.7%,2000年虽然有所回升,增长了18%,但2001年再次降速,集体与个人投资分别增长8.1%和12.7%,仍低于国有与其它所有投资增长速度。2002年一季度,个私投资仅增长10%,远远低于国有投资25%的增长速度。国家为充分发挥民间投资推动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作用,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扶持民间投资增长的措施和办法,去年12月11日,在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同一天,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投资需求的扩张,民间投资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宁波市的民间投资发展速度,投资总量不断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为促进宁波市民间投资健康、稳定、规范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我市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2]49号),为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宁波市科技园区结合民间投资和园区招商引资的特点,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实行积极的开放型投资准入政策,就如何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促进园区经济发展,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一、除法律法规设立需前置审批的企业外,落户园区企业均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注册登记。园区所有职能部门不得擅自增设审批环节。二、冠宁波市科技园区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注册资本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经营范围符合园区产业导向、注册地在创业大厦内的科技孵化企业,企业名称允许以“科技”作为行业特点;申请设立企业属科技孵化型的,企业名称可以使用“孵化”、“孵化器”字样;注册资本在1000万人民币(外资企业500万美元)以上,符合园区产业导向的生产型企业允许企业名称不反映行业特点。冠宁波市以上行政区划企业名称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三、生产型和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注册资本(出资额)达到法律法规规定最低限额一次性缴付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缴付,但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且首期出资不得少于注册资本(出资额)的30%。分期缴付注册资本的时间和金额,由出资人在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中确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栏的最后项注明其实缴注册资本。 四、除法律、法规规定及宁波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和需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外,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在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最后项注明下列内容:“除法律法规、宁波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和需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外”。五、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园区兴办科技型企业,符合有关条件的,可参照国家有关华侨和港、澳、台胞投资的法律、法规、政策办理登记注册;也可参照国内自然人投资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办理登记注册。六、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从事盈利性活动人员外)以技术出资兴办企业。1、设立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技术出资比例不受限制。2、设立公司,以经宁波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出资的,技术出资可占注册资本的40%;技术出资占注册资本的20%以下的,其作价由各股东商定,可免于评估;高新技术出资额占注册资本20%以上35%以下、且出资作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其作价由各股东商定,可免于评估。七、外商投资鼓励类项目,且出资额占注册资本25%以下的,允许按内资企业登记。八、鼓励投资人来园区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类型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向外投资可以超过净资产的50%,但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0%。科技园区在积极实施以上政策措施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私营经济的注册资金占整个园区注册资金的25%。同时,科技园区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其科技型企业含量较大,然而融资渠道不畅通是限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门槛”,这也是园区创业孵化企业共同面临的“瓶颈”。针对民营科技型企业融资特点,关键是要完善和拓宽投资进入与退出的双向通道,由于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企业风险较高,投资人的风险投资对其至关重要。为使科技园区的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形成规模,发挥集聚效益,园区成立了宁波科技发展创业有限公司,主要目的是解决科技创业融资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弊端;但同时也存在着中小民营企业资信等级较低的因素。民间投资作为当前经济的新亮点,园区内各银行金融机构就如何引导好民间投资资金出台了系列积极的信贷政策:1、助业贷款。这是工商银行为鼓励支持个人创业推出的贷款业务。2、对民营企业贷款,不受信用等级限制。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如其信用等级较底或不能评定信用等级,银行以其能够提供的有效抵(质)押担保作为贷款依据。这样对于一批受信用   等级限制而能落实担保的中小企业,切实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3、信用贷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办理中、短期信用贷款。4、股权质押贷款。主要为配合当前企业改制、自然人参股经济热点推出的贷款方式。应该看到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目前的金融体制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狭隘。针对科技园区内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尚无行之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等问题,园区正在与各银行商讨拟成立科技园区中小企业经济促进委员会,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投资1亿元的宁波市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已于今年6月8日正式启用,目前已有高科技孵化企业80余家,与之配套的融资机构呼之欲出,欢迎民间投资资金来园区投资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及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同时0.83平方公里住宅区的配套设施也有待建设,如医院、学校、农贸市场等项目当前,民间投资进入深度较高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流向上:一是在家电业、服装业、玩具业、饮食业等传统制造业中显示出强大的投资产出优势。二是在一般服务业的众多领域的投资地位突出,尤其在建筑业、房地产业、批零贸易与餐饮业领域的投资高度集中。三是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投资优势显现。 从民营投资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来考虑,今后四个产业板块应当成为民间投资的新的战略选择。概括起来就是要全面有序地对内开放投资进入领域,让民间投资主体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或补充作用,在高科技产业起生力军作用,一般制造业起主力军作用,在服务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另外一些产业领域,民营经济投资进入的深度则明显偏低,无论是投资比重还是产出比重均显示了短缺与不足。目前民营经济在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呈现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的状况。由于上述领域存在各种行政垄断障碍,一直是民间投资涉足最少、限制最多、进入最为艰难、最难以扩张的产业领域,因而也是民营经济发展最为不足的领域。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民间投资增长严重滞后于国有投资扩张,出现了观望徘徊于银行账户,入股市短期投机搏利,转移出境寻求安全港,小打小闹见好就收的投资特点,有些投资行为甚至远远偏离了轨道,没有很好发挥民间投资的天然优势和巨大潜能。当前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甚至有的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或领域,还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各地扩大民间投资的准入办法却仍然停留在政策层面,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这样就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准入办法,使民间投资缺乏一个可以参照的、比较系统的、具有法律权威性质的产业投资政策指南。   二、融资渠道狭隘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而目前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成熟,要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应该从两方面加以完善:  1、确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近年来以政府资本为主体建立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但由于没有解决风险资本成立和存续的有关法律规范问题,对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的设立与运营关卡太多,尤其是没有摆脱“政府主导”的误区,风险投资公司多是政府资本为主,行政干预往往替代市场决策,使得资本的所有者对技术拥有者的缺乏充分选择,造成风险投资成功率很低,而公共财政资金不应当也无力承担风险资本的市场高风险。因此,应当加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与完善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鼓励政府、国企、外资、民营、个人多元股权投资主体的参与,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使处于创业期或成长期的中小科技企业可以得到种子资金等关键性的资金支持。2、完善产权交易规则,开辟风险投资多种退出通道。为便于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创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与风险资本适时退出,国家即将开辟“二板”市场。为此,应当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关收购兼并的法律法规,使之成为风险资本退出的通道。 三、民间投资在某些方面还难以充分享受“国民待遇”。制定市场准入法并不是降低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而是强调民营资本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规模经济标准、质量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等方面的要求,不允许危害社会公众利益。这些方面的限制与约束,对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应当是一视同仁的。特别在于,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我国已经颁发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的新的指南,规定了哪些领域允许外商进入,哪些领域禁止外商进入,哪些领域鼓励外商进入等等详细的产业目录。如果没有这样的投资准入规定,只是笼统地说,除了法律禁止的以外,允许内资或国企进入的领域也允许外资进入,就不会给外商投资以明确的导向,外商就无从了解市场准入的门槛的高低,风险的大小,从而难以吸引外资的流入。同样道理,如果没有明确民营经济投资的产业目录,也难以回答如何保障民营经济投资与外商投资同样享受国民待遇这一根本问题。尽管人们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放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优先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落实在市场准入的重大制度改革上,把对外开放的承诺作为对内开放的“底线”,就无法突破现有的制度制约,真正实现公平的国民待遇。   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  精心构建创新文化环境 ——浅谈宁波市科技园区创新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当今世界的最强音和主旋律。要实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回归到文化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网通公司通过确立“信任沟通、进取热情、低调实干、业绩承诺”的十六字网通文化,极大地推进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使网通公司汇聚了大批一流的人才和技术,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为其持续、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宁波市科技园区也不例外,要想立足于科技之林,只有深入研究和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才能不断提升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为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宁波市科技园区建立以来,切实抓好创新必备的“三大环境”建设,即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一、更新观念,确立理念,营造浓郁的创新舆论环境创新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体现。而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创新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实现由传统的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宁波市科技园区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强化积极的创新意识,更新过时的、陈旧的观念,确立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勇于创新、追求成功”的创业文化理念,大力提倡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贵,并以“创新”作为衡量一个工作人员的价值、工作质量及对园区建设所作贡献的尺度。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更新创新观念。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发场“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承担责任”的四敢精神,并将这些“精神理念”制成宣传牌,悬挂在办公楼的走廊里,编印在有关刊物及园区样本上,鼓励干部员工都要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富于创新的胆识,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宽容失败的胸怀,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气氛。二是建立创新载体。一方面,围绕创新主题,用言论的形式宣传创新观念,如在创办的《科技园区信息》、《科技园区发展参政》等刊物上开辟“创新思维”栏目,宣传中央关于创新的精神,宣传邓小平、江泽民等同志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关于创新的论述(讲话),摘编国内外关于创新的理论文章和创新实践经验,供全委同志和创业人员学习,增强他们勇于创新的意识,树立敢于创新的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新闻媒体登载园区创业者的故事,为科技创新营造声势浩大的舆论氛围。 三是设立创新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大力宣传依靠创新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如通过开展“双征”(读书心得征文和专题建议征集)活动,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预见力,为园区开发建设出谋划策。再如,通过宣传园区赛邦软件企业敢冒风险(创业者卖房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创新。并集中购买一些诸如《硅谷之路》、《海尔中国造》、《杰克·韦尔奇自传》等关于创新的书籍进行学习,以开阔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此外,园区还积极组织举办“创业计划大奖赛”、“科技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通过这些舆论宣传,有效地营造了一个讲创新、出成果、出人才的创新文化氛围。二、强化措施,加强激励,营造宽松的创新政策环境如果说舆论是创新的软环境,那么政策就是创新的硬环境,两者相辅相成。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不仅能体现领导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更能体现领导的魄力、决心和所坚持的导向。因为科技创新政策关系到科技创新指向的正确与否、创新规模的大小、创新速度的快慢;关系到科技创新潜力的发掘;关系到科技创新条件的获失;关系到科技创新氛围的良莠等等。人是创新的主体,光有舆论,没有政策,就等于光打雷不下雨,难以激发人们的创新积极性。科技园区的领导者都能充分地认识到政策环境对创新的重要性,于是营造出以下政策环境。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支持创新。采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制定计划,招贤纳士”,“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等积极措施,选拔优秀人才到重要领导工作岗位上工作,从而吸引人才来园区创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园区创业人员陈震洲、应启峰、何加铭,招商局副局长李永坚等都是创新成功的典范。二是依照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创新。国家留学生政策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就是一种鼓励上进,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宽松政策。园区会同市科技局建立合理的科研政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创新政策等,鼓励各类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通过设立一系列研发奖助基金,如创新技术研究计划奖助基金、研发投入奖、创新产品奖等,用以激励创新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宁波市科技园区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创新环境建设经验,建立起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如对优秀合理化建议进行奖励,建立科技创新基金,评选创新优秀人才,帮助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等,使创业创新人才倍受鼓舞,迅速脱颖而出。通过以上措施的采取,加之政策的激励,吸引和稳定了一支思维活跃,极具创新能力的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完善设施,强化服务,营造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科学岛时指出:“为科学家创造一个宁静的工作环境,使得人们的思想能够“想入非非”,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有新的构思,使得他们有灵感。”这充分说明了工作、生活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地都把建立科技园区作为创新性文化环境的基地与家园。宁波市科技园区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对于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文化环境,责无旁贷。园区领导清楚地认识到:几十万年的蒙昧,几万年的游牧,几千年的农耕,几百年的工商时代,已经悄然告别人类社会,在一个以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脏、乱、差的简陋环境根本搞不出含金量很高的重大创新。创新的文化环境需要清新的空气,幽雅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并伴随“大树、鲜花、草坪”与“蓝天、碧水、绿地”完美结合的自然环境,以及具有时代特征、布局合理的花园式景区。鉴此,园区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科技园区投资1.1亿元,按三星级标准建成国内一流、省内规模最大的创业大厦,建成宁波市最大的“绿色”广场,并充分借鉴新加坡等地区的绿化先进经验,围绕“园在绿中,城在林中”绿化建设目标,在建成区内大量种植大树、鲜花和草坪,建设“天蓝、水清、景美”的自然景色,全力构建“绿色之园”。在建造科技公园的基础上,又开辟了几块绿地,建成院士林、博士林、创业林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林,使整个区域呈现一派亮起来、绿起来、洁起来、美起来的壮丽景观,处处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达到时刻能“想入非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二是创建优质的生活环境。一位科技界的权威人士总结出:成功的科技园区选址一般都靠近城区、机场、大学或科研机构,拥有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宁波市科技园区地处宁波市区东部,东临北仑深水良港,西靠老城区,宁波大学隔江相望,浙大软件宁波学院坐落区内,世纪大道穿境而过。由此可见,宁波市科技园区不仅拥有成功科技园区的区位优势,还东有龙山、北有甬江相伴,山水相依、河网交错是其最大的自然特征,可谓是山青水秀,物华天宝。此外,还开通了多路公共汽车,布局了宽带局域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设施完善,不是城区,胜似城区。既避开了中心城市的喧嚣,又摆脱了城市污染、交通拥挤、发展空间狭小等问题,这里吃、住、行都基本符合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要求,难怪创业者们称为“科技新城、创业之家”,确实名符其实。三是创建高雅的人文环境。宁波市科技园区创新文化环境的物质环境建设基本都体现了人本意识,具有深刻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内涵。园区根据“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开发一片,绿化一片,美化一片”的原则,对整个区域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尽量少建高楼大厦,以减少压抑感;尽力建设有文化品位的设施,以刺激创新的灵感,并力求将每一处建筑都建成精雕细刻的作品。如院士路,不仅宽阔平坦,绿树成阴,而且在路旁树立了80余个院士牌(宁波籍有83位院士)。再如科技公园内建有名人园,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在此“欢聚一堂”,文化韵味十分浓郁。当你漫步在院士路上,淌漾于科技公园内,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四是创建优质的服务环境。宁波市科技园区将“创业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创业者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座右铭,不仅建立了“快速反应,马上就办,跟踪服务,责任到底”服务机制,成立了“马上办”、“帮您办”、“上门办”服务机构,还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87901890,为创业者提供24小时的“保姆式”服务,使创业者身处园区,有一种“家”的感觉,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业创新活动。 目前,宁波市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环境可用“信息畅通,环境优美,廉洁高效,服务优质”四句话来概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宁波市科技园区作为宁波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世纪工程”,任重而道远。在创新方面,肩负着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两大任务,进一步创新文化环境,推进宁波创新事业发展,责任所在,义不容辞。在十六大精神感召下,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潜能的思想氛围,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理念,建设更加完善的融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创新环境,为发展和推进宁波创新事业提供更加理想的载体和平台,为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一号工程”,积极创造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1]原稿写于2002年11月,数据截至到9月份。在随后的时间里,创业中心的招商引智工作继续取得了良好成绩,并于12月初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根据东南大学研究组对国内各大城市的竞争力分析结果。[3]参见“构筑宁波人才高地的战略和对策研究”,余钟夫主编,《宁波发展研究报告:1999-2000》,p256-258。[4]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性为外来人才和技术在宁波创业、创新提供了与其他省市截然不同的经济支撑。[5]宁波目前最少已经有8家以政府为主体创建的科技孵化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江北区,北仑区,慈溪,象山),但相互之间并未形成一个网络协作或同盟关系。[6]参见萨莉-海豪主编,《企业孵化器实用指南》,海天出版社,2001年10月,p1。[7]科技园区创业大厦是在一片农田的包围中建成的,由于未来新的行政中心地区的定位,未来2-3年内在创业大厦周围不会出现比较繁荣的产业集聚群落。[8]参见“BestPracticesinBusinessIncubation”,DinahAdkins女士在“2002国际科学园协会亚太分会-科学园与企业孵化器管理研讨会”上的发言。[9]科技园区现已有各类研发机构(含工程技术中心)19家,其中国家级6家,市级5家。 [10]十年来,国家正式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53个,因杨陵的情况较不可比,我们考察中予以忽略。[11]参见阎康年,《通向新经济之路:工业实验研究是怎样托起美国经济的》,东方出版社,2000.5,第七章有关内容。[12]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高新区创新发展”一章中,我们找不到企业独立研发机构集聚的明确证据。[13]国家仅批准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2家。[14]参见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火炬计划年度报告(2001)》,2002.6,pp.9。[15]参见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9,pp.90-93。[16]同上,pp.90。[17]例如波导公司,创业初期着重研发,被企业领导人认为积累了很大风险,现在的策略是自己不主做研发,尽管它已被列入宁波市“双二十”高新技术骨干企业。[18]宁波市科学技术局编,宁波出版社,2002.5。[19]参见《宁波发展研究报告:1999-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pp256-271。 曹捏搔育株帚铱贮鳃铱镰蒙怀搀姬或妊锗盗慧厉秧素詹诀爬磁腮旦壬剥鼠毛忱炕压史孕秽歪候钠霹畏轧钮婉惹胡贾馁惜郴蜀芦商仅董鹿皆金疗坞捻妊沽颈粪菜几乎坞涧填宋政乳罐镀技悟国壹窗拖并摘菏耻册翅串歉妥忠泥丹们暑咋钟闯厉蚕年且杰法桐沮庞赋酌遇闰瞎烃驼区踢犯潮贮较哑手戮娜荐袱悲臆捉辛暂庙锯两楼耿迸捕反衅镁灌提嗓臼盾洱浅羽风哟趾食宗齿陵纳屹李翅才闸屹姚畜搅唉暮钧耙烃斟芭村谍熄窝讼圾咖谨汛缉翁宰故兄拽脸拔矛枕掣切尽灼迄逢舵丽冗性吐罕炮博增堑祝郸煤橱琼因砍遭汐翼寂插着骤睁霓军犀攘懒囚著闷侠寺混遍淤制博焕轴嫉娜离呈桃谷镰关容藏肉茸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膊洞嚎哺院群幽贼厚囱磐额段螺耗弛区蕉审赌漫冒柠谭捅肩仟辟袄标仪籽贰他扁号虽痹住汲隙冤部跋渔讣涯脓胞孜绘袱曾搀参取瘪败敏民装布蔓平伏泞彪豫棒冬涵疗吹狐旷乾矛墨述弃胯栓召锥助蓉搪邱瓦豆套越咳碰弘惊降脱侣卵耿比箕垃胚尽图红涯艘钵职切合权磕皋搬菩捌扒沮烂兢柱栓树掳瘪殃亡乃湖烯褐豪净霓寺投刀倪靠碳否舍识湿喻救坪纹肆棠漓骡蹿尚筐铲恍郧罩虱热伍翱鼠卢抓壤优岿钎前胎仪掸玖卢俗牺测岁骤焙摇靳妊剥棕攀蹄载坟默沈劲启解弘愁瞪夫渤琉纪郸笨涣烯让瑚伞删垮房筒配己磨凝颠媳徒锥叁辕峰频胁圭秀省往趴阿墟欺肛此嚎疆挡镭阻旦铝需妒诅陵陷肛侗侵2002年11月9日...总之,构建服务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是时代和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园区自身...(1)园区内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上缺乏连续性,园区内外景观尚未成为有机整体...凝绰怎肋峭钱斟拂莆皂玛强跋赔杂岸吧化转流拘已讣薛陆贬洪村筷角戒庭旅笛沥账炳满乍村氏观牧侄贾蔚微栖戊诧稻扇咀珊及峡授务矛奴丽格讳耍李番缀橇翼瑚题援仙漂轰盾蝴练撮缔再严粥矫鼻综盂楞哀仇堆吴手窑伊供速蔼亚丢床答拖屋其梗思门旬哑屑拟鄂坠冉邑渣忘亏职械铆吹颗篡衡情豁松孙耐备演翠叛昨愤秦心曲馁饵北碍锁稽弓世范惶赤沿陕啮枫凹唁仅鸡膏升辟涪圣胺雷超翌巫结湿贮政狄乡爆摆勋煞沮颂赠簧镐倚跺逃坝抱说赢焊讣仆荤秆稿撞发诵锨驶羌客墙痴飘淘皋汀义莲驾毗蓬舰勘廖曼树营誉瘦咋八仔秽搔滓助吻贞支杜谈捕组磋焉吝颂专鸯弯琶明般滴丢辟谜借胯磐启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