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语》中的智

ID:8985346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4

《老子》、《论语》中的智_第1页
《老子》、《论语》中的智_第2页
资源描述:

《《老子》、《论语》中的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老子》、《论语》中的“智”  摘要:随着对出土的湖北郭店楚简的研究,学术界开始对《老子》中的“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让《老子》中的“智”具有了双重意义。同样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典籍的《论语》中,关于“智”也做了很多的阐释,在具体理解时,《老子》和《论语》中的“智”,既有对立,又有统一。通过对《老子》和《论语》中“智”的比较,体现出二者思想之间的同与不同,这也对当代社会智慧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论语;智;比较  作者简介:丁文魁(1991-),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北师

2、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关于“智”的释名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智”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意识,并对其字义进行了界定,在有些文献中和“知”字意义是相同的。总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1、聪明。比如《荀子・劝学》引《孟子》中的:“然后智生于忧患”;《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墨子・公输》:“不可谓智”等。2、智慧、智谋。比如《韩非子・显学》:“智,性也”

3、;《淮南子・�m真》:“智,心之府也”;《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等。3、计谋、策略。比如《淮南子・览冥训》:“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高诱注“智故,巧诈也”。4、知识。比如《荀子》:“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5、有智慧的人。比如《战国策》:“仁不轻绝,智不轻怨”。6、知道、认识。比如《墨子・经说下》:“狗犬不智其名也”:《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知”与“智”同。  以上在先秦及汉代传世文献中关于“智”六种意义在《老子》和《论语》中都有所体现。《论语》中的“智”有时

4、就表现在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因此很多处都是与“知”相通的,例如《论语・为政》:“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说:“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如果知如字读,便应该这样翻译: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的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最好例证之一。这一方面和《老子》中体现出的“智”有比较大的区别。  二、思想层面的比较  《老子》智慧主要体现在对“道”的理解和运用,也正如《庄子・天道》中所说的“古之明大道者,

5、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老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给出了很明确的做法是法自然。所以《老子》所谓要表达的“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不过法自然是对《老子》智慧的一个总概述,其实《老子》在处理不同的对象时,又有着具体的指导方法,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时《老子》所倡导的方法是人应该“处下”,“不争”,比如第七章所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着重强调对自身的改变,并不是对外界环境的改变,这也是顺应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老子》处理社会关

6、系的智慧也表现于此。关于“柔弱”、“处下”、“不争”等方面智慧的阐述贯穿于《老子》始末,再比如第七十六章所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此章着重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在社会理想方面,《老子》提倡“小国寡民”的理想家园,这在第八十章可以很清楚看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陈鼓应说:

7、“这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境。”就像冯友兰所说的“这是‘至治之极’,这并不是一个原始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应该说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  《论语》中所要传达出来的智慧观首先表现在“仁”,《论语》表现出来的各种服务社会以及处世经验的智慧核心是围绕“仁”展开的,各种社会礼节和对事件的分析还是以“仁”作为准则进行的,“仁人”也是《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智者不一定“仁”,但是“仁者”必须很具有智慧,因此在论及《论语》中的智慧观时和“仁”是离不开的。《论语》所要表现的智慧观其次表现在对知识的掌

8、握,对上古文献的学习方面,一方面通过学习知识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就像在《论语・泰伯》中记载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极为重视诗教,通过诗教达到一种人生高度,就像韩高年先生所说:“学诗、学礼之所以会达到‘能言’、‘能立’,是因为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体悟,使人逐渐获得通达平和的心境并建立了完备的德行修养。”另一方面要求学以致用,造福社会。在《论语・为政》写到的季康子问政的事,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老子》、《论语》中的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老子》、《论语》中的“智”  摘要:随着对出土的湖北郭店楚简的研究,学术界开始对《老子》中的“智”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让《老子》中的“智”具有了双重意义。同样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典籍的《论语》中,关于“智”也做了很多的阐释,在具体理解时,《老子》和《论语》中的“智”,既有对立,又有统一。通过对《老子》和《论语》中“智”的比较,体现出二者思想之间的同与不同,这也对当代社会智慧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论语;智;比较  作者简介:丁文魁(1991-),男,汉族,甘肃通渭人,西北师

2、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一、关于“智”的释名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智”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意识,并对其字义进行了界定,在有些文献中和“知”字意义是相同的。总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1、聪明。比如《荀子・劝学》引《孟子》中的:“然后智生于忧患”;《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墨子・公输》:“不可谓智”等。2、智慧、智谋。比如《韩非子・显学》:“智,性也”

3、;《淮南子・�m真》:“智,心之府也”;《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等。3、计谋、策略。比如《淮南子・览冥训》:“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高诱注“智故,巧诈也”。4、知识。比如《荀子》:“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5、有智慧的人。比如《战国策》:“仁不轻绝,智不轻怨”。6、知道、认识。比如《墨子・经说下》:“狗犬不智其名也”:《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王念孙云:“知”与“智”同。  以上在先秦及汉代传世文献中关于“智”六种意义在《老子》和《论语》中都有所体现。《论语》中的“智”有时

4、就表现在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因此很多处都是与“知”相通的,例如《论语・为政》:“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说:“荀子子道篇也载了这段话,但比这详细。其中有两句道:言要则知,行至则仁,因之读知为智。如果知如字读,便应该这样翻译: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的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最好例证之一。这一方面和《老子》中体现出的“智”有比较大的区别。  二、思想层面的比较  《老子》智慧主要体现在对“道”的理解和运用,也正如《庄子・天道》中所说的“古之明大道者,

5、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老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给出了很明确的做法是法自然。所以《老子》所谓要表达的“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不过法自然是对《老子》智慧的一个总概述,其实《老子》在处理不同的对象时,又有着具体的指导方法,在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时《老子》所倡导的方法是人应该“处下”,“不争”,比如第七章所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着重强调对自身的改变,并不是对外界环境的改变,这也是顺应自然的重要表现之一,《老子》处理社会关

6、系的智慧也表现于此。关于“柔弱”、“处下”、“不争”等方面智慧的阐述贯穿于《老子》始末,再比如第七十六章所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此章着重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智慧。在社会理想方面,《老子》提倡“小国寡民”的理想家园,这在第八十章可以很清楚看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陈鼓应说:

7、“这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境。”就像冯友兰所说的“这是‘至治之极’,这并不是一个原始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应该说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  《论语》中所要传达出来的智慧观首先表现在“仁”,《论语》表现出来的各种服务社会以及处世经验的智慧核心是围绕“仁”展开的,各种社会礼节和对事件的分析还是以“仁”作为准则进行的,“仁人”也是《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智者不一定“仁”,但是“仁者”必须很具有智慧,因此在论及《论语》中的智慧观时和“仁”是离不开的。《论语》所要表现的智慧观其次表现在对知识的掌

8、握,对上古文献的学习方面,一方面通过学习知识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就像在《论语・泰伯》中记载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极为重视诗教,通过诗教达到一种人生高度,就像韩高年先生所说:“学诗、学礼之所以会达到‘能言’、‘能立’,是因为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和体悟,使人逐渐获得通达平和的心境并建立了完备的德行修养。”另一方面要求学以致用,造福社会。在《论语・为政》写到的季康子问政的事,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