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82665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4
《仁法哲学论语中孔子法思想新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仁法哲学:《论语》中孔子法思想新解高 珣作者简介:高珣,女,(1977-),福建省漳州市人。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树人堂303室,邮编:200042,电话:021-32120918 手机:13917561239内容提要:以《论语》为基础,笔者将孔子的法思想概括为“仁法哲学”。它的主体是“道”、“仁”与“礼”,其中“道”是世界观,代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仁法哲学”的最高的准则与目标;“仁”与“礼”是方法论,“仁”是各种美好道德的综合体,指导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仁法”思想的核心
2、,也是对人的内在修养的要求;“礼”是孔子“仁法”思想的外在保障,通过成文法律与社会习惯双重约束,维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仁法哲学”还包括通过教化伦理使“仁法”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仁法哲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存续,至今我们仍隐约见其痕迹。关键词:论语 道 仁 礼 教化从文字结构角度解释,“儒”字,“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表明“儒者”是人类社会所需之人。参见南怀谨:《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5页。我们从这一视角看出造字者的思考也理解了儒家的某些精神内涵,即儒者追求的是一种
3、实用主义的入世哲学。正因为如此,儒家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战胜其他宗教、学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它的精神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所以“孔子对中华民族性格发展的影响,无疑比许多帝王合起来还要大些。因此他是有关任何中国历史必须考虑到的重要人物之一。”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研究孔子首先要研究《论语》。谭嗣同认为《论语》为群经之首,他说:“《论语》专记圣人言行,为孔教之真源,群经之秘钥。方诸耶教,此其《新约》之福音。”“《论语》
4、既毕,遂可进治他经,而所执以为鉴别权衡,则曰公理而矣。”转引自陈鹏生主编:《<论语>的现代法文化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本文便是以《论语》为出发点。《论语》是一本政书,对统治者讲治国之道,告诫全体社会成员应遵循的理念。意旨十分明显,希望唤醒社会成员的道德理性,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兴国安邦。其内容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立法的指导思想,或写入成文法典,或成为社会习惯,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广义意义上来理解法,本文中广义意义上的法律称为法,而把狭义意义上的法律仍称为法律。法包括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5、和国家认可的判例、习惯等;法律专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论语》就可包含于其中。《论语》的核心是“仁”,不仅因为“仁”在《论语》中出现次数多,更重要的是“仁”是孔子其他学说如德、礼等等的基础。“仁是众德之纲,而非相反。冯友兰指出:‘惟仁亦为全德之名,故孔子常以统摄诸德’”。陈鹏生、反町腾夫主编:《儒家思想与现代道德和法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这也是笔者称《论语》中孔子的法思想为“仁法”的由理之一。-7-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耳指出,法哲学是关于客观精神的哲学,即研
6、究社会意识,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法与权利,而是包括了道德、法律和伦理。其中法是客观的,道德是主观的,伦理则将主观与客观统一,使客观精神真实体现。因此法哲学是一种理念,包含了法及其现实化。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4页。这一思想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孔子的“仁法”思想实际上也是包含了法及其实现。既有以“仁”为核心的法,又有以伦理教化为中心的法的实现,也包括了道德、法律和伦理,是一个完整的法哲学。一、孔子眼中的“法”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7、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感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孔子的名言,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极力主张统治者实行道德政治与道德感化。一些学者由此出发,批评孔子无视法律,有泛道德主义的错误,如“儒家的幼稚性就在于它不是循着完善社会制约规范去努力用
8、功,而是不切实际地去消除,企图建立一个完全道德化的社会。”郝铁川:《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1期,第25页。还有学者认为“孔子不是只讲礼德,不要刑罚。但礼德与刑罚相比,孔子更偏重于前者。他重礼德而抑政刑。”刘新:《从〈论语〉看孔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