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

ID:8951295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3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_第1页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_第2页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_第3页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_第4页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综合型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1]因此,在品德教育中,首要完成的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教学目标表现为理解人、指导人(基于小学生的可塑性)、影响人(促进个体成长)。用哲学的思维确定教学目标,赋予学习内容、教学资源等以整体性的意义,给予儿童经历、体验,让学习成为儿童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从小处说,这样的哲学思维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做人;从大处讲,教师要基于儿童

2、真实生活,按照教育原理和生活规律,整体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用教育去影响儿童的成长。  一般而言,对于一节课,教师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去思考课堂教学设计。“是什么”,即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儿童真实生活中的个人表现,明确认识:这是什么样子的行为?这样的表现是不是儿童真实的生命状态?“为什么”,即引导儿童确立观点,找到实证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有哪些社会的、个人的因素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怎么做”,即儿童在自我反思和互动合作的活动中明晰怎样做是善的,怎样的表现是符合规范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教、悟、

3、学、呈现”四个角度去思考教学,实现教学预设与儿童真实生活愿望一致。  一、“教”的角度:基于儿童视角  儿童时期的经历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老师说:“童年留在人生这棵大树最核心的年轮里,它始终在为人生提供滋养。”发现儿童,以儿童为本位,这是近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成尚荣认为:“认识发现儿童与教育、与教师是同一语,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陶行知也曾说:“儿童社会充满简单之美。”儿童的本义是自由,其具有乐于探究、喜爱游戏的天性以及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对儿童真实生活的认识上有三个误

4、区。一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上的儿童是伟大的,实践中的儿童与发现的不一致,往往以理论遮蔽实践。二是理想代替现实。三是对儿童可能性的把握,认为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往往忽略儿童消极的、灰色的一面。[2]传统的品德课教学设计,教师因为不了解或者无视儿童的真实生活,偏重于道德知识传授,忽略了道德情感体验;偏重于教师的权威和理智指导,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偏重于约束控制,忽视了学生的内省与合作。  有一次,笔者看到四五个小男孩在楼道里正在玩枪战。他们一只手卷成喇叭状,另一只胳膊伸直扮作长枪,口中振振有词:“你挂了!”“我来了!”伴随

5、着“哒哒哒……”射击模拟声,楼道里人声鼎沸,乱作一团,甚至无视笔者的到来。笔者走近他们,把他们叫到身边,接着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生:枪战。  师:这个游戏怎么玩?  生:丛林中发现敌人,伏击扫射!  师:如果这个游戏情境发生在真实生活中,战士需要隐蔽吗?只要不怕死的就一定能活下来吗?如果既要夺得胜利又能成功地活下来,你觉得怎么做更合适?  大多数学生听到笔者的问话都会心地笑了。在这个简单的师生互动中,对与不对无须说教,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游戏也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中会面临着多种选择。引导学生解决问

6、题,第一要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促进学生对生活认知的升华。在这个教育实例中,学生有自我反思,也有自我教育。教师在融入他们的过程中,实现了轻声慢步的行为养成教育。当然,教育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确定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灵活变通。指导儿童要受到教育情境的影响,做到审时度势,方能体现真正的教育智慧。尊重儿童生活,才是“道法自然”的教育。  儿童的生活中有三个世界:现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虚拟化的世界。在三个世界中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状态、价值取向都不同,常常发生猛烈的碰撞,以致价值迷乱,而价值迷乱又影响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方式。不能把儿童当

7、成“小大人”,即按照成人的样子将儿童塑造成成人想要的样子。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基于儿童视角,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真实世界。合理的目标设计是把儿童和成人看作是蛹和蝶的不同状态,遵循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基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进而指导儿童生活。  二、“悟”的角度:源于生活体验  儿童在真实生活状态下获得个体经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社会生活、以班级和学校为主要组织形式的集体生活、家庭生活、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等。教师往往围绕学校生活这一特定的个体体验环境设计教学,而忽略了其他更为广阔的教育背景。对儿童教育十分敏感的教师

8、,同样对他们所负有责任的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历史、道德品质和具体情况十分敏感。[3]儿童游戏中的假扮,儿童自发性的歌唱和跳跃,儿童自发性的涂鸦和临摹,儿童泛灵论的世界观念,儿童的幻想想象,儿童对童话神话的热爱,都是儿童生活的反映形式。以各类生活资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