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

ID:8922412

大小:4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2

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_第1页
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_第2页
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_第3页
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_第4页
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摘要:观音信仰的兴起和发展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体现。而在敦煌石窟中,存在大量的观音壁画和塑像。其中《法华经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作为表现观音信仰的代表图像始绘于隋代,下迄西夏,历史六百多年,并且在唐时形成了一个高潮。本文笔者从现存的观音壁画入手,从绘画题材、艺术风格及形体服饰等方面来探讨唐代观音信仰兴起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关键词:唐代;观音信仰;敦煌壁画在敦煌石窟中,“现存的《法华经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共有29铺,绢画7幅,纸画5卷”罗华庆:《敦煌艺术中的<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

2、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其主要内容都是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单行本《观世音经》)绘制的。而两者的明显区别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作为《妙法莲华经变》的一品或一部分而存在的;《观世音经》却已经脱离了《妙法莲华经变》主题而独立,形成了突出表现观音的单体经变画。一、唐代观音信仰兴起的表现(一)观音信仰的兴起在敦煌石窟题材选用中的表现在敦煌石窟中,有关观音的题材主要就是《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其绘制年代始于隋而终于西夏。历时六百多年并在唐朝有着突出的表现。而证明观音信仰在唐朝兴起的最关键表现就是石窟绘画中观音题材的增减变化。表

3、1表1根据文物出版社《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整理所得隋唐五代宋西夏初唐中堂晚唐《观音普门品变》1022101《观音经变》0062121《法华经变》21128840注:其一,《观音经变》内容由于在235窟中无法识别具体年代,因而表现在量值上应有所误差其二,上表所用唐朝具体年代的划分是初唐、中唐(包括普遍意义上的盛唐)、晚唐从以上简单的表格可以看出,《法华经变》除西夏外在历代都占有很大比重,《观音经变》从无到有并和《观音普门品》一样在唐时达到一个峰值,其后逐渐衰落。而纵观这些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它其实就是观音信仰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产生、深化、衰退的发展过程。抛

4、开其余艺术成就的问题不讲,光就题材选用来说,唐朝是观音信仰的高峰时期这种观点是不言而喻的。有关观音的壁画表现从《法华经》到《普门品》再到《观音经》的逐步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演变就是观音信仰兴起的最有力证明。(二)壁画整体布局和构图演变————以《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为例除上述题材方面的选用特点,观音信仰的另一个兴起表现就是两经壁画在整体布局中的位置变化。这一观点有类似与博物馆学中藏品陈列方法,即陈列带的设置问题。众所周知,敦煌石窟的整体形制就是坐西朝东,普遍东面开门,因而按照博物馆最佳陈列的理论,在窟中的西壁是最优的陈列区,南、北壁次

5、之。以下做简单统计数据来源于《敦煌石窟全集--尊像画卷》,敦煌研究院2002年版:《观音普门品》隋303窟东、西披唐7窟西壁龛内18窟西壁龛内141窟西壁龛内444窟东壁五代288窟前室顶宋无西夏464窟南、西、北壁《观音经》隋无唐14窟北壁45窟南壁113窟东壁门上、门北126窟东壁门南、南北两壁下部128窟东壁门南185窟北壁205窟南壁472窟东壁门南、北五代342窟东壁门南、北宋55窟南壁76窟南壁西夏395窟南、北壁根据上列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唐朝敦煌艺术的发展中,观音信仰不仅在题材的选用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一特定

6、时期形成一个高峰,并且在壁画的表现中突破洞窟客观形制的局限而不断占据重要的传播位置,从附属品逐渐的变化为强大的表现主体,具有更加明显和强大的感染力。比如说45窟南壁中,画面正中绘观音说法像,两侧绘观音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把观音三十三现身说法放在经变的上层,抬高诸神的地位。在人们视平线部位及下部,绘观音救诸苦难,突出表现观音的大慈大悲。而最具代表的当属莫332窟中的观音说法图,表现的是观世音在布旦洛迦山说法的场景。途中的观世音坐于水中的莲花座上,侍从菩萨荡漾在绿波之中,水中泛起阵阵涟漪。观音在最初作为《法华经》中之一品,而如今不仅单体发展并大有“类佛

7、之象”,这就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导向下的佛教信仰趋向。总而言之,就是观音在古代艺术家和民众心目中的位置受到宗教信仰本身功利性的驱使而变得日趋重要,民众愿意同时也在积极的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改造加工和提升她的地位,而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期许在现世得到更多的福祉和在未来世或百年之后能获得与之努力相当的回报。(三)“大唐气象”与观音形体服饰的变化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最昌盛的时期。作为经济、文化的外在标志和作为佛教昌盛标志的寺院石窟艺术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在敦煌石窟中,观音的造像和绘画也更加丰富,大唐

8、风格的观音菩萨也就在这个时期更加的亮丽和突出。由于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观音由于其经典的规定和不断中国化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信仰摘要:观音信仰的兴起和发展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体现。而在敦煌石窟中,存在大量的观音壁画和塑像。其中《法华经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作为表现观音信仰的代表图像始绘于隋代,下迄西夏,历史六百多年,并且在唐时形成了一个高潮。本文笔者从现存的观音壁画入手,从绘画题材、艺术风格及形体服饰等方面来探讨唐代观音信仰兴起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关键词:唐代;观音信仰;敦煌壁画在敦煌石窟中,“现存的《法华经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共有29铺,绢画7幅,纸画5卷”罗华庆:《敦煌艺术中的<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

2、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其主要内容都是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单行本《观世音经》)绘制的。而两者的明显区别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作为《妙法莲华经变》的一品或一部分而存在的;《观世音经》却已经脱离了《妙法莲华经变》主题而独立,形成了突出表现观音的单体经变画。一、唐代观音信仰兴起的表现(一)观音信仰的兴起在敦煌石窟题材选用中的表现在敦煌石窟中,有关观音的题材主要就是《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其绘制年代始于隋而终于西夏。历时六百多年并在唐朝有着突出的表现。而证明观音信仰在唐朝兴起的最关键表现就是石窟绘画中观音题材的增减变化。表

3、1表1根据文物出版社《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整理所得隋唐五代宋西夏初唐中堂晚唐《观音普门品变》1022101《观音经变》0062121《法华经变》21128840注:其一,《观音经变》内容由于在235窟中无法识别具体年代,因而表现在量值上应有所误差其二,上表所用唐朝具体年代的划分是初唐、中唐(包括普遍意义上的盛唐)、晚唐从以上简单的表格可以看出,《法华经变》除西夏外在历代都占有很大比重,《观音经变》从无到有并和《观音普门品》一样在唐时达到一个峰值,其后逐渐衰落。而纵观这些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它其实就是观音信仰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产生、深化、衰退的发展过程。抛

4、开其余艺术成就的问题不讲,光就题材选用来说,唐朝是观音信仰的高峰时期这种观点是不言而喻的。有关观音的壁画表现从《法华经》到《普门品》再到《观音经》的逐步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演变就是观音信仰兴起的最有力证明。(二)壁画整体布局和构图演变————以《观音普门品》和《观音经变》为例除上述题材方面的选用特点,观音信仰的另一个兴起表现就是两经壁画在整体布局中的位置变化。这一观点有类似与博物馆学中藏品陈列方法,即陈列带的设置问题。众所周知,敦煌石窟的整体形制就是坐西朝东,普遍东面开门,因而按照博物馆最佳陈列的理论,在窟中的西壁是最优的陈列区,南、北壁次

5、之。以下做简单统计数据来源于《敦煌石窟全集--尊像画卷》,敦煌研究院2002年版:《观音普门品》隋303窟东、西披唐7窟西壁龛内18窟西壁龛内141窟西壁龛内444窟东壁五代288窟前室顶宋无西夏464窟南、西、北壁《观音经》隋无唐14窟北壁45窟南壁113窟东壁门上、门北126窟东壁门南、南北两壁下部128窟东壁门南185窟北壁205窟南壁472窟东壁门南、北五代342窟东壁门南、北宋55窟南壁76窟南壁西夏395窟南、北壁根据上列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唐朝敦煌艺术的发展中,观音信仰不仅在题材的选用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一特定

6、时期形成一个高峰,并且在壁画的表现中突破洞窟客观形制的局限而不断占据重要的传播位置,从附属品逐渐的变化为强大的表现主体,具有更加明显和强大的感染力。比如说45窟南壁中,画面正中绘观音说法像,两侧绘观音救诸苦难和三十三现身。把观音三十三现身说法放在经变的上层,抬高诸神的地位。在人们视平线部位及下部,绘观音救诸苦难,突出表现观音的大慈大悲。而最具代表的当属莫332窟中的观音说法图,表现的是观世音在布旦洛迦山说法的场景。途中的观世音坐于水中的莲花座上,侍从菩萨荡漾在绿波之中,水中泛起阵阵涟漪。观音在最初作为《法华经》中之一品,而如今不仅单体发展并大有“类佛

7、之象”,这就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导向下的佛教信仰趋向。总而言之,就是观音在古代艺术家和民众心目中的位置受到宗教信仰本身功利性的驱使而变得日趋重要,民众愿意同时也在积极的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去改造加工和提升她的地位,而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期许在现世得到更多的福祉和在未来世或百年之后能获得与之努力相当的回报。(三)“大唐气象”与观音形体服饰的变化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最昌盛的时期。作为经济、文化的外在标志和作为佛教昌盛标志的寺院石窟艺术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阶段。在敦煌石窟中,观音的造像和绘画也更加丰富,大唐

8、风格的观音菩萨也就在这个时期更加的亮丽和突出。由于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观音由于其经典的规定和不断中国化过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