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8847
大小:18.1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4-09-01
《国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国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概述(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现状的内控目标,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一,提升财务信息可靠性。国有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管理,对财务不相容岗位进行合理分工,对资金使用、财务信息等审批权限进行合理设置,对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等处理程序进行明确规范,保证不相容岗位相互稽核,付款审批层层把关,财务信息层层复核,有利于避免财务人员出现差错,保证国有企业资金安全,保障国有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第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内部控制通过对国有企业组织架构设计、制度流程约束、权责划分、内部审计等方式,构建了一套权责平衡的风险防控体系,促进国有企业的廉政建设,减少管理层的腐败风险,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1]。第三,实现国有企业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国有企业的核心部分,只有保证目标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国有企业才能有动力、有前进的方向。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保证各部门人员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第四,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资产是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各项财产管理和定期清查等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强对各环节资产的保管和控制,通过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手段,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进行处理,确保国有企业资产安全。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有效性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但是目前公认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目标与企业成果的一致性。如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目标设置得过高,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就说明该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较差。如果目标和成果二者有较高的重合性,那么就说明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较高。(三)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效率是将经过内部控制之后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对比,是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内部控制效率能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直观的评估。利益是企业运作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会不断地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等方法实现内部控制的高效率[2]。因此,内部控制效率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较为看重的一个指标。(四)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效率的区别与联系1.二者的区别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效率有一定的区别。第一,二者的评价内容不同。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是对企业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进行控制和评价。内部控制效率主要是从企业的业务流程、业绩、关键控制点进行评价。内部控制效率主要强调控制的重要性和企业的运行成本,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二,二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关注阶段不同。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是对企业控制的结果和风险进行评估,对企业的投入以及回报有所忽略。内部控制效率则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有较大的关注,从而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2.二者的联系 尽管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效率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这两者都是企业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评价方式,二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一方面,内部控制效率受到有效性的约束,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内部控制效率提高的基础。另一方面,二者相互补充对企业内部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得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更加规范,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收益。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是国有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高效运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还有待完善,比如,很多企业的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形式上都具备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往往交叉任职,不能独立发挥职能及作用。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往往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公司的“一把手”,直接参与企业各项经营决策,客观上具有双重身份,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容易受到董事长权利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影响,其决策作用也很难得到发挥,无法保证议事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再如,有的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甚至认为内部控制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烦琐企业运行流程,造成企业运行效率的低下,基层业务部门对内部控制运行缺乏深入的思考,认识不到内部控制对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巨大作用,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内部控制成为摆设。(二)企业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企业资产等问题进行评估,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但是,很多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国有企业为了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在经营过程中过分地关注企业的发展,而对企业的控制有所忽视,风险防控意识有待加强[3]。此外,国有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管理机构不能及时地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工作有待加强,并且多数情况下采取事后控制,不能未雨绸缪,事后控制造成一定的资金损耗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为了企业的资金安全和利益,国有企业应当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识别风险,科学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应对不同的风险。(三)内部控制监督力度有待加强虽然现阶段国有企业已经逐渐加强对内部监督控制的重视,增强了内部监督的意识,但是多数形势下都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将内部监督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能时还需考虑企业的经营效益等情况,导致审计立场不明确。其次,虽然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已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独立性来看并没有建立系统化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大部分是设置在总经理或者分管副总的领导之下,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第三,审计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内部审计人员多为经济类领域的人才,侧重于财务审计,加上审计人员脱离一线,缺少对相关业务的具体操作经验,导致审计的深度有限。三、国企内部控制的原则(一)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部评价机构的独立原则。第二,评价组织实施的独立原则。独立就是指部门和组织在工作过程中不受干扰进行控制和评价。只有内部评价机构和组织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才能够公正客观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从而使得评价信息更加直接有效。(二)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原则 内部控制要对国有企业内部环境、企业信息、风险问题等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此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还是会有所侧重。比如,关键业务和主要目标的重要性较高,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也更为重要。因此,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做到全面性与重要性的协调统一,有效地开展企业的运行和评价。(三)成本效益原则国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优先考虑运行成本和收益,既要合理的控制成本,又要确保最大的收益,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加强内部控制,从而使得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设计(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国有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权责权限,将权利适当分离,互相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其次,优化议事规则,完善董事会下属专门委员会,构建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以及审计和风险控制委员会等,提高董事会的运作效率,适当地在董事会成员中引入专家型、决策性的外部独立董事,提高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4]。再次,监事会成员要选择具备财务和法律背景的人员,提高监事会成员的履职监督能力。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视。(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等。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对企业的风险能够及时识别和分析,加强事前和事中的动态监测,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应对各种风险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资源浪费,增大企业收益,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国有企业要想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实践中的有效推进,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监督。首先,国有企业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提升,国有企业要加快建立健全党委(党组)、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领导机制,强化内部审计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其次,国有企业可以适当聘请外部审计组织构建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团队,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学习,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模式,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五、提高国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措施(一)明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效率评价指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有一定的评价指标,包括内部控制要素指标、内部控制目标指标等等,选择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是建立健全并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一步。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经营状况、行业背景、关键风险点等情况,明确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效率的评价指标并量化,优化内部控制评价方案,对评价指标根据国有企业内控目标进行权重配比和分析,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全面、客观、准确、可操作性。(二)加强对企业重大风险的监测,促进国企内控的有效性与效率 国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要把风险作为导向,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结合。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问题。企业的风险问题不尽相同,在处理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5]。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做好全面控制也要对重点业务以及高风险的业务进行重点关注和控制。如果对所有的运行工作都进行检测,企业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并且效率也难以保证,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检测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要采取重点检测和防范的措施,从而对重大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各种风险问题。国企对重大风险的监测和控制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对重点岗位进行复核和审核,以杜绝重大风险问题的发生;其次,对关键业务进行授权和制衡,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避免系统风险问题的出现;第三,对重大业务的决策进行严格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加大制度的监管力度。通过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均衡稳定发展。(三)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内部控制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利益也要考虑成本,在符合一定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降低运行成本,从而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认为覆盖范围越广、流程越多、管控越细,效果就越好,如果企业构建的内控体系太复杂,管控环节太多,管理成本过大,甚至超过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价值,那么内控显然是无价值的[6]。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坚持成本利益优先的原则,要结合企业主业经营的主要特点,科学合理的设置控制点,在内部控制成本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致力于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四)加强内控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促进内控体系的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审查,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六、结语国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都是为了评估企业运行过程的成果,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补充。文章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的阐述,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的方案和措施,重点关注企业的风险问题,加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和防范力度,从而减少企业运行成本和资金浪费,提高企业的收益,保障国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