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丽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丽水市2022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牢牢把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有效发挥在成风化人、资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应对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智慧和力量,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需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鉴往”是“知来”的基本前提,科学“鉴往”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审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对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各学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与历史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深入考察,以此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学性、有效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对有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对无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进行舍弃或转化;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有计划、分步骤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通过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循序渐进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传统文化中陈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转化和发展,对传统文化中流失的内涵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传统文化中缺少的内涵进行丰富和拓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永葆其生机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立足点是为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因此,要密切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重大时代命题,创新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有效解答重大时代命题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主动。(摘编自王威峰、李红革《以系统观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材料二:
1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肠柔曲出嵊州。嵊州大地上传承不息的越剧文化,从百年前走来,至今仍余音袅袅、生生不息。而越音缭绕中的嵊州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唱出时代的新声。“一条剡溪九曲弯,一座小院如春暖。一树核桃悬日月,一曲恋歌人人传。”2022年9月,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嵊州市越剧团现代戏《核桃树之恋》全国巡演第十三站演出在杭州蝴蝶剧场落幕。据了解,《核桃树之恋》曾作为全国唯一一部越剧舞台艺术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晋京展演,并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这是一曲爱与等待的时代恋歌,也是一曲唱给所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的赞歌。我们希望能从他们牺牲和奉献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嵊州市越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朱杭灿说,近年来他们一直都在挖掘越乡题材,进行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丰富的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比如,嵊州市打造“越越”“迷迷”越剧卡通形象代言人,并开发微信表情包、美妆等系列文创产品,与“王者荣耀”手游合作上线越剧游戏皮肤。此外,还用越剧演唱的形式,创编文明习惯小唱段、学法普法小视频,打造越剧“小九妹”“沙漠王子”等经典形象,用“乡土话”“越乡音”等接地气的形式演绎新时代文明。“新时代表达是技术上的创新,戏曲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那就要寻找年轻人真正喜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嵊州市文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观众能从传统戏曲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智慧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与其蕴含的文化精神达成一定共识,更好地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摘编自《浙江嵊州:开放创新,让越剧唱出时代新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意义重大,应加强前瞻性思考,传承创新,使其永葆生命力,这是重要的时代课题。B.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科学“鉴往”,此外,还需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C.嵊州市以更开放的姿态,唱出了时代的新声,使得拥有百年历史的越剧文化在嵊州大地上至今余音袅袅,生生不息。D.嵊州市打造越剧卡通形象代言人,与手游合作上线越剧游戏皮肤,体现了对越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二可视为材料一观点的佐证。B.传统文化一旦无法在成风化人、资政育人中发挥作用,就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生命力。C.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以更加多元、丰富的表达来让百年越剧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2D.若观众与传统戏曲人物形象蕴含的文化精神达成一定共识,将更好地推动其传承发展。3.下列不能体现“优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的一项是()A.动漫《领风者》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目前正在过审;同名纸质漫画,即将出版;同名舞台剧,也将大范围演出。B.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将珍贵文物从博物馆中“请出来”,再通过明星参与的方式,讲述或演绎文物的一生。C.皮影剧目《马兰花》采用活动画面模拟电影的切换镜头手法,瞬间打破刻板表演模式,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影视效果。D.栩栩如生的征战将士和“昭陵六骏”战马,道尽唐太宗的戎马风华,3D影像让舞台从演播大厅延伸到了无限宽广的空间。4.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5.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大获成功。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答案】1.C2.B3.A4.①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②要科学“鉴往”,深入考察中国文化发展史,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③要“知来”,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④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规律。⑤要聚焦重大的时代命题,在解答时代命题中把握历史的主动。5.①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相结合,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②技术创新,找到了年轻人真正喜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C.“使得拥有百年历史的越剧文化在嵊州大地上至今余音袅袅,生生不息”错误。从“嵊州大地上传承不息的越剧文化,从百年前走来,至今仍余音袅袅、生生不息。而越音缭绕中的嵊州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唱出时代的新声”可知,“嵊州市以更开放的姿态,唱出了时代的新声”与“越剧文化在嵊州大地上至今余音袅袅,生生不息”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B.“就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牢牢把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有效发挥在成风化人、资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应对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智慧和力量,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A.动漫《领风者》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需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知,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鉴往’是‘知来’的基本前提”可知,要科学“鉴往,科学‘鉴往’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审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对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各学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与历史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深入考察,以此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科学性、有效性”,深入考察中国文化发展史,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要“知来”,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由“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可知,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规律。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立足点是为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提供历史借鉴、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因此,要密切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重大时代命题,创新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有效解答重大时代命题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主动”可知,要聚焦重大的时代命题,在解答时代命题中把握历史的主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4由“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肠柔曲出嵊州。嵊州大地上传承不息的越剧文化,从百年前走来,至今仍余音袅袅、生生不息”“活态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丰富的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可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相结合,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由“嵊州市打造‘越越’‘迷迷’越剧卡通形象代言人,并开发微信表情包、美妆等系列文创产品,与‘王者荣耀’手游合作上线越剧游戏皮肤。此外,还用越剧演唱的形式,创编文明习惯小唱段、学法普法小视频,打造越剧‘小九妹’‘沙漠王子’等经典形象,用‘乡土话’‘越乡音’等接地气的形式演绎新时代文明”可知,技术创新,找到了年轻人真正喜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蓝色冰河(节选)汤成难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他们要沿着山脚下的赞斯卡河谷徒步前行,河谷里的光线还不太好,两侧高高的山峦遮挡了阳光,四周十分寒冷。宽阔的河面只剩下窄窄的一道,水流奔袭,蓝色水流涌动处可以看到冰的厚度,足足有一尺多厚。四个人排成一队,当头的是达瓦父亲,两个孩子在中间,索朗老人在最后。他们都戴着雪镜,说是雪镜,不过是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而已。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每年都有被冲进冰层之下的人,每年都有死于冰河的人。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蹚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不久前的一场雪覆盖大地,又结成一道薄薄的浮冰,脚踩上去,嘎吱一声,落在另一层冰面上。鞋底很快便沾上了冰块,厚厚的,得用力跺一脚,或者坐下来使劲敲掉。为了保持体力,四个人并不说话,山谷静悄悄的,耳边只有冰碴破裂的清脆声。
5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几年前,一些开明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福利学校去。去福利学校的孩子无法每学期回家,因为路上耽搁的时间太久,且危险四伏。休息的时候,两个孩子便坐到一起窃窃私语。多吉问达瓦,你想去上学吗?达瓦摇了摇头,又点点头。达瓦很想做村里的孩子王,他以为今年不去上学,这样自己就成为村里年龄较大的那一个了。达瓦也问多吉,想去上学吗?多吉想了会儿,点了点头,又摇摇头。多吉内心是复杂的,他多么想去县城啊,可又害怕离开查村。多吉问索朗老人,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唔,我的小多吉啊,索朗老人一边整理背包一边说,还没有到那儿就想着回来咯。我会想念我的羊。多吉低着头说。唔,到那儿你就不会想念啦。可是……多吉皱了皱眉,顺便把快要流出来的鼻涕用袖子擦掉。他们继续上路了,多吉走在索朗老人前面,他放慢脚步,对索朗老人说,我还没和我的羊道别呢。唔,羊儿们知道我们的小多吉去读书啦。母羊快要产子了。多吉又转过头说。唔,我的小多吉啊,别担心,佛祖会保佑它们的。积雪还在加深,覆盖着山川大地。风吹着冰口,发出尖啸之声。傍晚,他们经过一处宽阔的河面,脚下的冰一踩一个坑,冰冷的河水瞬间涌出,多吉和达瓦的靴子很快被河水浸湿。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坐在一块干燥的石头上。索朗老人帮多吉脱下靴子,倒出许多雪水,又使劲拧干袜子。达瓦的小脚丫也被冻得通红,人也开始打哆嗦。达瓦的父亲赶紧生起一小堆火,给他们烤干袜子和鞋,毕竟这才是出发的第一天,接下来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达瓦和多吉说,他们会顺利到达县城的,因为他的阿妈向佛祖祈求过了。他褪下一只手套,从脖子里拽出一串念珠给多吉看,这是他的阿妈从山顶寺庙里求回来的。多吉也脱掉手套,红通通的小手在念珠上摩挲一阵。多吉没有阿妈,他的阿妈在他出生时就死了。他也没有喝过阿妈的奶水,索朗老人用羊奶喂他。等多吉学会说话了,他问爷爷,他的阿妈呢?索朗老人便指着一只母羊告诉他,我的小多吉啊,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多吉想起那个在查村逗留的年轻人。当他合上本子的时候,一张照片从本子里面缓缓飘了下来。这是什么?多吉看着纸片问道。是照片,蝴蝶的照片,这叫蓝色闪蝶。年轻人捡起来递给多吉,说是几年前在非洲拍的。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年轻人把照片送给了多吉。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多吉问年轻人。哦,年轻人想了想,指着冰河说,得先从这儿走出去才行。
6四个人走了一整天,现在又饿又累。他们找到一个背风处,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夜空中繁星点点,多吉还睡不着觉,伸出半个脑袋看着头顶的天空。他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颗蓝色的东西,啊,是蓝色闪蝶。多吉还没叫出声来,蓝色就不见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眼花了还是真的看见闪蝶了。他皱了皱眉,轻轻叹了口气。……一连两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好在到了第三天,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它们慢慢地被撕裂,露出一点一点的淡蓝来。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一个问:它有手掌这么大吗?一个回答:是的。一个又问:它能飞很远吗?一个又回答:是的。一个再问:它也能飞很高吗?一个再回答:是的。他们就这样一问一答,或一答一问,直到索朗老人催促上路了,才停止了对话。向前走了一段路后,多吉问索朗老人,县城里有蝴蝶吗?索朗老人说,我的小多吉啊,快赶路吧,县城里什么都有。有蓝颜色的吗?嗯,县城里什么颜色都有。多吉闭上眼睛,眼前便出现一只蓝色闪蝶,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下牙紧紧地咬住上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县城前,大家做了充分准备,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制成雪镜,并准备了几十斤重的行李。B.大风四起、平地起雾、冰面打滑、光线不好等因素影响着他们能否在开学前顺利赶到学校。C.达瓦阿妈出于对行程的担忧,前往山顶寺庙向佛祖祈求,带回念珠让达瓦一路随身携带着。D.索朗老人指着一只母羊告诉多吉“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表现祖孙二人对小动物的喜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叙述以线性顺序为主,“第二天”“傍晚”“一连两天”等时间词标志着情节的发展。
7B.小说选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冰河”,它既是行程的阻碍,又是通往希望的途径。C.从年轻人和多吉的交谈中,可见年轻人的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也侧面反映查村的闭塞。D.“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8.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多吉怎样的心理?结合文本分析。9.“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河流、蓝色的蝴蝶”,小说中一直闪烁着的“蓝色”有怎样的内涵?【答案】6.D7.D8.①想去县城又害怕离开查村的复杂心理。②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未知世界的向往。如“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③对拥有照片的自得。三个“是的”表明了他的自豪。9.①蓝色的天空和河流,意味着这块土地的辽阔、宁静,冰河纯净圣洁,是一道壮丽神奇的风景。②蓝色的蝴蝶来自年轻人带来的照片,代表着外面的世界,象征着希望,表达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③蓝色构成小说的基调,小说里有淡淡的快乐也有淡淡的忧伤。④蓝色是作者悲悯情怀的反映,她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偏远地区人民的日常与变故,抒写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表现祖孙二人对小动物的喜爱”错误,结合原文“多吉没有阿妈,他的阿妈在他出生时就死了。他也没有喝过阿妈的奶水,索朗老人用羊奶喂他。等多吉学会说话了,他问爷爷,他的阿妈呢?索朗老人便指着一只母羊告诉他,我的小多吉啊,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可知,索朗老人这么说是为了安抚多吉。选项“表现祖孙二人对小动物的喜爱”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
8“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错误,结合原文“是照片,蝴蝶的照片,这叫蓝色闪蝶。年轻人捡起来递给多吉,说是几年前在非洲拍的。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一连两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好在到了第三天,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它们慢慢地被撕裂,露出一点一点的淡蓝来”“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可知,“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是指消失已久的蓝天又再次出现了,让多吉联想到了蓝色闪蝶照片,感到十分欣喜。选项“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我会想念我的羊。多吉低着头说”“母羊快要产子了。多吉又转过头说”可知,想去县城又害怕离开查村的复杂心理。结合原文“这是什么?多吉看着纸片问道”“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多吉问年轻人”可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未知世界的向往。结合原文“一个回答:是的”“一个又回答:是的”“一个再回答:是的”可知,对拥有照片的自得。三个“是的”表明了他的自豪。【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原文“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可知,蓝色的天空和河流,意味着这块土地的辽阔、宁静,冰河纯净圣洁,是一道壮丽神奇的风景。结合原文“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可知,蓝色的蝴蝶来自年轻人带来的照片,代表着外面的世界,象征着希望,表达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结合原文“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可知,蓝色构成小说的基调,小说里有淡淡的快乐也有淡淡的忧伤。结合原文“多吉闭上眼睛,眼前便出现一只蓝色闪蝶,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下牙紧紧地咬住上唇”可知,蓝色是作者悲悯情怀的反映,她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偏远地区人民的日常与变故,抒写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二、古代诗文阅(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①,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9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1)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2)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猖②,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①五家之兵:又称“五都之兵”,为齐军主力。②猲:通“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B.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C.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D.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同“纵”。因六国在秦的东面,呈南北方向分布,其联合抗秦,故称“合纵”。B.绝清河的“绝”与《苏武传》中“绝不饮食”的“绝”意思相同,可译为“断绝”。C.六博,古代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用六根博箸而称“六博”,以吃子为胜。D.不敏,不才、不聪明,是齐王的自谦之词,与“敬谢不敏”中“不敏”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不仅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国土面积辽阔,军备强大,粮储充裕。B.“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语言生动有气势。C.临淄是齐国的国都,人口众多,生活富庶,娱乐丰富,百姓抗秦情绪高涨。D.苏秦为赵国合纵之事游说齐王,齐王听从苏秦的建议,愿“敬奉社稷以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2)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14.苏秦是如何说服齐王的?简要概括其游说策略。【答案】10.B11.B12.C
1013.(1)凭借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现在竟然要面向西去臣服于秦国,我私下替大王感到惭愧!(2)况且韩、魏之所以惧怕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接壤。14.①苏秦首先肯定齐国国力优势,解除齐王惧怕强秦的心理。②接着以韩魏打比方,分析利害,指出危机以及产生原因。③最后指明齐接受方案的美好前景,以利诱之,以理导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首都临淄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估计,平均每户有三名壮士,三七就是二十一万人,根本不必征调远方的兵力。光是临淄一城就可以组成二十一万大军。“七万户”是数量词作谓语,主语是“临淄之中”,是主谓结构,“七万户”后断开,排除AC。“下户”指贫困人家,作“三男子”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C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绝,渡过,句意:渡过清河;绝,断绝,句意:断绝不供给吃的喝的。C.正确。D.正确,句意:寡人不聪明/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百姓抗秦情绪高涨”错误。原文“志高而扬”是指百姓意志高昂,精神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以”,凭借;“当”,对抗;“西”,名词作状语,面向西;“窃”,私下;“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2)“……者……也”,判断句;“以”,因为,由于;“接界”,接壤。【14题详解】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可知,苏秦先从地理形势、土地面积、军事实力等多个方面肯定齐国国力优势,解除齐王惧怕强秦的心理。由“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可知,苏秦接着详细分析韩魏畏惧秦国、轻易为臣的原因。由“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可知,苏秦指出齐国不轻易投降的美好前景,没有侍奉秦国的名分,却有强大的实力,用利益引诱他,用道理引导他。参考译文:苏秦为赵国合纵的事去游说齐宣王道:“齐国的南面有泰山,东面有琅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正就是四面都有要塞的金城汤池之国。齐国方圆两千里,将士有几十万,粮食堆积如山。齐国战车精良,又有五家精锐部队,作战集结像飞箭一般快速,战斗像闪电一般的凶猛,解散时像风停雨止一样快捷。即使发生对外战争,敌军也从没有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首都临淄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估计,平均每户有三名壮士,三七就是二十一万人,根本不必征调远方的兵力。光是临淄一城就可以组成二十一万大军。临淄人民非常富庶,平常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赌博、踢球,可见临淄人民的生活多么讲究。临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轴相接、摩肩接踵,把衣襟连起来可成帷帐,把衣袖举起来可成幔幕,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气极为高昂。凭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天下诸侯都不敢跟齐国对抗。现在竟然要面向西去臣服于秦国,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愧。况且韩、魏之所以惧怕秦国,是因为(他们)跟秦国接壤。秦国出兵攻打韩、魏,不到十天就可以决定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韩、魏能够战胜秦军,那韩、魏军必然要损失大半,四面的边境就无法防守;如果不能战胜秦国,那么灭亡之祸就要临头,这就是韩、魏不敢轻易与秦国作战,而轻易向秦国臣服的原因。现在秦假如攻打齐国,情形就有所不同,因为在秦国的背后有韩、魏扯秦的后腿,同时秦军必然经过卫地阳晋的要道和亢父的险阻,在那里车马都不能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住天险,即使一千人也无法通过。秦国虽然想发兵深入,但是又必须顾及到后方,惟恐韩、魏从后偷袭。所以秦兵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可见秦国不能攻齐已经很明显。大王不仔细估量秦国并不敢对齐国如何,反倒想要往西给秦国当附庸国,这就是群臣在谋划上的错误。现在齐国并无臣事秦国的名分,而是具有强国的实力,但愿大王多加考虑!”齐宣王回答说:“寡人愚钝,幸得先生奉赵王之命赐教于齐,寡人愿举国听从你的指挥。”
12(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明]钱宰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向东奔流的长江开篇,起笔宏阔,以“不息”点明“来者”的状态。B.诗人以白日、西山、晨光勾画出日落日出的自然常态,为卒章议论作铺垫。C.“春花瘁复荣”与白居易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D.最后四句叙议结合,以大自然的循环无终极,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16.这首诗在平常可见的自然之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来者方不息”“造化无停机”等句子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②“造化”的不停息和“人生”的不循环形成对照,蕴含着“人生短暂,少壮时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哲理。③“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一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D.“抒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感叹”错,最后四句是说时间永在流逝,人生不会重来,人生于天地之间,在少壮年时需要努力。这是鼓励人们积极向上。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是说长江水自古到今一直东流,一直到未来也不会停止。“造化无停机”也是强调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这些句子都蕴含着“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哲理。
13“造化无停机”和“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一边是时间一刻不停地往前,另一边是盛年不能重来,形成对照。言语中蕴含着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要在少壮年时就刻苦努力,不可荒废光阴的哲理。“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写的是花儿到了春天后绽放的非常美丽,不像是秋冬季节时那样凋零。还有草儿也从秋天时枯黄的状态变成了春天时的一片碧绿。这两句蕴含着“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道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李白《将进酒》中,表明自己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写游子与思妇互相望月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对方,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4)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荷花的品质赞赏有加,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喻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愿醒⑤.此时相望不相闻⑥.愿逐月华流照君⑦.清水出芙蓉⑧.天然去雕饰(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鼓,馔,芙,蓉,雕,饰,淤,濯,涟。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经考证,“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那么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①”,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
14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断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求是精神的传承,更是考据传统的继承。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②,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③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断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B.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断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求是精神的传承,也是考据传统的继承。C.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更是求是精神的传承。D.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求是精神的传承,也是考据传统的继承。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与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挺过来了!一个“挺”字,让人百感交集。B.“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D.几个睡眼惺忪“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答案】18.①锱铢必较(斤斤计较)②望文生义③咬文嚼字19.C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说的是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过分计较,可用“锱铢必较(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一分一厘也一定要计较,形容斤斤计较,十分吝啬。“斤斤计较”,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15第②空,语境指部分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从字面上去理解,可用“望文生义”。“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或来源缘由,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第③空,语境指对汉字的斟酌推敲,可用“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推断文字”改为“推敲文字”。二是语序不当。“是求是精神的传承,更是考据传统的继承”改为“是考据传统的继承,更是求是精神的传承”。【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引号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突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①。”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人类心理,②。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商、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导人不惑,③,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1621.最适合作为上述语段标题的一项是()A.进学校的目的B.为学与做人C.人类心理的分析D.怎么教育自己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为是学做人②有知、情、意三部分③情育要教导人不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为什么进学校?”“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乃至什么哲学、文学……,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可知,这段文字主要讲述进学校学习和做人的文体,故标题应是“为学与做人”。A.只概括了“为什么进学校”;B.既概括了进学校的目的,也指出了学科知识并不是进学校的全部目的,更要学会做人;C.只概括了文段的第二段内容;D.概括不全,文段不仅有“教育自己”,还有“教育家教学生”和“做人”。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由前文“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和后文“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可知,此处应是对前文的回答,故应填写“为的是学做人”一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后文“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商、意育三方面”可知,此处应填写“可以分为知、情、意三部分”;③处,根据前文“知育要教导人不惑”和后文“意育要教导人不惧”可知,“不惑”“不惧”来自前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故此处应填写“情育要教导人不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17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取合适的角度,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讲清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远至浩渺的宇宙,近至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看似权威的观点的影响。这些影响固然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积极的作用,但时移境迁,有不少观点已不能契合此时此事,如果还被它们左右,无异于画地为牢、刻舟求剑。因此,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事物,要信“书”,但不能全信“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想认识事物,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绝对不能无“书”。从牙牙学语到成人自立,我们的绝大部分认知都来自于不同的“书”里。生活之书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圣贤之书教我们为人处世。唐诗宋词闪耀着古人的满腹才华,琴棋书画闪耀着古人的艺术修养,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候风地动仪、莫高石窟、万里长城至今闪耀着古人无穷的智慧。汲取这些智慧、传承这些文化,不仅让我们个体得到发展,更让我们的国家葆有文化的自信。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我们要重视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见解。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等方面,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书本固然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知识,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许多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勇于纠错,发展符合时代的新的认知。如果我们固守于前人的见解、拘泥于权威的观点,激光照排技术难以出现,“嫦娥”难以飞向美丽的月宫,我们的神舟系列更是难以遨游太空。正是因为不惧主流,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正是因为不迷信权威,袁隆平坚持杂交水稻研究;正是因为不迷信书本理论,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然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我们的杂交水稻养活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我们的革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不尽信书,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不尽信书,不仅需要敢于质疑的勇气,更需要敢于质疑的底气。
18亚里士多德曾这样盛赞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迷信恩师的权威,没有唯唯诺诺丧失自我的见解,面对与恩师的分歧,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恩师的错误,面对同门师友的指责,亚里士多德留下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大胆质疑恩师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更重要的是他有敢于质疑的底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博物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底气来自他学识。唯有学识丰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才能发现前人学说的缺陷、漏洞,进而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认知日新月异,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书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大胆取舍,大胆质疑,不断推动认知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指出古人、权威、书本、大多数人的意见等外在因素能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并列举了人们不经意间经常用的一些说法加以佐证。这种现象所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材料没有直接表明态度。题目所布置的写作任务非常明确: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论据。所谓“围绕这样的短语”,指的是与所列举的短语类似的短语,它们表现出对古人、权威、书本、大多数人意见等外在因素的重视、信赖。所谓“延伸思考”,指的是深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推演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所谓“充实依据”,指的是要有理有据,论据要恰切、丰富。写作时,首先,可以对这些短语进行归纳概括,指出这些现象的本质,从好的一面看,是对他人经验、意见的尊重和借鉴;从不好的一面看是迷信、盲目崇拜他人的意见。对此我们可以辩证分析。对第一种情况来说,古人的、权威的、书本上的意见,有很多也都是经验的总结,也是经过历史和事实检验的。对那些有价值的经验,我们要虚心对待。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如果对他人的尊重过了头,陷入盲目崇拜、不加辨别地接受的境地,则是错误的。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原因在于:认识事物、做出判断时未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缺少独立思考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可以推演这样做的危害:对事物形成错误认知,做出的判断与事实相违背,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论述过程中,要把观点表达清楚,把思路理清楚,在此基础上,要有准确丰富的论据作支撑,比如哥白尼不从众,提出日心说;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坚持杂交水稻研究;毛泽东不迷信书本理论,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没有清晰的深刻的观点,论据就缺少统帅;没有准确、丰富的论据,观点就立不住:有理有据,才有说服力。立意:1.要尊敬权威,莫迷信权威。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止是有勇气,而且是有理性。4.排除干扰,从实际出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