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

ID:83237865

大小:2.00 MB

页数:6页

时间:2023-08-08

上传者:139****0482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_第1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_第2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_第3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_第4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_第5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_第6页
资源描述: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_杜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第44卷第1期大连大学学报Vol.44No.12023年2月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Feb.202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杜佳,陈淑丽(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协同发力、合力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既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还能助力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实现育人成效最大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还面临着掣肘问题,“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协同育人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普遍建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广泛普及,充分挖掘整合“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保障。这既是解决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相关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是探索构建符合时代新要求育人模式的实践方向。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思想政治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95(2023)01-0125-06收稿日期:2022-09-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研究”(18YJC710004);成都理工大学校级科技项目“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CX2022-149);成都理工大学校级科技项目“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百年发展历程研究”(QM2022-36)。作者简介:杜佳(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淑丽(1983-),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力,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对于推动[1]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思政工作发展、社会全员育人合力的形成以及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协同育人格局,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阐释同参与,协同育人,政府为助力“家、校、社”协“家、校、社”协同育人既强调“家、校、社”同育人提供有力保障。凝聚育人合力既是落实立德这一主体的存在,还强调“协同育人”这一动作的树人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探索如何推进思政教育与概念内涵。要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时俱进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内涵,关键在于对“家、校、社”和“协同育人”趋势,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时代意蕴。基于当前这二者定义的把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在观念认同、资通俗意义上来讲,“家、校、社”被理解为“家源整合及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要社会场域的缩写。以期探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有效家庭是指受教育者接收教育的初始之地,对受教育路径和实践方向。者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影响。学校是指一种专业的有组织性的教育场所,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有着直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及价值接的影响,其中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影响尤甚。社会是一个集合体,其范“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深刻的内涵,将畴广而大,很难具体界定,社会的范畴包括家庭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的力量协同发学校。具体来说,“家、校、社”更多的是强调这

1126大连大学学报第44卷三方的教育力量。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指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遵循和实践发生在家庭、学校这一背景下的教育,除学校教育方向。新时代的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全程,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教育都可称为社会教育。这三方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既是对党的方教育力量是同一层级的概念,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针政策的遵循,也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发展的一大从这一角度解读“家、校、社”更为合理。主流趋势。就字面意思而言,“协同育人”即共同参与到2.利于统筹多方育人资源,助力形成全员育人培育、培养人这一行为之中,但要具体的理解“协合力同”这一概念还需从协同理论出发。“协同理论是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一张相互联系、指在一定条件下,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子密不可分的关系网,彼此联结、相互影响。人自出系统相互协作之下,其在宏观上呈现出一定有序的生以来就置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社会关系之[2]状态”。在教育系统中,包含“家庭教育”“学中,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政工作体系,同样也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子系统。从这一角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家、校、社”协度理解,“协同育人”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育人格局有利于统筹利用多方育人资源,形成全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充员育人合力。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负责分发挥其教育力量参与育人,使教育系统的育人功传授理论知识和协调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育人工作,能得以有效实施。简言之,构建“家、校、社”协家庭作为育人的关键课堂,在密切联系学校的同时同育人格局,就是凝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人生指导,高校借助企事业单位教育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到思政育人之中,的力量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社会资源的调动以实现其在育人层面的协同效应。主要基于高校的育人培养目标的开展。在“家、校、(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义社”协同育人这一格局中,既保证了各类资源在育人的成长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人过程中的均衡性,还充分利用了多方资源,凝聚传因素以外,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影响个人成长育人合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促进个人成长“学校教育”3.利于最大化育人成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教育”这三方的教育力量合作协同,共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常规学校教学发力,共建协同育人格局。管理已无法满足每位学生的成长需求,教有余而学1.利于打破传统教育思维,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施行发展新的育人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家、校、社”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了新阶同育人格局下的教育模式开始运用起来。“家、校、段,对学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社”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其近年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最大化,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面需要,的功能,重视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充实现全方位、个性化的帮助和培养,从而助力教育分发挥这三方的力量以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培育。《关改革落地增效、教育教学持续提高质量。“家、校、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社”协同育人格局下的教育模式不仅要求家庭、学[3]中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高校和社会层面的教育力量都要参与其中,还要求在校思政工作的建设要坚持“协同联动”原则,既要教学过程对受教育者个体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和引重视学校的作用,还要重视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导,培养其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学校进行理论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层面的教导,家庭和社会提供实践教育的平台和途[4]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径,使育人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筹,这既能培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素质教育思维,推动高校与社会养社会全体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素养,实现生活有效结合,与党和国家要求同向同步,与时俱进。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还能进一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

2第1期杜佳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127“时时树人、处处育人”的理念得到践行,将立德校内的思政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开展,校外的思政工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作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校、社”参与协同育人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协同育人的效果也会大打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掣肘问题折扣。(二)“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尚未有效育人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整合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从现实来看,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还存会教育”,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目前各类在一定的问题,“家、校、社”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主体的育人资源的挖掘还不充分,同时各类主体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整合、相关的协同育人育人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整合,育人合力的作用尚机制尚未普遍建立起来。探讨分析这几方面的问题未得到充分实现。既是对现实境况的有力把握,也是为进一步构建“家、一方面,高校校内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不够充[6]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路径寻求一定的方向借鉴。分,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整合还需提高。(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尚未深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人的主渠道,蕴含人心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中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受教育者个体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不良因素的影资源”,高校的所有教师也都承担着“立德树人”响,如果仅由高校单方面来解决很难达到预期的育的重任。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资人效果和育人目的,并且,一些家庭、学校乃至社源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可以从哪些角度、用哪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认知尚不明确,还些方式去挖掘本课程的育人资源,存在思想困惑、[5]存在育人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情这一固有思维。能力不足,导致所挖掘提炼的育人资源不充分、不一方面,一些学校和家长对于“家、校”协同全面、不系统、不深刻,存在一定的“专业有余,育人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当前,凝聚育人合力,实育人不足”现象。现协同效应是当下学校发展的大趋势,学校教育要另一方面,高校校外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不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协充分,家庭和社会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有待加强。同与联动。但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家、校”协同目前,还存在父母对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和的理念认知不足,认为学校的工作只存在于校内,行为引导的重视不足的现象,还存在对一些好的家认为教师的工作只在于课堂,只在于传授理论知识,风、家训、家教故事挖掘运用力度不够的问题。社对于学生的校外情况重视不足、对于学生的课外发会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展以及心理状况关注不够。同时,一些家长受到传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培是丰富的育人资源,如讲仁义、守诚信、崇正义等养人只是教师的责任,而忽视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都是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的重要性,对于“家、校”配合育人缺乏一定的至今,创造的辉煌历史和宝贵历史经验,都是在育认知。人过程中可利用的最鲜活的素材;现实生活中一些另一方面,学校缺乏走向社会协同育人的主动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事迹,在“脱贫攻坚”之路上,性,社会也缺乏协同育人的观念。育人工作不仅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诸多重要成果等都是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但在育人过程中可以挖掘利用的现实资源。但目前,目前,“校、社”协同共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对于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和现实资更多地将思政教学限于校内和课堂,忽视社会实践源挖掘得还不够系统深入,制约着协同育人效果的的力量,社会对于协同参与育人的认知不足,即便实现。

3128大连大学学报第44卷(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普遍(一)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广泛建立普及“家、校、社”协同一体,共同参与育人机制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指导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教的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育行为的重要前提条件。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的有效途径。目前,由于重视不够,沟通不畅,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需要树立“家、校、社”施不全,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得协同的教育理念,推动“家、校、社”共育理念的到普遍的建立,主要表现为“家、校、社”协同育广泛普及,增强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同感。人的管理机制和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其一,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如主流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媒体、社区宣传等推动协同育人理念的宣传普及。不够健全。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文化多元的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7]击必然会导致诸多新问题与新情况、带来诸多困惑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改变学校、家庭和社与矛盾的心态。在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各育人会对于协同育人工作不重视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正主体对协同育人的认同度不高,积极主动参与沟通确的观念,从思想层面进行引导和改变,推动“家、的性质不强,切实有效的沟通协同难以实现。要改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普及。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变这种现状,提高整个育人主体对育人工作的认同如运用“大众媒体”、通过“社区宣传”“印发知感,推动各育人主体有效参与到育人环节中来,离识普及手册”等,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不开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但现行的协同育人念有效普及,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社会机制并不健全,相应的明文规章制度,如检查评估氛围,助力社会全体成员树立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机制、奖惩制度等还未健全,“家、校、社”协同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同等重要的意识,树立家庭、育人的制度保障还有待加强。学校和社会协同配合、共同育人的理念。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交流合作其二,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推动“家、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完善可行的“家、校、社”校、社”学习共同体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合作机制尚未健全,各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该改变“育人只是学校的事情”这样的思维定势,的渠道和平台,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社会协同育人学校要树立正确开放的、与家庭配合的、与社会共的交流沟通不够充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交流育的教育理念,主动起好带头组织者的作用,组织合作机制尚未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引导家长、社会组织团体有效开展育人活动,要主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机构组织尚动积极地向社会开放,了解社会现状,不故步自封。未建立起来,“家、校、社”之间的交流合作难以学校既要充分切实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贴近学生实现、沟通渠道不畅通是目前“家、校、社”协同生活环境,向家长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还要育人机制建设亟需关注的问题。向社会宣扬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正确的教育风向和育人理念。社会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对策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改变固有的思维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育人理念。家庭作为人生成长发展的第探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学校一课堂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十分关键。家庭要的发力、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摈弃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的关键点。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协同育人理念,营观念,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切实有效地参与到孩子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实践中加强对“家、校、社”的教育中。育人资源的挖掘整合,有效发挥各育人主体单位的(二)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挖掘育人功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协同整合育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蕴含着丰富的育

4第1期杜佳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问题与对策129人资源,资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构建技馆等都是学校开展育人实践活动可利用的重要平提供充分的内生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台。“校、社”有效联结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资源的挖掘运用必不可少,资源的有效挖掘运用为是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践相结合”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其一,就学校层面来讲,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进的有力途径。同时是“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格局下育人模(三)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式的组织者,在学校教育的育人环节之中,教师发机制体制是基础也是保障,要构建“家、校、社”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协同育人格局,健全科学的机制,切实有效的制度局下所强调的育人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对体制同样必不可少。建立健全“家、校、社”领导学生个体进行知识理论层面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求管理制度,落实完善具体可行的交流合作机制是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专业知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的实践基础和根本[9]识、挖掘提炼其中的育人资源,培养学生在社会实保障。践过程中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对此,教师要树其一,建立健全相应的“家、校、社”领导管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理解学生理制度,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职责,制定的思想与行为,了解学生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实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完善的制度是构建有力机制际情况,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向学生传播正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目前存在的部分主体对“家、校、确的价值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实际,社”协同育人认知不足的现象,在加强引导教育的将丰富的历史资源、红色资源文化和现实资源与教同时,还需要重视明文的建设。制定明确的法律条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时俱进,用好新技术、新手段,文和规章制度,推动和保障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学校如VR影像、红色资源文化博物馆等,“讲好、讲活”的育人工作中,明确规定育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每一堂思政课。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应尽之责、应履之务,并依据具其二,就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讲。家庭作为受教体情况制定一定的奖惩制度,鼓励和引导各单位主育者接收教育的初始之地,家庭的教育环境以及教体有效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同时,建立相应的“家育手段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影响显然是巨大的。家庭校”“校社”合作管理组织,健全对学校和相应的的育人资源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要充分挖组织机构的检查评估制度,组织成员可以包括多方掘和运用家庭的育人资源,既要重视显性资源的运人员,如家长、教师、社会育人组织机构的成员等;用,还要重视隐性资源的挖掘。在家庭教育中,除为“家、校、社”能够参与学校的组织管理并提出了挖掘显性的育人资源,如一些好的家风家训、家意见建议提供相应的平台,确保“家、校、社”协庭文化故事之外,家长还要重视其言传身教、观念同育人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口号。行为引导等隐性育人资源的运用。家长要树立正确其二,建立健全具体可行的合作细则。构建“家、的教育观,树立积极向上的家风、家训,从小就培校、社”协同育人格局,要求各育人主体之间互相养孩子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明确育人不只是学合作,协同发力,共商共建。针对“家、校、社”校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责任,主协同处于学校事务边缘”等现象,应当提高家庭、[10]动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孩子的“养”和“育”,都社会等主体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参与度和针对性。要重视,积极配合学校及教师的安排,与老师建立对此,学校和社会各组织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沟通交流的有效渠道,切实有效联结学校、教师共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明确育人目的与学[8]建育人格局。社会作为育人大课堂,要充分发挥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家庭志其育人功能,所有社会团体都应该参与到具体的育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育人的日程中来,有效人实践活动中去。社会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场所,开展协同工作。“家、校、社”协同参与、共同发力,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科切实把协同共育理念落实到方方面面,让每一个社

5130大连大学学报第44卷会成员都意识到育人工作是集体责任,是每个人都[2]孙夕礼.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如何作为[J].人民教应承担的责任、都应履行的义务。育,2021(8):29-32.[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四、结语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离不开“家[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参与,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家、校、社”这三方的教育力量参与育人是推进2020-11-04(1).思政工作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途径。[5]邓国彬.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格局体系构建[J].社会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非一日之功,科学家,2020(3):141-145.协同育人理念的广泛认同、育人资源的有效挖掘运[6]蓝波涛,覃杨杨.构建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格局:用,建立健全的机制保障都必不可缺。对此,学校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22(2):92-100.要起好校内校外思政教育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其[7]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主阵地的功能,同时要做好联结作用,联结起家庭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和社会协同育人,共筑协同共育大格局;家庭要教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J].党建,好孩子的“第一堂课”,充分发挥其后备营作用;2019(4):4-5.社会要提供多途径的有效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其重[8]张志勇,赵阳.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要实践地的作用。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22(8):38-44.参考文献:[9]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10]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5):82-90.[责任编辑:石艳]"Family,School,Society"CollaborativeEducation:Values,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DUJia,CHENShuli(SchoolofMarxism,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Abstract:Itisnecessaryforschools,familiesandsocietyworktogether."Family,school,society"collaborativeeducationcanpromot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oncampus,andmaximizeeducationeffectiveness.Atpresent,thiskindofeducationstillfacessomeproblemsonitsconcept,mechanismandresources.Therefore,itisnecessarytopopularizethiseducationconcept,tofullyexcavateandintegratetherelatedresources,andtoimproveitsmechanismfunction.Bydoingso,"family,school,society"collaborativeeducationcanbefurtherpromoted.Keywords:"family-school-society"education;collaborativeeduca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