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案

书愤教学案

ID:83099126

大小:11.9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12-24

上传者:longlongchui
书愤教学案_第1页
书愤教学案_第2页
书愤教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书愤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书愤教学案书愤教学案第5课 书 愤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非常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二、细部探微1.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1答案 赞同其次种。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顽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假如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害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别经受,大有一展理想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从前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剧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穿,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答案 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劝慰,便只好将渴求安慰的灵魂放到将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一、中心主旨

2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受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理想;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终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白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二、写作特色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盼。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抱负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乐观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白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恢复中原的愿望。三、文白对比早   岁     那 知  世事 艰 ,中原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困难。我经常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