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衢温“5+1”联盟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打开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很容易就能在视频播放页面找到“倍速播放”选项。倍速播放指在不改变原视频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由用户自行选择加速或者减速的播放行为。调查显示,在18—4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年轻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这一收视行为不仅体现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艺接受特点,也折射出媒介发展对艺术创新的技术驱动。不过,观众对影视作品进行倍速播放是有选择的。“为什么年轻人看剧用倍速”话题曾经登上微博热搜。倍速播放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热门影视剧,而且对白和音乐的轻微“变形”也会营造出陌生感和新鲜感,让观众觉得更加有趣。不过,当面对品质好剧时,观众不但不会选择“加速”,反而会再次或多次观看。作品中那些意蕴丰富的视听语言、饱含深情的台词、直击人心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细节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让观众一再品味。可以说,倍速播放显示出观众艺术欣赏的个性化需求,而流媒体技术为这种个性化提供了调试和选择的可能。在新媒体终端尚未普及时,录像机、VCD机或DVD机播放已经具备了快进或快退的功能,但彼时的倍速播放操作并不便利,观赏效果也不甚理想,很难形成潮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速度不断提高,上网看剧越来越便捷,倍速播放的实现也越来越容易。人们在视频网站观看文艺作品时,什么作品常被“倍速”、哪些环节容易被“倍速”等信息,都会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在这个意义上说,倍速播放还能反哺艺术创作,促进艺术品质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优化,激发艺术形式的调整升级。为了适配当下人们的收看习惯,一些视频网站和制作团队不断进行尝试,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有的播放平台将时长两三个小时的故事切割成若干短小精悍的单元,对剧作结构进行不同于传统影视长片的重新剪辑,让观众可以一览剧作精华。在媒介革新过程中,创作者为赢回“播放时间”、赢得观众做出了各类有益尝试。相信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将在与观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进化”
1,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摘编自刘洋《探索适应新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材料二:相较于娱乐消遣内容的倍速播放,由于网课的用户近年来越来越多,尤其受到疫情影响,大量青少年每天固定开始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那么,增加了倍速功能的学习视频到底会对知识吸收的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2017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评估了54名医学院的学生在以1.5倍速度和正常速度观看视频课程后,平均考试成绩是否会有显著差异。过去有研究认为,语速较快的视频课程更能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表现,因为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但这项研究结果却显示,1.5倍的速度下学生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比正常速度更差,客观测试成绩低了10分左右。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速度较慢时,学习者心理压力低,因此学习效果较好。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科学定论。同样是在2017年,日本的一项关于课程录像回放速度的效果分析研究中,科研人员让学生以正常速度、1.5倍速和2倍速看教学视频。同样是立即组织考试。结果却发现,他们在1.5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今年,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也发表了MOOC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区分了有字幕和无字幕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有字幕的时候,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无字幕时,1.25倍速时的学习效果要优于1.0倍速。而当速度增加到1.5倍速时,过快的视频播放速度影响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学习效果最差。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被测试者眼动行为的监测,发现在1.25倍速时紧凑的信息节奏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更自如,认知加工最为流畅。因此,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些实验结论间的相互争议,和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有关。长期从事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葆明解释,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这些重要的变量在实验中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他也表示,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摘编自胡珉垮《“倍速播放”,赢了时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调查显示,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网友接近七成,倍速播放已经成为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B.只要坚守价值立场、尊重艺术规律,视听艺术就会不断“进化”,诞生新型艺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C.肯塔基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速度播放视频的学习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速度较慢,学习者心理压力低。D.
2在李葆明教授看来,日本、美国及MOOC的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重要变量没有得到控制,因此上述实验没有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倍速播放既能够让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快速了解影视剧内容,同时也能够播放出陌生的音乐,让观众觉得更加有趣。B.倍速播放是观众艺术欣赏个性化需求的产物,它的实现离不开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C.倍速播放对艺术创作的反哺,体现在一些信息被精准捕捉,并反馈给播放平台,成为内容分析、产品定位的参考数据。D.从MOOC实验结果看,视频播放有字幕时,播放速度对人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明显,无字幕时影响显著。3.如何利用视频倍速功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请结合材料二,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C2.A3.对学习者而言:①合理控制倍速;②养成倍速播放习惯。对视频提供方而言:①播放时呈现字幕;②视频内容难易适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网友”“观众”范围扩大,原文是“在18—4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而不是“网友”,“成为年轻观众网络追剧的‘标配’”,是“年轻观众”而不是观众。B.“诞生新型艺术”应为“新型艺术或将由此诞生”,选项变可能为必然。D.“因此上述实验没有意义”曲解文意。原文说“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可见实验并非“无意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陌生的音乐”错,原文是“对白和音乐的轻微‘变形’会营造出陌生感和新鲜感”并非“陌生的音乐”。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提出建议的能力。
3对学习者而言:结合美国肯塔基大学的实验,“这项研究结果却显示,1.5倍的速度下学生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比正常速度更差,客观测试成绩低了10分左右。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速度较慢时,学习者心理压力低,因此学习效果较好”;日本的实验,“结果却发现,他们在1.5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和《现代教育技术》MOOC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由此启示我们,要根据视频和自身情况合理控制倍速;结合李葆明教授的观点,“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可知,学习者可以养成倍速播放习惯。对视频提供方而言: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有字幕的时候,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无字幕时,1.25倍速时的学习效果要优于1.0倍速。而当速度增加到1.5倍速时,过快的视频播放速度影响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学习效果最差”,启示视频提供方,播放时呈现字幕;结合李葆明教授的观点,“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启示视频提供方,视频内容难易适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揣羊羔的老人李娟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
4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5文章开头,“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等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温馨的环境氛围。B.“一扭一扭”描写了小羊羔跑进屋子的动作,表现了小羊羔的可爱;“细嚼慢咽”一词写出了羊羔享受美食、不惧怕屋主的自由情态。C.作者写自己家养的羊“居然不吃草”,其目的是为了和上文所写的小羊羔形成对比,表达对家养的羊习性的不满。D.“乖乖地卧”和“无辜的注视”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小羊羔为了吃到苞谷豆儿,故意表现出可怜样以博得主人同情的一面。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作者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B.作者对第二位老人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克制,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C.文章刻画了两位“怀揣羊羔的老人”,虽着墨不同,但都表现了老人对小生命的珍视。D.文章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题目,突出人物形象,贯穿文本,构思精巧,突出主题。6.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7.有评论认为,李娟的散文“将艰辛的牧区生活诗意化”,对此你如何理解?【答案】4.C5.A6.①叠词“浩浩荡荡”“大大小小”等词语的运用,生动描摹了牧区人们转场时浩大的声势和状态。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母羊的护犊情深,画面感强,如在眼前。(答出转场大场景中又有对母羊咩叫的细节描写,此点亦可给分)③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出牧区人们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④语言生动细腻有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7.牧区生活的“艰辛”体现在:①物质生活的匮乏;②生存环境的艰苦;③转场的奔波;④生命的消逝。“诗意化”体现在:①人把动物视为家庭成员的宠爱和呵护;②流动迁徙生活中的平静坦然;③生命的延续带来的希望;④恶劣环境背后的生机。【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表达对家养的羊习性的不满”错误,作者并非为了表达对小羊的不满,而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善良和对小羊的宠溺。
6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先扬后抑”错,应为“欲扬先抑”的写法。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运用叠词,生动描摹了牧区人们转场时浩大的声势和状态。“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运用拟人手法,“着急地”“最不安、最生气的”把母羊人格化,形象写出母羊的护犊情深“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是叙述,“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等是描写,“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等是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出牧区人们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描写细腻,运用修辞,生动形象,描写的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艰辛”体现在:根据“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可知,物质生活的匮乏;根据“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可知,生存环境的艰苦;根据“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可知,转场的奔波;根据“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可知,生命的消逝。“诗意化”体现在:根据“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可知,人把动物视为家庭成员的宠爱和呵护;
7根据“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可知,流动迁徙生活中的平静坦然;根据“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可知,生命的延续带来的希望;根据“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可知,恶劣环境背后的生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注:①征:证明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或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单相之相:辅佐B.左右顾无人顾:看C.称寡人之意称:称赞D.闻丈夫之相与语相与:一起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B.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C.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D.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军攻齐,齐国惨败,将军田单守卫即墨城,打败了燕军,收复齐国失地,体现了田单的善战与爱国。B.齐襄王见田单给老者送衣物,内心很是厌恶,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施加小恩惠的方式去谋求权势富贵。C.
8贯珠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化解了危机,不但使自己免去了杀生之祸,还获得了齐襄王的嘉奖。D.贯珠人的献计,既弥合了齐襄王和田单的关系,又使齐襄王推行善政,赢得了民心,有助于齐襄王坐稳王位。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8.C9.D10.C11.(1)您到了上朝那天,应该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向他作揖,亲口慰问他。(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尘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相”,辅佐。句意:田单辅佐他。B.“顾”,看。句意:他左右看,没什么人。C.“称”,符合。句意:(他这样做)正合我的心意。D.“相与”,一起。句意:听见老百姓都在一起说。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人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坐在沙滩上。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涉淄而寒”中,“寒”是“涉淄”的结果,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出不能行”“坐于沙中”意思是无法再行走,坐在岸边的沙土上,“不能”的宾语是“行”。因此“行”和“坐”之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但使自己免去了杀生之祸,还获得了齐襄王的嘉奖”错误,根据原文“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可知,“免去了杀生之祸,还获得了齐襄王的嘉奖”的不是贯珠人,而是田单。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宜”,应该;“揖之于庭”,状语后置句,在朝堂上向他作揖;“劳”,慰问、慰劳、安慰。
9(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心”,因为心思。参考译文:燕国攻打齐国,齐国被攻破,齐闵王逃到莒地,齐相淖齿杀死了闵王。田单死守即墨,大败燕军,并且收复了齐国的失地。齐襄王太子的身份得到证实。齐军破燕以后,田单对立国君的事犹豫不决,齐国人都以为田单会自立为王。后来还是立襄王为国君,田单辅佐他。(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人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坐在沙滩上。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齐襄王很憎恶这件事,他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的做法,难道想要用来夺取我的王位吗?如果不早想办法,恐怕就要晚了。”他左右看,没什么人,只是岩石下有个采珠人,襄王把他叫过来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采珠者坦白地承认:“都听到了。”襄王又问道:“你认为我该怎么做?”那人说:“大王不如趁机把这变成自己的善行。您可以嘉奖田单的善行,并说:‘我担心百姓挨饿,田单就把他们召集来给他们吃的;我担心百姓受冻,田单就解下皮衣给他们穿上;我关心百姓,田单也关心他们,(他这样做,)正合我的心意。’田单既有这些善行,而您又赞扬他;称赞田单的善行,也就变成您的善行了。”襄王叹道:“好!”于是以牛酒犒劳田单,嘉奖了他的行为。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您到了上朝那天,应该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向他作揖,亲口慰问他。于是发布命令,寻找饥寒交迫的百姓,供养他们。”于是襄王又派人到街头里巷听取百姓的议论,听见老百姓都在一起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日暮(唐)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①繁。注:①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牛羊下来久”一句仅著一个“久”字,便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B.“自”与“非”是颔联的关键字眼,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C.“何须”一句,幽默而又凄婉,表面上像是在自我安慰,实则饱含着辛酸苦痛。D.开篇以议论入诗,委婉传达情感,耐人寻味,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13.“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语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语序这样错置有何作用?【答案】12.D13.①语序的错置,使音韵更为和谐。②强调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
10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浓厚。③营造出凄清的意境,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④描绘了幽静的夜景,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开篇以议论入诗”错误。“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写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因此,开篇以叙事、描写入诗,不是议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语序错置,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字词后,成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声调更加铿锵、音韵更为和谐。而且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强调了“石泉”与“草露”,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浓厚。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营造出凄清的意境,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泉水流动的清冷的声音、秋草上晶莹的露水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连用两个比喻,表达对官场厌倦、渴望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长江秋日图。(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5)《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池鱼思故渊③.谢公宿处今尚在④.渌水荡漾清猿啼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⑦.金戈铁马⑧.气吞万里如虎⑨.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⑩.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1易错字:“羁”“渌”“萧”“臾”。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1分)1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皎(jiǎo)洁慰籍脂(zhǐ)膏五彩缤纷B.荫(yīn)蔽安祥笨拙(zhuó)霞蔚云蒸C.炽(zhì)热凛冽脊梁(jǐ)梳装打扮D花蕾(lěi)蓬松忸怩(ní)撼天动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慰籍”“籍”应为“藉”;“脂(zhǐ)膏”的“脂”应读“zhī”。B.“安祥”的“祥”应为“详”;“笨拙(zhuó)”的“拙”应读“zhuō”。C.“炽(zhì)热”的“炽”应读“chì”;“梳装打扮”的“装”应为“妆”。故选D。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山水画通常被赋予比人物画等更高的“意义”,这归因于自然界的景观物象最有利于承载文人的精神、甚至政治理想的缘故。B.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香雪才看清楚铅笔盒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美丽洁白的马蹄莲。C.安徽省的“界首彩陶”,吸收了戏曲、剪纸的艺术元素,具有皖北文化质朴、粗犷的特点,在制陶工艺中自成流派。D.火车尽管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句式杂糅,可以去掉“这归因于……的缘故”中的“的缘故”;B.中途易辙,前句的主语是“小路”,后句突然转为“香雪”;此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中途易辙,没有完整、顺畅地表达句意。D.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前面,“火车尽管到站时已经天黑”改为“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故选C。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
12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B.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C.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不是我同乡所在的团部,但我又不可捉摸地想知道这个伤员是谁。D.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彷徨”,徘徊不前的样子。比喻犹疑不决。此处形容太阳徘徊不前的样子,使用正确。B.“偶然”,表示情况并非经常出现。此处语境是指新媳妇并非经常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使用正确。C.“不可捉摸”,指对事物无法猜测、估量,或无法知道对方的用意。此处语境是指我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地想知道这个伤员是谁,应该用成语“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意思是:不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物或道理很奇怪,难以理解,不明白是怎么回事。。D.“自告奋勇”,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任务。此处语境是指我主动要求讨了这件差事,使用正确。故选C。18.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偶)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设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能力。D.“安”在句中是“怎么”的意思,句子译为: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使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此问句中已含有答案,应为反问。故选D。1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其皆出于此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D.吾尝终日而思矣则群聚而笑之【答案】D
13【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表承接,于是,就/表转折,却。句意:金属制的刀具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B.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们。句意: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他们的才能远低于圣人。C.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句意:不懂得文句知识/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D.两个“而”均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故选D。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表示结果。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B.“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C.“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古今同义。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D.“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故选C。2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B.左迁,古代以左为尊,“左迁”是古代升官升职的一种说法。比如白居易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C.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D.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青青子衿”在《短歌行》中是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升官升职”错误,“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故选B。四、现代诗歌阅读(共7分)(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14回忆昌耀西域道汉使张骞凿空似坎坎伐檀。晋高僧求法西行,困进在小雪山的暴寒,悲抚同伴冻毙的躯体长呼——命也奈何!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焦虑。枕席是登陆的码头。心源有火,肉体不燃自焚,留下一颗不化的颅骨。红尘落地,大漠深处纵驰一匹白马。(1986年7月25日,有删改)22.“回忆”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历史人物的回顾,第二层是________。23.诗中“白马”的意象内涵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答案】22.对自身经历的回忆23.①象征曾经为理想而奋斗过的人,如汉代张骞、晋高僧等。②象征诗人奋然前行的灵魂。即使肉体被焚,但因为抗争过、奋斗过,魂魄将化为“一匹白马”。③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切,强化诗人内心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如“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焦虑”。【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诗题为“回忆”,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此诗对以往历史人物的回顾,这种回顾虽然在诗中仅仅表现为推出两个人物:汉使张骞、晋高僧,但他们具有包容性,这并非是诗人怀古之幽情的寄托,而是通过他们展示了古往今来人与厄运的抗争其二是诗人对自身的经历的一种反思,亦可说是一种“回忆”。诗人曾被钉在“地狱”的十字架上达二十二年之久。那一片“沙漠”是自然环境,但何尝不是给诗人带来灾难的社会环境?诗人在苦难的逆境里依然将生命的小舟奋力划向精神的灯塔,这样,他的精神就在炼狱里得到了升华,他把苦难看作了净化和超度灵魂的“慈航”。很清楚,诗人是把“回忆”作为情绪的切入口,从而将心灵的投影植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通过个体的灵魂骚动的轨迹,窥见了人类向着理想境界的艰难进军的足印。【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
15从表层含义上来讲,结合文本“西域道/汉使张骞凿空/似坎坎伐檀。晋高僧求法西行,困进在小雪山的暴寒,悲抚同伴冻毙的躯体长呼——命也奈何”,“白马”象征曾经为理想而奋斗过的汉代张骞、晋高僧等人。从深层含义上来讲,成熟而多产的诗人,大都有着他们各自的意象系列,这首诗中的“白马”,就是昌耀常用的一个意象。《回忆》这首诗的深度意蕴凭依这一匹“白马”得到了强烈表现。“心源有火,肉体不燃自焚,留下一颗不化的颅骨”,人的肉体即便焚为碳水化合物,但因为抗争过、奋斗过,魂魄将化为“一匹白马”,永远在“大漠深处纵驰”!人死了,精神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拍水击浪,生命的涛声响彻其间!故“白马”象征诗人奋然前行的灵魂。 从主旨上来讲,诗人对于生命的感受能有这样深刻的体验,只因他“心源有火”——这是照彻全诗的一道烛光。而当“大漠落日,不乏的仅有/焦虑”,更是透露了诗人对于祖国命运的关切、对前途的担忧,同样,也强化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著名翻译家薛庆国的翻译作品不仅完整保存原作的内核,也给原作披上了优雅浪漫的中文外衣。医学博士、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梁益建,不仅亲自主刀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生命,而且时刻为病人着想,出钱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让他们享受精神的快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这样,不仅追求把事情做对,也追求做得更完美。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追求完美,砥砺前行翻译不仅要保留原作内核,兼具西方内蕴与中文优雅才算完美,翻译家薛庆国做到了。治病救人,不仅要救人的身体,更要让他们恢复健康快乐的心灵,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梁益建做到了。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何为“完美”。最近很火的一位超写实主义油画家冷军。他从小刻苦钻研,坚持练习,长大后,更是毅力惊人,每幅画都要画几个月,去追求心中的那份完美。就这样坚持了20年,经受了旁者鄙弃的目光,但最后他成功了,每幅画价格皆在百万以上,成了中国当代画坛的领军人物。冷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无论是作品、还是人生,他无时无刻不在奋斗着,追求着,砥砺前行。追求完美,先巩固基础。《墨子》说“事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凡事都要打好基础,才有可能讨论是否完美。像地基不稳的楼房,摇摇欲坠;源头不丰的河流,短渐干涸;员工培训不足,企业风气不正,前景不容乐观。学习亦如此,最基础的知识没有及时掌握,再多做题也会事倍功半,终无所成。牢基础,追求完美的路途从此启程。
16追求完美,需坚定信念。提到唐诗,我们往往只想到其阔大的气象,却不知道其实每一首诗都经历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正是因为诗人们执着追求一字之功的信念,时至今日,我们才能共览唐诗这颗明珠。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曲折和意外,但既然选择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坚定信念,朝成功彼岸奋勇才是人间正道。否则就是空想。明心知往,力行求至。众生芸芸,光怪陆离,人们喜好不一,但既已选定方向,就有道理,坚定信念去追求就是了,不顾路途艰难,快乐地行进,才能达到攀登的终点。追求完美,需强大内心。梵高与维米尔开始创作时,他们的画被人们认为一文不值、毫无艺术价值,但他们毫不理会。笃定的目标,强大的内心,终于让一幅幅名画流芳后世。“你只能看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强大内心是制胜的法宝,不要过度重视他人的看法,一切都是浮云,做好自己就好。逆商高,坚强而不轻言放弃,努力追求到达成功的彼岸。无人不想变得完美,无人不想受到欢迎和追捧。但是过度的追求,走极端的路线确也不可取,会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追求,打好基础,坚定信念,强大内心,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述翻译家薛庆国的事例,强调他的翻译作品不仅翻译准确,还追求优雅浪漫;第二句话讲述医生梁益建的事例,不仅治好病人,还让病人享受精神快乐;第三句相当于对前两个事例的总结提升,强调做任何事情不仅要做对,还要做得更完美。所以,材料的关键在于最后一句话,强调做事情不仅要把事做对,更要做得完美。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则是:做得对是做事的基础,做得完美是做事的更高追求。在写作时,应结合材料中的事例,把“做得更完美”转换成时刻追求进步、精益求精的精神,点明文章主旨。当然,行文过程中也要体现出“做对”和“做得更完美”的逻辑递进关系,由此可说:不管做任何事,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前者、在一次次训练中打好自身基础。而当我们行有余力时,则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发现自己仍存在的不足,并不断追求进步。对此可举一些现实例子帮助论证,如当代画坛写实主义的领军人物——冷军,曾经为画一张海报往返多次;为画一张国画老虎,每周长途跋涉,脑子着魔一般。近视500度,每次画素描都凑到模特前仔细看,因此常被戒尺打,反倒养成散点透视的习惯。正是因为他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才让他在超写实绘画领域上大放异彩。立意:1.精益求精,永不止步。2.成功永远在下一步。3.完美心态,砥砺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