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

ID:82830695

大小:4.65 MB

页数:58页

时间:2022-11-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1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2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3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4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5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6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7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8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9页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失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潘集阳幻灯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失眠障碍临床诊断与治疗潘集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

1睡眠障碍患者临床主述失眠白天过度瞌睡睡眠时间段异常(睡眠节律紊乱)睡眠中异常睡眠现象

2一、失眠是否等于睡眠障碍?

3国际睡眠障碍分类(2014):ICSD-3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美国睡眠医学会 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

4国际睡眠障碍分类(2014): ICSD-3睡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运动相关睡眠障碍其它睡眠障碍AppendixA:躯体或神经相关性睡眠障碍AppendixB:ICD-10编码的物质滥用性睡眠障碍

5

6睡醒障碍(DSM-5) (Sleep–WakeDisorders2013)1、失眠障碍2、过度嗜睡障碍3、发作性睡病4、睡眠呼吸相关障碍5、昼夜生物睡醒障碍6、NREN睡眠唤醒障碍7、恶梦障碍8、REM夜间睡眠行为障碍9、不宁腿综合症10、物质/药物所致睡眠障碍失眠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运动相关睡眠障碍其它睡眠障碍AppendixA:躯体或神经相关性睡眠障碍AppendixB:ICD-10编码的物质滥用性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美国睡眠医学会,ICSD-3,2014)

7美国睡眠中心临床医师研究范围1、精神科医生⑴失眠障碍⑵昼夜生物节律睡眠障碍⑶睡眠障碍的鉴别诊断中常见的其他精神/行为障碍2、神经科医生⑴并非由于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导致的过度睡眠⑵与运动相关的睡眠障碍(不宁腿综合症/周期性肢体运动睡眠障碍)(3)其它3、肺科、耳鼻咽喉科、牙科等与睡眠呼吸疾病相关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4、儿科

8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睡眠中心接受睡眠临床临床技能 培训—全睡眠学科(2003)

9哈佛大学医学院睡眠中心BrighamandWomenHospitalSleepCenter (DivisionofSleepMedicine,2006)

102012年6月在斯坦福大学睡眠中心

11梅奥医学中心睡眠医学中心(2014-6)MayoClinicSleepMedicineCenter

1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13二、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美国精神科协会)

14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3失眠的诊断标准(美国睡眠医学会,2014)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失眠障碍分类(美国精神科协会,2013)

15睡眠醒觉障碍(DSM-V)(美国精神科协会,2013)1、失眠障碍2、过度嗜睡障碍3、发作性睡病4、睡眠呼吸相关障碍5、昼夜生物节律睡醒障碍6、NREN睡眠唤醒障碍7、恶梦障碍8、REM夜间睡眠行为障碍9、不宁腿综合症10、物质/药物所致睡眠障碍

16临床医师为什么要了解DSM-5失眠障碍 诊断标准?过去20年欧美大部分用英语发表在精神科有关杂志上失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章都是以DSM-IV为诊断标准;从DSM-IV开始,所有FDA批准的催眠药物都是以DSM系统为诊断标准,以后的研究应该以DSM-5为诊断标准;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主要对象为一般精神卫生和临床医务人员;其他

17失眠障碍 (InsomniaDisorder)

18流行病学(Prevalence)失眠障碍在所有睡眠障碍中最常见。基于人群的调查显示:约1/3的成年人报告存在失眠症状10%—15%存在日间功能损害6%—10%症状符合失眠障碍的诊断

19流行病学(Prevalence)失眠障碍在女性中较男性常见,女男比例约1.44:1。失眠障碍常与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约40%-50%的失眠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

20失眠障碍(InsomniaDisorder)[780.52(G47.00)]A.主诉对睡眠数量或质量不满意,并有以下至少1项症状:难以入睡(对于儿童:可表现为在无看护者干预的情况下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以频繁觉醒或难以再入睡为特征(对于儿童:可表现为在无看护者干预的情况下再入睡困难)。清早觉醒且无法再入睡。B.睡眠紊乱造成临床明显痛苦或社会、职业、教育、学习、行为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受损。C.每周至少有3个夜晚发生睡眠困难。D.睡眠困难表现至少3个月。E.虽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却仍睡眠困难。F.失眠不能由其他睡眠-觉醒障碍更好解释,且完全排除其他睡眠-觉醒障碍(如发作性睡病、呼吸相关睡眠障碍,周期节律性睡眠-觉醒障碍,异态睡眠)。H.合并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不能充分解释此睡眠主诉。

21失眠障碍[780.52(G47.00)](续)确定类型:合并非睡眠障碍的精神疾病,包括物质使用障碍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合并其他睡眠障碍编码:780.52(G47.00)适用于以上三种特定类型。编码失眠障碍后也需立即编码相关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其他睡眠障碍以表示相关性。确定类型:发作性: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但不足3个月持续性: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或更长复发性:在1年内有2次(或更多)发作注:急性和短期失眠(如症状持续不足3个月,但在频率、强度、和/或损害各方面不能全部符合标准)应以“其他特定性失眠障碍”编码。

22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DSM-5睡眠-觉醒障碍诊断标准修改意见包括,去掉DSM-4中的“原发性失眠”诊断,减少“未另说明”表明DSM-5将不再力图寻找共存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朝着更加依据数据制定诊断标准的方向转变除了从“原发性失眠”改为“失眠障碍”之外,“与另一种精神障碍相关的睡眠障碍”和“与普通内科疾病相关的睡眠障碍”的诊断也被提议取消,而改为“失眠障碍”或“过度困倦障碍”,同时描述临床合并的内科和精神疾病

23诊断特征(DiagnosticFeatures)非恢复性睡眠1、有足够的持续时间休息,醒来后的个体却主诉睡眠质量不佳2、与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常常同时发生(单独出现的频率较低)当单独出现的非恢复性睡眠的主诉(例如,不存在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但另外所有关于频率、持续时间、白天的痛苦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都符合,可诊断为其他特定的失眠障碍或未特定的失眠障碍。

24诊断特征(DiagnosticFeatures)附加的标准有利于定量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入睡困难被定义为主观上睡眠潜伏期大于20—30分钟;睡眠维持困难被定义为主观上入睡后觉醒时间大于20-30分钟;早醒没有标准的定义,一般指在计划醒来的时间提前至少30分钟或在总的睡眠时间达到6小时30分钟前醒来。

25诊断特征 (DiagnosticFeatures附加的标准失眠障碍包括白天功能损害和夜间睡眠困难包括疲劳、少见白天嗜睡白天嗜睡常见老年,或与其他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或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骤停)认知功能损害:注意力(attention),注意集中力(concentration),记忆力和简单技能

26诊断特征(DiagnosticFeatures)附加的标准相关的心境紊乱一般被描述为易激惹或心境不稳,较少描述为抑郁和焦虑症状(障碍)。不是所有有夜间睡眠紊乱的个体都有痛苦体验或有功能障碍。失眠障碍的诊断应该保留那些个体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明显的白天痛苦和功能障碍。

27支持诊断的相关临床特征生理性觉醒认知性觉醒条件性因素

28支持诊断的相关临床特征(AssociatedFeaturesSupportingDiagnosis)对睡眠的关注和无法入睡造成的应激会形成恶心循环:越努力想入睡,越会造成入睡的失败和受挫,引起进一步的睡眠损害。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和努力将破坏正常的入睡机制,可发展成失眠障碍。

29支持诊断的相关临床特征(AssociatedFeaturesSupportingDiagnosis)关注患者的日间功能失眠患者通常有各种日间功能损害主诉和症状,包括疲劳,精力下降,情绪受扰等。焦虑症状或抑郁症状常见(通常达不到焦虑性障碍或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通常过度关注缺眠所带来的日间功能损害。

30支持诊断的相关临床特征(AssociatedFeaturesSupportingDiagnosis)关注患者的日间功能失眠患者的心理学或人格量表评估可能提示存在轻度的抑郁和焦虑。失眠患者的神经认知损害彼此可能不一致,但相较睡眠正常者,失眠患者常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以维持认知方面的表现。

31病程与发展预后(DevelopmentandCourse)失眠开始可以发生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但首次发作更常见于成年早期。失眠可以是情景的、持续的或复发的。失眠的过程也可以是间断的,伴随应激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相关的睡眠困难的复发。失眠主述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之间更普遍。

32病程与发展预后(DevelopmentandCourse)入睡和睡眠维持困难也可以发生在小孩和青少年,但关于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这些发展阶段寿命的合并症的数据很有限。在老年人中失眠发病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高。

33失眠障碍功能预后(FunctionalConsequencesofInsomniaDisorder)由于失眠和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导致人际的、社会的和职业的问题的进展,增加白天的兴奋性和降低集中力。注意力和集中力的下降是常见的,和在失眠中观察到高发的事故相关。

3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Diagnosis)1、正常的睡眠变异2、境遇性/急性失眠3、睡眠时相推迟和倒班型生物节律睡醒障碍4、不宁腿综合征5、睡眠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6、发作性睡病7、异态睡眠8、物质/药物导致的睡眠障碍、失眠

35共病(Comorbidity)失眠常见的共病是许多的躯体疾病,包括糖尿病、冠心病、COPD、关节炎、纤维肌痛,和其他慢性躯体疼痛。个体的失眠障碍常常共病有精神障碍,尤其是双相、抑郁和焦虑障碍。

36三、共病性失眠的药物治疗

37治疗失眠的药物RuthBenca教授认为美国治疗失眠药物(1-4):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催眠药物1非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催眠药物2褪黑色素受体激动剂催眠药物3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抽搐药物等5H1受体阻滞剂催眠药物4FDA未批准

38黛力新在治疗失眠障碍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应用

39共病性失眠在2005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全国临床睡眠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Insomnia)是临床失眠中的一个新领域。1一些新的学术论点认为:共病性失眠已经从单纯的治疗原发疾病转为把共存的失眠症状作为独立的病症来治疗。21,NIHState-of-the-ScienceConferenceStatementonmanifestationsandmanagementofchronicinsomniainadults.NIHConsensStateSciStatements.2005;22(2):1-302,CurrentandNewThinkingintheManagementofComorbidInsomnia.TheAmericanJournalofManagedCare.Vol.15,No.1,S24-32

40失眠的构成FordDE,KamerowDB.JAMA.1989(Sept);262(11):1479-1484原发性失眠15%精神疾病50%其它躯体疾病,药物等.25%其它原发睡眠相关疾病10%共病性失眠是临床主要问题作为孤立症状出现的原发性失眠仅占总失眠人数的10%–20%共病性失眠占总失眠人数的75%。现已取代以往的名称“继发性失眠”

41共病性失眠的流行病学1、TomRoth认为超过90%的初诊失眠患者有共病的情况。12、2002年美国国家卫生调查数据显示,仅4.1%有睡眠障碍患者没有其他的健康问题,共病性失眠中:1、肥胖、高血压、充血性心衰;2、焦虑、抑郁是最常见的共病疾病。21,RothT.Comorbidinsomnia:currentdirectionsandfuturechallenges.AmJmanagCare.2009;15:S6-S13.2,PearsonNJ,JohnsonLL,NahinRL.Insomnia,troublesleeping,an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analysisofthe2002NationalHealthInterviewSurveydata.ArchInternMed.2006;166(16):1775-1782

42共病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8937有睡眠问题的成年患者的调查发现,在其有睡眠问题期间,常伴有重症抑郁、情感障碍、慢性痛、过敏、焦虑等症状。摘自:OhayonMM.NocturnalawakeningsandcomorbiddisorderintheAmericangeneralpopulation.JPsychiatrRes.2008;43(1):48-54

43常见躯体症状失眠疲乏不明原因的疼痛:--背痛/胸痛/腹痛等各种肢体疼痛头痛,头晕各种胃肠道不适--恶心,胃胀,腹泻,便秘等性功能障碍/冷淡月经异常常见情绪症状心情不好、郁闷、难过过分担心、紧张、焦虑烦躁、易发脾气体验不到愉快、高兴情绪对未来没信心,责备自己、自我评价降低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抑郁障碍常常同时有躯体和情绪症状

44抑郁症病人伴发躯体症状的出现率睡眠障碍98%疲乏83%喉头及胸部缩窄感75%胃纳失常71%便秘67%体重减轻63%头痛42%颈、背部疼痛42%胃肠症状36%心血管症状25%

45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20%失眠患者存在抑郁症状1入睡困难型失眠患者中焦虑症状非常常见2抑郁或抑郁症状可能是导致失眠的最大危险因素1焦虑症状可预测未来的失眠3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是双向的StanerL.Comorbidityofinsomniaanddepression.SleepMedRev.2010Feb;14(1):35-46TaylorDJ,LichsteinKL,etal.EpidemiologyofInsomnia,Depression,andAnxiety.Sleep2005Nov1;28(11):1457-64RachelManber,AndreaS.InsomniaandDepression:AMultifacetedInterplayCurrentPsychiatryReports2009,11:437-442

46焦虑抑郁与无失眠者比较,失眠患者罹患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风险分别是无失眠者的9.82倍和17.35倍。无失眠失眠失眠患者易罹患抑郁和焦虑9.82倍17.35倍TaylorDJ,LichsteinKL,etal.EpidemiologyofInsomnia,Depression,andAnxiety.Sleep2005Nov1;28(11):1457-64

47Year失眠程度越高患焦虑的比例越高无失眠:ISI评分0–7轻度失眠:ISI评分8–14中度失眠:ISI评分15–21中重度失眠:ISI评分15–28IS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9.7%38.7%48.4%51.6%患者比例%不同程度失眠患者患GAD的比例BrenesGA,MillerMEetal.Insomniainolderadultswith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AmJGeriatrPsychiatry2009Jun;17(6):465-72

48慢性失眠是发展为焦虑的标志性特征患者组焦虑OR值(95%CI)焦虑或抑郁OR值-/---HUNT-1/-1.6(1.1-2.3)1.4-/HUNT-23.4(3.1-3.8)5.8HUNT-1/HUNT-24.9(3.8-6.4)5.4研究介绍研究背景评定标准HUNT-1:挪威健康普查1984-6年N=85,100HUNT-2:挪威健康普查1995-7年N=92,936两次调查均参加者为46,559名综合HUNT-1和HUNT-2分析的队列研究N=25,130慢性失眠定义为:在最近一个月中几乎大部分夜间均出现失眠焦虑评定:HADS-A评分≥8分抑郁评定:HADS-D评分≥8分-/-:两次调查中均无慢性失眠HUNT-1/-:仅在第一次调查中有慢性失眠患者组-/HUNT-2:仅在第二次调查中有慢性失眠患者组HUNT-1/HUNT-2:两次调查中均有慢性失眠患者组结果HUNT-2调查中患者的焦虑与仅HUNT-1中出现失眠,仅HUNT-2中出现失眠及两次调查中均出现失眠相关显示失眠可作为预测患者出现焦虑风险的特征性标记NeckelmannD,MykletunA,DahlAA.Chronicinsomniaasariskfactorfordevelopinganxietyanddepression.Sleep2007Jul1;30(7):873-80

49由不安引起的入睡困难发展模式精神上躯体上的意外刺激暂时失眠入睡困难中途觉醒正常反应对刺激的处理,生活习惯的改善,对睡眠障碍的理解恰当的睡眠、服药指导拘泥于对失眠的恐惧神经症的反应对失眠的不安与紧张感慢性失眠症失眠恐怖症失眠解除失眠解除习惯性应付恐惧医生的说明不充分对催眠药物的不安与紧张感慢性失眠症

50突触后膜D1受体氟哌噻吨大剂量小剂量突触前膜D2受体(自身调节受体)降低DA能活性促进DA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突触间隙DA含量美利曲辛抑制突触前膜对NE和5-HT的再摄取作用增加突触间隙中的单胺类递质含量抗焦虑抑郁黛力新的药理作用作用部位作用部位作用结果作用结果作用部位作用结果

515-HT、NE、D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52黛力新与失眠障碍认知障碍自我判定偏差睡眠知觉睡眠知觉紊乱“失眠”改善纠正睡眠知觉紊乱纠正主观感受,改善失眠障碍

53促觉醒SNc、VTA促觉醒脑桥、延髓促觉醒中缝背核早晨服用同时提升3种神经递质含量促进日间觉醒,调节睡眠-觉醒节律,改善睡眠障碍黛力新与失眠障碍

54纠正睡眠知觉紊乱改善认知促进日间觉醒调节睡眠-觉醒节律黛力新与失眠障碍黛力新改善焦虑抑郁患者的失眠障碍

55HA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帕罗西汀组相比,*P<0.05)黛力新治疗焦虑、抑郁起效迅速,安全性好张旭,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与帕罗西汀治疗以躯体化表现就诊的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9):816-818.##

56**28**8.89**340412144.25**7091******黛力新显著改善原发性失眠,提高睡眠效率(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P<0.01)参考文献:宿长军、刘煜、李柱一,等。黛力新与多塞平联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1(26):2010-2012.黛力新早晨中午各10.5mg.

57020-3688500 (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13号) 赛马场对面欢迎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华侨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学术交流电话:020-38688500(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13号广州赛马场对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