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

ID:82367957

大小:34.6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9-28

上传者:155****1689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上学期高二历史寒假作业(一)(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历史假期作业一、选择题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事实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中书-门下—工部B.中书-门下-尚书—工部C.尚书-门下-中书—工部D.门下-中书-尚书—工部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有助于国家开疆拓土3.1237年、1300年和1301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连续召开议会,确认《大宪章》和《林区宪章》,增加《大宪章》的附加条款,对违反宪章造成民怨的犯禁者处以“罚金、监禁”直至“逐出教会”的绝罚。这一做法A.践行了“王在法下”的原则B.主要维护市民阶层的利益C.体现了“议会至上”的思想D.巩固和完善了议会君主制4.有人认为维多利亚的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这一评价恰好反映出英国女王()A.独断专行B.统而不治C.掌控议会D.领导内阁5.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为了争夺政治上的利益,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也先后成立。随者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袁世凯的指使下,黎元洪、梁启超等人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以期与国民党抗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促成中国民主政治确立B.民国初年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D.民国初年政党制度在中国开始形成6.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农业化的过程

17.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B.西欧文言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C.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D.四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8.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监察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9.《彭德尔顿法》由美国国会议员彭德尔顿提出,1883年在国会获得通过。在美国历史上,该法第一次把任用行政官员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之上,其确立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竞争考试原则”这说明《彭德尔顿法》的颁布A.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B.结束了两党竞争的局面C.使美国选官制臻于完善D.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10.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常务次官(地位相当于副大臣),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1830年,常务次官的职位在大部分部门相继设立。从此,官史出现了“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两官分途”A.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B.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度C.有利于政务工作的稳定性D.旨在根除政府腐败问题11.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复议新政折》,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新政人才,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A.想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B.开始正式培养翻译人才C.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D.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12.“文革”期间,干部选拔任用以对阶级斗争的态度为依据,“派管干部”取代了“党管干部”。不少地方违反组织原则大搞“突击入党”“突击提干”。这些做法A.引发错误思想的泛滥B.损害社会秩序的稳定C.制约干部队伍的流动D.表明干部培养的停滞13.

2《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老、最完整的法典,如表展示了其主要编撰历程。由此可知,此律法的编撰编撰历程时间调整内容武德修律618—624年对隋《开皇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更撰新律垂拱、载初改律685—689年主要删改其中对武则天登基不利的文字,并不涉及律文的内容神龙改律705年删改武周旧制,重定律令格式开元改律718—737年两次改律,删除不合时宜的条款与称谓A.保障唐朝盛世繁荣局面B.内容删繁就简体现创新C.体现出法律和现实融合D.服务于皇权专制的加强14.关于秦汉时期的法律之说,正确的是(  )A.秦律的编纂与儒家思想有直接关联B.《九章律》沿袭秦律而成C.中华法系至秦汉臻于完备D.对汉律的认识无据可考15.《十二铜表法》中的一些条款指出,自由民与贵族,享有同样的财产私有权,还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A.强调权利和义务相对应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侧重于保护平民的利益D.渗透着注重民主的法治观16.1994年,国家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1世纪初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影响国家颁布这些文件的国内外背景有(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③自由主义的思想泛滥 ④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多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7.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关于这部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②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④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1983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内容:“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一规定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B.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C.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D.有利于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19.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3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4郡。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20.“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C.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D.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21.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修改A.说明各个民族自治区域依据法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C.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D.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22.观察下表,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建交高潮之后,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国家109100

4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帝国主义残余势力B.“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的旧外交关系C.“一边倒”,广泛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3.1844年英国政府通过《皮尔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银行券(纸币)运行的准则:英镑纸币发行以黄金为保证,可以随时在英格兰银行兑换为黄金。这一法案A.导致英国黄金储备大量流失B.推动英镑成为主权储备货币C.阻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D.加快了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24.两汉田租税率在法令上采取比例分成形式,而地方征收田租实际上采取的是不论丰歉的税亩定额,即“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粱粝而寡取之,凶年饥谨而必求足”。这种情况A.吸收了秦朝速亡的教训B.贯穿着轻租重赋的思想C.加剧了自耕农破产速度D.蕴含着田租定额化倾向25.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对此“乡约”解读正确的是A.理学开始向社会基层渗透B.内容以宣讲“圣谕”为主C.有教化百姓稳定秩序作用D.经政府推广而具有约束力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等。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或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实际是体现了才能和功绩。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宋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5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摘编自郭守兰、曹全来《西方法文化史纲》材料二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前期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了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国国王的武装起义,并迫使其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其中,第12条和14条规定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封建大会议;第30条规定: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规定: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规定: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摘编自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等材料三美国宪法虽然产生于独立战争的革命胜利之后,但它深受英国等欧洲大陆启蒙思想的影响,是最先以成文法的形式将启蒙思想家的理想宪政化的楷模。同时也是美国人宪政实践的总结,并具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美国宪法的创制与实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宪政文化,其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典型地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组织原则,有关公民权利的宪法修正案即人权法案反映权利至上、公权力依程序行使的法治原则。用宪法形式确立的美国式的三权分立制衡的政治架构和宪政运作范式,是对西方法治观念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法律文化意义。——据季金华、金成富《美国宪法的成长及其法律文化意义探析》整理(1)根据史料一,概括影响罗马法发展的因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大宪章》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3)根据史料三,概括美国宪政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制定的目的。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6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多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格,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商,要求以减代服、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7

8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六部)负责执行,其运作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具体执行部门),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2.A【详解】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这一变化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A项;选官制度成熟、封建等级秩序强化均与官僚制取代贵族制不符,排除B、C两项;国家开疆拓土与郡县制、官僚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和《林区宪章》初步限制了王权,践行了“王在法下”的原则,A项正确;主要维护市民阶层的利益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宪章》和《林区宪章》无法体现“议会至上”的思想,排除C项;巩固和完善了议会君主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B项正确;独断专行与题干“因为她什么都不做”不符,排除A项;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而不是国王,排除C项;内阁是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上台组阁形成的,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所以国王不能领导内阁,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民国初期,中国出现了国民党、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等党派,为了抗衡国民党,袁世凯的指使黎元洪、梁启超等人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这种党派之争表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C项正确;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并未真正促成中国民主政治确立,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的程度,排除B项;民国初年政党制度在中国还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

9根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是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A正确;“汉化的过程”不符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工业化”,故C错误;“农业化的过程”不属于其实质,故D错误。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选官制度在18世纪以来呈现不同的影响的根源是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形态不同导致的,C项正确;A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8.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成为唐代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不再将品德、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这为大量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C项正确;科举制下官员的特权并未受到否定,受到否定的是世家大族的特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对地方监察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考试不以品德、门第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彭德尔顿法》明确行政官员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任用,这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确立,D项正确;官员的任用原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A项;考试选拔的官员不参与政党竞争,当前美国依然是两党竞争,排除B项;“臻于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把“政务官”和“事务官”区分开来,是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这有利于政务工作的稳定性,故选C项;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两官分途制与公开竞争无关,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11.C【详解】

10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一方面大力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又给予其政治地位的奖励,这说明清政府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为新政培养人才,C项正确;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翻译人才的培养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新政的实施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内部因素及外部西方列强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材料“不少地方违反组织原则大搞‘突击入党’‘突击提干’”体现的是文革时期的人治色彩突出,干部任免不符合程序规则,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正确;这些做法是左倾错误激进的结果,A属于颠倒因果关系,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3.C【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现状进行了修改,这体现出法律与现实融合,故选C项;材料不能得出法律保障唐朝盛世繁荣局面,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创新,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是服务于皇权的,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九章律是汉朝相国萧何主持编纂的一部汉朝最重要法典,是汉律的核心。其内容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吸收了秦律中合乎当时统治需要的部分,除《法经》六篇外,又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故B项正确;秦律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成熟于隋唐,排除C项;1984年初,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的三座西汉前期墓葬里,出土了很多有关法律的竹简,是了解汉朝法律的重要史料,排除D项。故选B。15.D【详解】据材料“自由民与贵族,享有同样的财产私有权,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具有法律效力”可知,法律合乎民众的利益与意志,说明罗马法注重民主的法治观念,故选D项;材料强调民主的立法观念,而未涉及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具有法律效力”,可知强调法律要体现民众的意志,排除B项;据材料“自由民与贵族,享有同样的财产私有权”,可知法律维护私有财产,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道路遭受挫折,我国吸取教训,进行反思,故①正确;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一方面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也需要又红又专的人才,故②正确;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个人主义倾向制约着社会发展,故③正确;文化多元,相互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故④错误。故选B

11项。1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说法①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确立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宪法,不是民法典,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8.A【详解】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故选A;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排除B;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排除C;材料信息与改变产业结构无关,排除D。19.C【详解】秦汉两朝对匈奴的作战,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手段,A错误。秦汉两朝两朝的进攻中不能代表中原王朝整体态势变为进攻,故排除B。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的奠定是在清朝,D错误。20.A【详解】根据材料“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说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因此可以得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古代的民族国家观念,B项错误;不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是专制制度磨灭了国家观念,C项错误;专制消磨了国家意识,而不是专制与国家的对立,D项错误。21.D【详解】根据材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可知,这一修改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定位,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95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故C项错误。22.C

1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广泛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现了建交高潮,但是社会主义国家数量较少,这一原因也造成了随后三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停滞在的二十个左右,C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并非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的旧外交关系不是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1953年前的中国外交没有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以立法形式将英锈纸币与黄金挂钩的举措保证了英傍纸币的信誉,有助于其他国家在与英国展开贸易时接受英镑纸币,而非以黄金进行贸易结算,英格兰银行又为货币结算提供了便利,以此推动英锡成为主权储备货币,B项正确;这一法案提升了英镑纸币的信誉,在增强英镑纸币市场流通地位的同时也稳固了英国黄金储备,排除A项;此时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雄厚的经济实力为英国政府推行英镑纸币与黄金挂钩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一法案也维护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这一法案是英国对本国实行金本位制的巩固措施,无助于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24.D【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法令上规定的田租税率在实际执行中被简化为税亩定额,这种征收方式降低了政府核实农业实际生产率的困难,蕴含着田租定额化倾向,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始终围绕着田租展开,并无“重赋”信息,排除B项;C项夸大了“税亩定额”对自耕农的不利影响,事实上这种田租征收方式正是对“轻租”政策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的成长,排除C项。故选D项。25.C【详解】在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下,《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由此可见,乡约有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南赣乡约》是乡村民众自行颁行,不是政府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26.

13变化:秦朝时期的官员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的官员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评价: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素养;但考核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工作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7.(1)因素:政局的稳定与领土的扩张;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增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平等权利的发展。(2)特点:法律至上,法律对王权有限制作用;注重保护私有财产;重视对法律的监督和落实;注重保障臣民的自由与权利。原因:中世纪英国国王与贵族形成的契约关系、政治协商传统;随着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激化,臣民反专制的斗争激烈;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意识高涨。(3)原则:权力制衡、人民权利至上、程序优先。目的: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民主权和自由。28.(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里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2)特点:以自治为主;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宗族及乡绅主导;社会功能与政府职能相结合。背景:程朱理学的强化及影响;宗族势力的崛起;科举制及官僚制度的发展。

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