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研究报告2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研究报告2篇在深化实施“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小学高段英语课程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特点,从而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英语课程作业,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课程素养。那么在这样的教育要求下,创新小学英语课程作业设计形式,推动作业分层设计以提升英语课程作业的针对性是很有必要的。一、“双减”政策的主要内涵“双减”教育政策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主动进行教学变革,开展教学互动。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策略,设计针对性的课程作业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在“双减”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英语教师的作业设计活动不再是反复的题海训练模式,而是需要关注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关注调动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主动性,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立足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注重多种形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辅以课程知识讲解,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作业设计活动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双减”教育政策下,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
1将变得更加活跃,他们的个人学习兴趣将大大提高,这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实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二、分层教育的主要内涵教师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協作进步”为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实施分层做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育主体、作业内容、作业评价和实施手段的分层,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独立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开展英语分层教学活动时,也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结合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教育的主体作用,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活动中将复杂抽象的英语理论知识形象化,从而形成英语理论学习模式,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三、“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原则(一)适度性原则小学生在完成课内外英语作业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年龄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自律能力有限,不愿意做作业,缺乏自律意识等。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在“双减”教育政策下,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设置与学生个人学习能
2力相符的、难度相当的课堂作业内容,让学生在个人能力范围内解决不同的作业问题,从而实现个人学习能力的发展。(二)适量性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应坚持适度原则。这是因为小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在完成英语课程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害怕困难和挑战性的知识内容。如果教师设计过多的课程作业,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逃避学习英语知识的学习,对课堂作业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教师应坚持适量的家庭作业,既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要避免给学生带来负担,促进学生发展。四、传统小学英语作业设置与批改的问题(一)重视记忆,忽略完成质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课程知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不同英语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保证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形成有效的记忆,许多英语教师在这一阶段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然而,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更多的教师更注重以数量取胜,很少研究不同作业内容的针对性,也很难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英语课程习题,课程作业的针对性有限。这导致学生在完成英语课程作业的过程中个人思维能力有限,在大量的英语课程习题中逐渐形成消极的英语学习态度,对英语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质量不佳。
3(二)重视统一,忽略学生差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学生的基本差异。不同的学生对英语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也不同。然而,在目前的作业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将相同的作业分配给全班。因此,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即使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因此他们会选择抄作业。而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简单的课后作业对其知识巩固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他们可以轻松完成作业,但完成作业的过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两种极端情况使得课后作业很难发挥应有的价值。(三)重视对错,忽略过程评价教师给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批改任务量。家庭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填补空缺。然而,在实际的作业批改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数较大,即使教师熬夜加班,也很难认真分析每个学生作业错误的原因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学生的练习本上只会出现正确或错误的符号。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就无法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单纯的对错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完成课堂作业的积极性。五、“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中高段英语作业分层优化策略(一)作业目标中的分层设置
4小學中高段英语作业设计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分层地设置英语作业目标,以迎合“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课程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些差异为每个学生设定不同的作业目标。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原则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对基础词汇、句式和交流能力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分层教学法下提高自己的英语课程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在作业目标分层设计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个人表达能力和个性特征,将学生整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在为学生设定作业目标时,也需要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A层次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完成作业后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形成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对于B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关注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单词、句子和拼读知识。要求学生有效掌握不同单词的拼写,不同单词的主要含义以及表达方式,能够选用不同的词汇造句。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细化目标,以每个词汇为节点,督促学生逐步完成课堂作业。
5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课后独自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很难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经常在做作业的中途玩游戏和看电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层次结构内为学生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作业内容。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许多基础英语知识都是高度理论化的。许多学生在练习单词拼写和发音的过程中缺乏兴趣,如果要求学生单独进行作业练习,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作业目标中加入相应的元素,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和知识巩固。(二)作业设计中的分层教学在英语课堂作业设计活动之前,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询问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困难和障碍,在课后作业设计阶段分析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使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不断进步,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鉴于小学中高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难,小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表现不强,在教学和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地设计需要提前讲解的内容,帮助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成绩。在作业设计中,选词造句的应用型知识和基本写作技巧相对较难掌握,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可以
6要求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首先掌握不同的例句,并将其应用于个人写作和交流过程中。对于英语基础较强的学生,除了掌握例句和进行模仿活动外,还可以组织这些学生学会将句子连接成段落、文章,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三)课后作业中的分层设置1.立足学生实际,开展作业设计。课外作业设计是小学英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虽然为学生安排课外作业的方式比较传统,但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设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法,考虑到学生课后作业在不同层次上的难度。如果分配给学生的作业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课后作业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匹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方法教授,创新作业设计。英语知识学习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技巧的。小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记忆英语课程知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不充分,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忘记所学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英语作业设计过程中教会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在为学生设计阅读作业的过程中,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内容为例,告诉学生哪些段落需要精读,哪些段落需要略读。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生不同
7的阅读特点为学生设置阅读项目的内容,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3.依托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有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虽然小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足,但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当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时,他们可以在思维上产生碰撞,从而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在设计学生的课堂作业内容时,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解释他们不理解的内容。相反,教师应该立足于分层教学的原则,让学生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分享不同的英语学习经验,通过设计小组合作作业内容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英语课程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获得分享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由于学生之间的住址不同,小组成员可能无法面对面学习、交流和讨论。此时,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在线讨论。这不仅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讨论,而且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4.创新作业评价,提高教学实效。目前,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个人成就的发展。很多教师在设计英
8语课程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分层教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教师应构建过程性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六、结语在深化实施现行“双减”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分层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从课前准备到课后作业设计,再到对教学目标的期望,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划分,以达到尊重学生差异、帮助所有学生提高成绩的教学目的。“双减”背景下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减少重复性的低效作业,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意义、现状与策略出发,就如何设计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谈一些简单的想法,致力于实现“减负不减质,减负更提质”的育人目标。一、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长期以来,作业的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业总量过多,题目机械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作业形式单一,大多只停留于书面上,缺乏一些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三是作业标准统一,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四是作业评
9价单一,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只停留于画“√”与“×”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创造性没有被充分激发。那么,要想让作业的诊断、知识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优化并得以发挥,教师需要从一直以来的给学生“布置作业”转变为精心“设计作业”。另一方面,高阶思维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深度学习的体现。然而,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彰显出来。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指向“增效”作业的设计成了教师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二、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素养的重要媒介。在双减背景下,对作业“量”的减负已势在必行,同时对作业“质”的“增效”成了各界关注的重点。这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的“减负增效”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其一,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精准考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而指向“增效”的作业设计,则是追求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精确地检验与呈现教学效果,致力于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收获最“优”的效益,用“少”而“精”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10其二,实效性提高教学评价。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评价方式。相较于之前作业的“对”“错”评价,指向“增效”的作业评价则是更具体、准确和详细地进行教与学的评价。多元化、综合性的作业设计能帮助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展开评价。低负担的作业量与高质量的作业题,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全面、更深入,能促使教師根据作业的反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其三,全面性提升学生素养。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源于题型的灵活性、解题思路的多元性与创造思维的开放性,更能促使学生运用高阶思维,符合数学工具性、创新性的特点,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三、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巩固,更是检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在“减负不减质”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如何设计“增效”的作业成了热点话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专题研究,提出几个策略。(一)正视差异,作业设计体现分层性作业本身具有的功能与价值是无可厚非的,它对深化学生知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然而,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鲜活个体,所以教师应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弹性化、
11差异化、分层的作业设计,促使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能有不同的发展。一是作业内容分层设计。传统的数学作业都是用“一锅炒”的方式统一内容,统一题量,教师统一批改。显然,这种“三统一”的数学作业,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那些学习暂时不理想的学生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师在作业内容上可以进行分层次设计。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第一层次作业重在“凑整”练习,如“201×12”“45×14+55×14”等,重在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运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运算律本质;第二层次作业重在“变式”练习,如“199×36+36”“25×(80-4)”“78×36-78×26”等,这种内容上的“变换”能促使学生形成简便运算的意识,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与创新性有效提高[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来完成。二是作业形式分类设计。传统的作业大多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形式较为单调枯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
12维。而指向“增效”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作业形式,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例如,A类巩固性作业,这类作业以书面为主,如概念运用、对比练习等;B类趣味性作业,这类作业以活动为主,如益智游戏、智力闯关等;C类选择性作业,这类作业以研学为主,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自主观看微课视频,自由选择进行课堂先学、知识巩固补缺补漏、思维拓展等;D类画图类作业,这类作业以画思维导图为主,主要是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理解思维过程,或是用画图的形式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多样的作业形式,改变数学枯燥、抽象与费解的“坏印象”,从而建立数学有趣、好玩与乐智的“好形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作业。随着“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分层次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它能真正使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进步。(二)聚焦应用,作业设计体现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双减”背景下,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并不在于会算多少道算式、会解多少道题,而是在于遇到生活问题时能否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等来解决。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灵活地调取各种
13数学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判断、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让问题迎刃而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作业:“哥哥和姐姐同时同地同向在400米的环形跑道起跑,哥哥每秒跑12米,姐姐每秒跑8米。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多少秒?”显然,这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很少站在数学立场来思考。这道题的设计则将学生置于生活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予以解决。在解决問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取自己的数学经验,借助画图,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语言,又通过数学思维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到数量关系,得出“他们第一次相遇,也就是哥哥要比姐姐多跑一圈”的结论。数量关系清晰了,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便水到渠成。这样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觉得数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懂得用数学语言来解释生活现象,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三)重视思维,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
14指向“增效”的作业设计应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与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习题模式单一、答案唯一。以计算题为例,大部分教师设计的作业指向计算过程是否有错、过程书写是否合理以及运算结果是否正确等。这样的作业只能让学生简单地模仿与应用,属于低阶思维。然而,教师需要理性地认识到,计算类的作业不应停留在学生的程序化操练这种低阶思维层面上,而应挖掘计算的内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认为,计算类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放性,使算式实现“一题多算”“一算多题”“一题多解”等。为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计算路径不清、算法不一的复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经历非线性、不确定的开放性锻炼,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教师通常设计的作业为“4×46×25、47×25+47×75、99×123+123”等类型的计算题,这显然只是对算法运用技能的简单模仿,是一种记忆、理解与应用的低阶思维。如果教师将作业设计成“将‘47×25_____’编成能简便运算的算式,并简算”,则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置于一种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开放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促使学生从“理解与运用”提升到“分析与创造”。(四)拓展实践,作业设计体现探究性长期以来,大多学生深受枯燥、低效、应试化等特征的数学作业的困扰,“谈数色变”情绪较为明显。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数学实践性作业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2],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升华”,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15例如,在教学完“比例尺”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拓展实践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在没学“比例尺”知识之前,遇到测量问题,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尺子来进行丈量。而对于学校教学楼高度的测量,显然用尺子是无法实现的。在学习了“比例尺”这一知识后,学生便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同一时间内同一地点实际高度和影长的比例是一样的”这一特点,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进行解答。先测出自己的身高与影子的长度比,再测量教学楼的影子长度,从而推理、计算出教学楼的高度。这样的实践探究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调动学生极高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充分调动眼耳等各感官,通过观察、分析、评价与思辨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在锻炼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此外,在拓展实践性作业中,教师也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作业:“选取春天里的一片叶子,认真观察、分析、想象等,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奥秘。”有的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测量叶子的周长、厚度和重量等;有的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有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有的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撰写想象类作文;有的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拓印树叶画等。结
16语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要让“减负”落地,则要实现作业的“增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正视当前作业设计的各种局限,正确认识“增效”作业的重要意义,并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分层性、生活化、开放性与实践性的作业,设计有料、有趣、有效、有用的高质量作业,真正让作业调动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