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应用心理二班王婷《20》教学设计

09应用心理二班王婷《20》教学设计

ID:7285284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10

09应用心理二班王婷《20》教学设计_第1页
09应用心理二班王婷《20》教学设计_第2页
09应用心理二班王婷《20》教学设计_第3页
09应用心理二班王婷《20》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09应用心理二班王婷《20》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普通心理学第一章《感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多媒体教学<2>讲授法<3>问题讨论<4>习题辨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学生分析三.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2本节的主要内容<1>感觉的一般概念<2>视觉<3>听觉<4>其他感觉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感觉的概念规律;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2>难点: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感觉现象。4教学课时:7课时四.教学理念五.教学策略六.教学环境七.教学过程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

2、觉:1.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内脏感觉,本体感觉《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编码。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

3、息的。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第一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二》视觉的生理机制1眼球2视觉的传导机制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到对侧,和对侧的颢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三》视觉的基本现象1明度:<1>明度与视亮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

4、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2>明度与波长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来说明。2颜色<1>颜色的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2>颜色的混合。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的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率。<3>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4>色觉理论A·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由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

5、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B·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他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和异化的过程。3视觉的一些现象:<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4>闪光融合现象后巷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

6、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是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他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较视觉掩蔽。<7>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8>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由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第一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听觉的生理机制1耳的构造和功能2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三》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1频率理论1

7、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菲尔得提出。他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僜鼓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基底膜与僜鼓得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兹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为就像一部竖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