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883056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29
《浅析古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古代汉语中的假借与通假在古代汉语中,假借与通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古文文本中经常遇到。在学习古代汉语中曾对这两者的界限有疑惑,在此就假借与通假的定义,产生的原因及联系与区别对这两者进行对这两者进行分析。假借与通假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以前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不明确,曾经有不少人将这两者混为一谈。清代的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把“不用本字”的通假与“本无其字”的假借就不加区分。他说:“许氏《说文》论六书之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这所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
2、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字。”此外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定重排本547页)中也说:“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王力先生认为通假属于假借的一个分支。随着对古代汉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学术界将“假借”与“通假”定义逐渐细化,明确其内涵,于是将这两者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假借作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一,许慎给它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
3、长是也。”在古代要表达某个意义,而没有专门为它造字,于是找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意义,假借字因此而出现。例如假借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等等。而通假则是指本有其字,古人临时用音同或音近暂代本字就叫通假字。例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帅”通“率”率领的意思。至于通假字所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在古代文字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方言、语音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记录偏差;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古人本身在行文的时候写了别字,由于流传
4、广而积非成是。通假字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意义却没有什么关联。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此外,通假中所说的同音或近音是指古音,而非现代读音。所以准确的说应该是“古音通假”。并且可细分为音同或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
5、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通假字与假借字之间最大的相同点就在于读音方面。本字与通假字或假借字之间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关于这一点上文中已有例证。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本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又如“孝
6、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一囊橐,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又如“难”,本是鸟名,借作难易的“难”。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难),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可以说假借是用于造字准确说是在使字产生新的意义而通假则是在行文中用到。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
7、种功能,“甚矣!汝之不惠”,“惠”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由上我们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明显的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