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262136
大小:477.50 KB
页数:55页
时间:2021-04-24
《最新中医学的形成与哲学基础课件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学的形成与哲学基础中医也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但是中医不同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它以极强的生命力,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原因在于独特的疗效和独特的封闭式的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3.4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50种,是第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3.5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图1000余幅,收录方剂10000余个。作者花了30余年奔走全国各地,被公认为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3.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4.临床医学的发展4.1东汉末年,我国第一部临证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2、问世,到了晋代(或宋代),该书被林亿等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提出了理法方药的治疗原则(包括四诊、八纲及治疗八法),它代表了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确定,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名著,至今仍以此指导临床实践。4.2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著了《诸病源候论》,对许多疾病的病因、证候作了细致的论述,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专著。4.3宋元时期,出现了各家学说的学术争鸣,每个学派都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开创了临床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如: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认为病因以火为多,治法强调“降火”为主。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认为病
3、因以邪气为主,故主张汗、吐、下泻以祛邪。李东恒为代表的“补脾派”,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故主张“补脾”为治病之要。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主张以滋阴为主。4.4明清温病学派逐渐创建了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明代吴又可提出“戾气”致病的“戾气学说”新概念,著有“温疫论”。清代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提出了温病辨证“卫、气、营、血”学说,此辨证方法沿用至今。清代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中创建了“三焦辨证”学说,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相辅助相成。4.5外科学方面:1700年前,名医华佗应用“麻沸散
4、”进行麻醉,施行剖腹、扩创等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4.6妇产科方面:唐代《经效产宝》是我国现有的最早一部妇产科古书。宋代·陈自明著有《妇人良方》明代·王肯堂著有《妇产证治准绳》清代·傅青主著有《傅青主女科》4.7儿科:汉代初年有儿科专著《颅囟经》。北宋儿科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清代《幼幼集成》内容丰富,有许多独到见解。4.8五官科:唐代《秘传眼科龙木论》是我国第一部眼科专书。5.预防医学的发展5.1“未病先防”5.1.1调养正气种痘防天花:11世纪开始应用“人豆接种法”预防天花。16世纪写出《种豆新书》,
5、18世纪传至欧亚各国。清代俞茂鲲所著《豆科金镜赋集解》中有“种豆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的记载,它是世界上最早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为当今人工免疫法的先驱。5.1.2调摄七情情志刺激,可使气机紊乱而致病。如恼怒太过伤肝,思虑太过伤脾。5.1.3防止邪气侵袭注重环境卫生,防止水源、食物污染、隔离疫疬病员、凿井而饮、修建“都厕”、修“疬人坊”隔离麻风。清代罗世瑶主张病人衣服置蒸笼内蒸。5.1.4调节饮食饮食有节、过食肥甘厚味,则助湿生热;进食过少,则营养不良。5.1.5劳逸适度过逸气血流通受阻,过劳气血耗损太过,均会削弱抗病力。5
6、.1.6体育锻炼“五禽戏”、太极拳、气功、体操等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5.2已病防变高热防抽搐,腹泻防亡阴。1.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整体观念包括:1.1人体本身是一个统一整体。1.2人与自然密切相关。1.3人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认识谓整体观念。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生理上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生→长→壮→老→死)。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处于不停地变化中。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
7、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根本规律。3.辨证论治辨——分辨、辨认、审辨之意。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疗原则与治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第三节中医学的认知方法认知——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观察、概念形成、思维判断、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认识疾病(现代医学:化验)。掌握中医学所特有的认知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深入研究中医学
8、的必要手段。具体的认知方法有三:1.司外揣内“司外揣内”是一种认知方法,又叫“以表知里”。人体内外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变化可通过某种形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外在表现,就可以揣则分析内部发生的变化。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可推测心血是否充足。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