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

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

ID:622573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_第1页
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_第2页
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_第3页
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_第4页
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难点问题溶解在美妙情境中  摘要:每一个教学内容中都会出现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解决的问题。分析此类问题“难”的原因,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及学生的认识特点,教师动脑筋创设有助学生理解、加快知识掌握,简化数量关系的情境,让难点化解,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难点问题;原因;情境;突破难点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84-001教学难点是指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在教学难点上处理得好,不仅学生能领悟知识,发展思维,

2、而且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学习兴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分析教学难点,并设法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一、及时总结,突显知识的要点难点原因:陌生5学生对知识如果陌生,接受的脚步就会慢,消化的动力就会小,理解的程度就会浅。如五年级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对公倍数的概念会很陌生,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还要掌握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个量是很大的,显然这节课很难上好。对策:及时总结。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公倍数,先创设了一个情境,用长方形铺满一个大正方形,分三个层次:一是长方形的长不是正方形边长的因数;二是长方形的

3、长是正方形边长的因数,但隐藏起来的宽不是正方形的边长的因数;三是怎样的长方形可以铺满正方形。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充分体验后,总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一定要是长的倍数,也是宽的倍数。理解:一个数既是A数的倍数,也是B数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A、B两数的公倍数。接着让学生找2、3两个数的公倍数,出示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单,让学生感受找大的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小数的倍数,这样要找的数最少。总结:先找大的数的倍数。最后创设一个教学环节,和学生比赛找7和3的公倍数,老师找的最快。交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找了一个最小的公倍数,再把它乘1、乘2……这样可以找到

4、很多公倍数。再一次总结,突出找公倍数更好的方法。并让学生关注这个最小的公倍数。为教学最小公倍数作了很好的引伸。这样一步一步的总结,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起到了突显作用,学生在体验后总结,对概念理解深刻,对方法掌握熟练。二、适时比较,促进方法的优化难点原因:极度相似5当学生遇到的问题极度相似,就会受到定势的牵制,而发生理解偏差。如:四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中,很多老师都有感受,练一练的两题:(1)一个长方形,长增加6厘米,面积增加48厘米或宽增加4厘米,面积也增加48厘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长增加10米,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

5、少平方米?由于两题长和宽都说到变,学生往往在画图过程中把两幅图画成一样,而影响了解题。对策:适时比较在教学本课时也要通过几次比较,让学生正确画图。第一次比较是在第一次画图后,比较学生的不同作品,说说哪张图画的长度合适。让学生体会,画图的长度也要符合题意。第二次比较是在教学完例1和试一试后,比较两题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缩短向里画,增加向外画。第三次比较是在练一练的后两题。比较两题的不同之处有三个:(1)第一题里多了一个“或”,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知道一个在变一个不在变。(2)已知条件不同,问题也不同。(3)画后的图进行比较,加深理解。三、数形结合,亮化数量关系难点原因:

6、逆向思维5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一些运用逆思维解答的数学问题,总是数学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有这一题:小明把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军,还剩下25张,小明原来有画片多少张?很多学生都会算出51张来。这一题一向是这一课教学的难点。对策:数形结合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画流程图。先整理原来,再怎么变,又怎么变,结果怎样?这一题如果也按这样的流程图画出来的话应该是:原来有多少张?先给了一半,再给了1张,最后剩下25张。那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25张先要讨回1张,再讨回另

7、一半,那就是52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形结合,会有很多好处。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价值的理解,是抽象和形象的完美结合。这种类型的题目,在一张流程图中数量关系十分清晰。四、操作实践,给思维一个依托1.难点原因:抽象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而且涉及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这就造成认识难点。如在教学《认识平行》时,学生对“在同一平面”这一概念就很难理解。学生对“平面”这个词很陌生,而且平面在学生的脑海中很抽象。对策:操作5为了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我觉得教学时应先让学生理解“不在同一平面”。于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