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

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

ID:6214681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7

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_第1页
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_第2页
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_第3页
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_第4页
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龈沟内致龋菌变化比较探究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不同时期根面菌斑中主要致龋菌定植数量变化。方法以单纯随机法选择下颌第一磨牙无咬合功能的患者30人,将一侧需行桩核冠修复的第一磨牙和对侧健康第一磨牙分为受试牙和对照牙。受试牙预备前、预备后72h、预备后1周及冠修复后1个月,分别采集受试牙与对照牙根面菌斑,然后进行厌氧培养、分离,通过菌落形态学检查、生化特征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中变异链球菌、内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进行鉴定和菌落计数。结果受试牙变异链球菌预备前、预备后72h、预备后1周、修复后1个月菌落计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Keywords]

2、postandcorecrown;Streptococcusmutans;Actinomycetes;colony-formingunits8基牙根面龋是桩核冠修复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研究[1]表明修复后基牙根龋发生率为2%~18%。变异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及内氏放线菌是老年人根面的主要致龋菌[2-3]。查阅国内外文献,尚缺乏老年人桩核冠修复前后根面致龋菌定植变化的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老年患者下颌第一磨牙残冠桩核冠修复过程中及修复后变异链球菌及放线菌的定植,了解其在桩核冠修复前后基牙龈沟内边缘的变化趋势。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和分组根据纳入标准从2009年6月—2010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

3、口腔医院特诊科初次就诊的老年人中按单纯随机法选择无咬合功能的下颌第一磨牙桩核冠修复患者共30人。向患者讲明试验目的和过程,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分别将其一侧桩核冠修复的牙齿和对侧健康下颌第一磨牙纳为受试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纳入标准:年龄在65岁以上,无明显牙周炎症;下颌第一磨牙残冠无咬合功能,邻牙及对侧同名牙功能无异常;全口牙数在23颗以上;受试牙可通过根管治疗保存修复;桩核冠修复:钛桩+3M树脂+铂金合金烤瓷冠(金86.2%,铂11.5%),肩台宽1mm、135°,冠边缘位于龈下0.5mm;受试前2周及受试过程中未服用抗菌药物;受试期间依从性良好,能坚持口腔维护的患者;采样前1h内未进食。受

4、试者排除标准:受试前2周及受试过程中服用过抗菌药物;接受放射治疗;口腔中已存在各种形式修复体;患有严重颞下颌关节疾病及颌骨疾病;患有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有面部运动神经或咀嚼肌障碍;嗜好吸烟饮酒;无法交流配合。81.2材料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snaeslundii)模式株ATCC12104和黏性放线菌(Actinomycesviscosus)模式株ATCC15987(由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TaqDNA聚合酶、25mmol·L-1MgCl2溶液(北京博大泰克生物基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特异性引物(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0%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1mol

5、·L-1Tris溶液、0.5mol·L-1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pH8.0)溶液、STE缓冲液(pH8.0)、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缓冲液、3mol·L-1NaAc(pH5.2)(由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电泳级琼脂糖(BIOWEST公司,法国)。1.3方法1.3.1标本的采集初诊时患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受试牙根管治疗后进行钛桩+3M树脂修复恢复咬合。牙体预备前用清水漱口1min,隔湿,所有受试者均用挖器收集下颌第一磨牙龈沟内菌斑。取样时间分别为基牙预备后72

6、h、1周(戴冠前)及修复后1个月。标本于1h内转送到实验室。1.3.2细菌的形态学和生化鉴定将标本采集管置于漩涡振荡器上608s分散,采用10倍稀释法,菌斑样本分别用PBS缓冲液稀释至10-2、10-3。用接种环分别将10-2、10-3菌斑稀释液50μL接种于轻唾-杆菌肽琼脂(mitissalivarybacitracinagar,MSBA)及放线菌选择性培养基(cadmiumsulfatefluorideacridinetrypti-caseagar,CFAT),划线涂布均匀,编号。37℃厌氧环境(80%N2,10%CO2,10%H2)下培养48h。按受检者及取样位点编号对菌落进行形态学及

7、革兰染色鉴定,对变异链球菌和放线菌进行生化鉴定。1.3.3PCR验证放线菌菌种采用PCR技术鉴定内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引物设计参考文献[4]。内氏放线菌上游引物序列为5’-CCTTCTTCTGGATAAC-CGCA-3’,下游引物序列为5’-CTACCCGTCACCG-CCTT-3’,扩增长度为172bp;黏性放线菌上游引物序列为5’-CCTTCTTCTGGATAACCGCA-3’,下游引物序列为5’-C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