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

ID:46898722

大小:5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9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_第1页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_第2页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_第3页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_第4页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致精性菌斑提取技术探究进展[摘要]致頻性菌斑是頻病发生的始动因子,其形成并生长于口腔这一特殊的生理环境中。因此,对其精密而准确的提取技术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本文就致頻性菌斑的多种提取技术作一综述。[关键词]致鹉性菌斑;提取技术;进展[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1.014ResearchprogressonthetechniquesofextractingcariogenicplaqueLiJingwen,WangSheng,HuTao

2、.(Dept,ofConservativeDentistryandEndodontics,WestChinaHospitalofStomatology,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AbstractJCariogenicplaqueisthekeyfactortotheoccuranceofcaries,whichformsanddevelopsinoralcavity,aspecialphysiologicalenviroment.Therefore,thepreci

3、ousandaccuratetechniqueofextractionisvitalforsuccessfulresearch・Thisarticlesumsup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varioustechniquesofextractingcariogenicplaque.[Keywordsjcariogenicplaque;techniquesofextraction;progress牙菌斑是一种典型的口腔生物膜,是龈病和牙周病的致病因子。科学合理的提取技术能保证牙菌斑完整

4、的生物学形态,能够提高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菌斑提取技术可分为体内与体外培养提取2大类,本文将对其作一综述。1体内提取技术1.1染色刮取

5、=

6、采集牙菌斑前,令受检者2h以上不进食并除去口内食物残渣,然后在无菌纱托或纱球吸湿及局部隔湿条件下,用生理盐水冲洗采样部位,进行菌斑染色后用无菌探针刮取牙齿唇颊面的菌斑样本,置于还原液内口]。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即时评估牙菌斑的形成情况,例如:对人牙菌斑和唾液中淀粉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测定[2]、评定各类漱口水的作用效果、评估口腔卫生状况、药物等对菌斑中菌群的影响及菌斑中幽门螺杆菌的测

7、定等。这种提取技术简单、快速、易行,但易破坏菌斑的自然结构,而且不利于菌斑的动态观察,不能研究其演化发展过程。1・2黏附体取样在清洁处理后的牙面上放置内径2mm的尼龙线圈,5d后取下此装置,收集结构完整的牙菌斑,应用荧光素处理,m2再用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镜下可见:由荧光素充满的空隙将密集的细菌群体分开,生物膜底层有许多不规则的、大小相近的圆形小凹,这是釉质表面的特征性结构。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laserscanningmicroscopy,CLSM)观察分析此方法获得的菌斑可发现:牙菌斑是

8、成层样堆积的,细菌的聚集从融质表面向上扩展形成蘑菇状,由液体充满的通道隔开,布满整个生物膜全层,通道在生物膜内类似一个初级循环系统,对维持细菌自身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3]。此方法可以获取完整的自然菌斑,有利于保持牙菌斑的生物结构,并且能够灵活掌握实验时间,可以初步了解菌斑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动态演变。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线圈细小,不易置入和取出,同时其在口腔中的稳定性较差。1・3夹板取样将直径为5mm,厚度为1.5mm的模拟釉质(轻磷灰石片)和玻璃芯片插入丙烯酸夹板中,固定于受试者口腔内,分别在1、2、3d后取

9、出平板,在平板表面即可获取自然生长的菌斑。可用此方法评估自然生长牙菌斑的生命力及形态,如探索牙菌斑生物膜中活菌和死菌空间分布[4],研究牙齿修复材料对生物膜的影响⑸等。1.4支架取样利用人类未萌出的第三磨牙制成长2mm、宽2mm、厚1mm的融质薄片,将其放入超声池中清洁20min后,用乙烯氧化物消毒,然后利用红色牙蜡将其固定于特制的丙烯酸支架上。制备2个双边下颌支架(横跨第一前磨牙到第一磨牙的颊侧面),每个支架上放置3个薄片。在插入支架前,去除受试者牙表面的可见菌斑并抛光牙表面。最后,将支架置入受试者口中,分别于4h

10、和8h后取下观察[6]。此方法成功建立了体内菌斑生物膜的生长模型。由于本实验是应用未萌出的第三磨牙制取釉质磨片,与夹板取样中制作釉质磨片的材料相比更为优越,因为其采用的是无牙菌斑附着的天然驸质,更能反映出细菌在铀质上初步定植的情况。继而又有研究者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者改造了口内的丙烯酸支架,在抛光直径为3mm.厚度为2mm的玻璃薄片后,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