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

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

ID:6043650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1

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_第1页
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_第2页
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_第3页
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_第4页
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盛景  【摘要】见证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年《大公报》,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关于这位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我们有太多的感慨。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1926年新记《大公报》开辟出的群英荟萃之盛景。那一段时光,是《大公报》人才辈出、熠熠生辉的时光。本文从重视人才、挑选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四个方面,对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局面略作探讨。【关键词】《大公报》人才群英荟萃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的《大公报》,至今已有111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

2、文传媒史上唯一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大公报》不负众望地见证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沧海桑田。对于密苏里最佳新闻服务荣誉奖章,《大公报》当之无愧!周恩来曾在评价《大公报》的历史贡献时,提出了三点肯定:其一,“她是爱国的”;其二,“她是坚持抗日的”;其三,“培养了很多人才”。8据统计,“近代以来,中国涌现过数以千计的著名新闻工作者,有幸作为人物词条入选这部国家级百科全书的只有108人,《大公报》竟占了其中的九分之一”。①《大公报》与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范长江等12位“大公报人”皆被1991

3、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设立为专门的词条。毋庸置疑,“《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群英荟萃的一家报纸。她不仅集聚了一大批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也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杰出的新闻工作人员”。②那么,对于今天我国的报业集团来说,当年新记《大公报》的人才培养之道能否给予我们一些思考呢?笔者对此略作探讨。一、重视人才的传统之道从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到王郅隆接办《大公报》,再到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的新记公司成立,《大公报》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三个时期,不论负责人是谁,一脉相承的都是重视人才的

4、经营战略。英敛之筹办《大公报》之初,首要举措便是组好人才班子。他曾多次南下上海,寻求意中人才做主笔,好不容易相中了曾任《时务报》和《昌言报》主持人的汪康年,却因二者商谈失败,无疾而终。不甘心的英敛之又再次两赴上海,意欲找到一个像汪康年一样有知名度,有办报经验的才子,担任《大公报》的主笔。然而,最后招来的主笔们都不能使英敛之满意。无可奈何之下,“在民国之前十年间,《大公报》实际上的总主笔就是英敛之本人”③。虽然千里难求一主笔,但是英敛之并不轻言放弃寻求人才,重视人才之道可见一斑。8而到了王郅隆掌门的时

5、期,《大公报》似乎陷入了低谷。就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漫长过程中,王郅隆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令之后的《大公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胡政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政之是个新闻事业的全才。曾经是胡政之部署的老报人徐铸成说:“在我所了解的新闻界前辈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称多面手,‘文、武、昆、乱不档’。”可见,被视为《大公报》最平庸的一段的王郅隆时期,重视人才之道也是不可或缺的。紧接着,作为涅槃后的新生,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张季鸾和胡政之的精心打理之下,熠熠生辉,人才辈出。吴鼎昌出资,使得坚守“四不”方

6、针的《大公报》独立自主办报,为《大公报》的新闻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自由、民主、稳定的办报空间。张季鸾著论,奠定了《大公报》的政治立场,积极引荐了许多论政人才。胡政之治报,将刚性的制度规则与柔性的人文关怀相结合,培养了人才,留住了人才。在笔者看来,重视人才的传统之道在这一时期算是达到了顶峰。联系今天的报业集团现实来看,各大报社对于人才也都是如饥似渴,重视人才的传统之道流传至今。然而,如何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却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二、各路英雄齐荟萃8《大公报》群英荟萃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依靠的是从同行中

7、延揽人才,从办报中吸纳良才,从学生中挑选可造之才。正是这“三才”,使得各路英雄齐荟萃于新记公司。首先,是同行延揽。“原任天津《庸报》总编辑的张琴南,原任北平《晨报》编辑的许君远,原任法国哈瓦斯通讯社记者的费彝民,原任燕京大学新闻系主教的蒋荫恩,以及原任北大主教的张佛泉”④等人都是被延揽进《大公报》,后成为《大公报》的骨干力量。其次,是吸纳良才。出身于茶叶铺学徒的王芸生,没有多高的学历,自学成才。1929年,他写文章与《大公报》辩论,引起了张季鸾的注意,并写信求职自荐,“张季鸾亲自到王的住地方,接他进

8、了报社。”⑤而徐盈和杜文思则是从投稿者中被发现的。最后,是挑选学生可造之才。从学生中挑选可造之才,正是培养新秀的起点。当时还是北京大学学生的范长江,因为常有文章见于平津之报,便得到了胡政之的青睐。胡政之准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前往西北进行采访,并提供资助。此外,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招考练习生,也是《大公报》葆有生机的重要原因。三、内外互调的全才之路这里的“内”,主要指的就是编辑稿件,而“外”,主要指的是采写新闻和经营工作。内外互调,“采编双精”,“编营通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