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测量摩擦力.doc

如何测量摩擦力.doc

ID:58145089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5

如何测量摩擦力.doc_第1页
如何测量摩擦力.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如何测量摩擦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如何准确的测量摩擦力分析教材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教学,学生的感性认识将进一步加深,会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标准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如何科学的猜想,了解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学会设计实验表格,学会分析实验数

2、据,懂得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教学案例:如何准确测量摩擦力摩擦力一节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有经验出发点,我在上这节课前先作相关知识铺垫,例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等。随后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对摩擦力的概念作简单的介绍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帮

3、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重点强调指出: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必须测出摩擦力的大小,但摩擦力是无法直接测量,我们只能间接来找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想办法让摩擦力与别的可直接测量的力大小相等,学生很快就想到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拉动木块的过程中拉力是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实验中只要让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那么摩擦力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所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数据分析论证找出结论之后,我提出: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你有无

4、遇到什么操作困难?这时刚做完实验的学生们马上就说出: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这时我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我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表示要对实验进行改进。于是先进行3分钟的独立思考,接着他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思考的结果,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会儿有个小组成员举手啦。A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讨论结

5、果是,拉木块时速度尽量慢一点,这样示数就会稳定一些,读数没那么困难。我马上要求他演示给大家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可取。该小组的成员演示之后发现就是速度慢也很难克服前面探究中的困难。B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弹簧测力计不能运动。因为弹簧的影响,弹簧测力计动起来就会出现读数不稳定,测力计拉木块也无法保证木块做匀速运动,但这样我们就不知道如果测力计不拉木块摩擦力从何而来。我首先表扬他们小组抓住问题关键所在,要改进就是不能让弹簧测力计运动,也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拉拉动木块运动,弹簧的伸缩会影响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

6、点,我们在前面学过相对运动的知识,例如:马路两旁的树木相对行使的汽车是运动的,我们这个实验怎样可以保证弹簧测力计不运动也能测出摩擦力呢?B小组代表又发言了:木块也不能运动,因为弹簧测力计是拉木块的,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我们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不动只匀速拉动木板就行啦!我肯定他们的想法,也要求他们用实验验证,他们通过实验马上就得出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1、让木板做匀速运动很好控制,2、弹簧测力计不动时读数时很稳定,结果准确。但不足的是:实验时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我表扬他们实验的认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强,两个人配合完成更体现我

7、们小组互助的重要性,这时我发动全班同学用这种方法再次实验,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实验完后又有小组成员发言了:这种拉木板匀速运动的方法好多了,我们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我们小组在不改变压力的情况下发现我们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木块时测力计示数都不变,我们反复做了几次都是这样,说明摩擦力大小与运动的速度无关。我表扬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次实验验证)而且掌握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的实验方法,每次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物体,而不是速度越来越快或者越来越慢,那样的做法都是违背

8、这个实验的原理的,拉力与摩擦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