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ID:56402144

大小:28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2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重点: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2.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教材整理1 农业的起源1.标志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特征(1)区域差别: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2)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

2、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出现“六畜”。[深度点拨] 我国古代农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因素(1)气候: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应粟麦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多雨的气候适应水稻的生长。(2)水源:北方河流较少,水资源较贫乏;南方则相反。教材整理2 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改进时代表现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劳动工具的材质主要是骨、石、木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等农具,出现

3、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自此之后牛耕得到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古代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深度点拨] 精耕细作的含义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教材整理3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时代表现上古时代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春秋战国兴修了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

4、工程。②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③在边疆地区兴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最典型代表2.经验总结: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教材整理4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演变1.千耦其耘(1)时间:商周时期。(2)特点: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1)出现时间:春秋时期。(2)产生原因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②私有土地的出现。(3)主要特点①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③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5、式的经营方式。(4)评价①优点: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②弊端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c.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自耕农很容易破产。[误区警示] “自给自足”中的“足”≠“富足”“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以种

6、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过程。3.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4.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史料解读史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通有》抓住关键词“火耕而水耨”,由此判断其耕作方式。史料二 今使乌获、籍蕃(大力士)

7、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根据“牵牛尾”到“贯其鼻”及“牵”等进行判断。史料三 《吕氏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抓住关键词“候”“用粪”“时”“麦黄种麻,麻黄种麦”等概括。【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提示】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因:地广人稀,生

8、产力水平低下。(2)史料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这一耕作方式对我国农业有什么影响?【提示】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影响: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成熟。(3)史料三体现了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根据农时,适时耕作;沤制肥料;麦麻轮作。【史论拓展】 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