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0380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20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疑”是思维的开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也不断产生困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在现实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
2、题,自己甘愿做教师问题的奴仆。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一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打乱本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担心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受到挑战。二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担心会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没有足够的勇气提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堂氛围。”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因此,在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
3、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例如,在教学中,可经常组织“门诊式”(同桌间)、“会诊式”(小组内)、“辩论式”(班级中)等形式的提问,以生带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对于提问题的学生,要以信任的目光、关爱的举止及时加以鼓励。尤其是后进生,要多给提问的机会,经常问问他们有什么不懂。只要他们提出问题,都要加以表扬,以保护他们大胆提问的热情,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善
4、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一般在新导入时、堂教学中、新结束后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出示题后对学生说:“看了题后,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后就争着提出自己急于知道的问题:什么是分数?分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学习分数有什么用途?有的学生甚至提问说:分数很难学吗?……其中许多问题就是这节要解决的教学目标。在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一年级“整十数的加减”时,我先用幻灯打出三种颜色的五角星。如图:红色黄色紫色
5、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进行小组提问题比赛。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例如:红色五角星有多少个?黄色五角星和紫色五角星一共多少个?一共有多少个五角星?紫色五角星比红色五角星多多少个?……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说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培养他们提问题的意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在新结束后,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质疑,从而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我提问你回答”的形式巩固新知识。三.教给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
6、敢问、想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这就要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因此刚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提问,然后逐步提高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的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1、在字表达上质疑。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质疑:为什么不能说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和“小数点”有什么不同?小数的大小不变,那小数的意义是不是也一样?2、在算理上质疑。如,为什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又比如,除数是小
7、数的除法,计算时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成为整数,而不是先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3、在方法上质疑。在数学题中特别是应用题有时有多种解法。因此可常想:这样的解法最简便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4、在矛盾处质疑。如,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球赛中有2:0、0:0呢?、在迷惑处质疑。如,在三角形分类中,为什么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直角?有没有两个直角的直角三角形?而为什么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
8、,甚至向书本质疑。这样学生就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适时总结评价,使学生善问。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往往会散而乱,或者根本不切合教学内容。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让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当然不管学生怎样提问,都要对其表现极大的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作简单的结论性回答。如由于学生读书不够仔细,可鼓励其再读书,争取自己解决;有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有时学生提的问题,我们没有准备的,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