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44418
大小:1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6-19
《图形的变换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单元的一节练习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深化对轴对称以及旋转变换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并引出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可以通过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和实践,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能够结合典型实例进行辨别,有一些对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变换的初步感知。但对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
2、性质没有细致而深刻的认识,对旋转变换更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学生在本单元前面的新课中已经对这两种变换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能够正确进行对称与旋转变换。但在变换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依赖直观感受,凭感觉画图的现象还很普遍,缺少有效的画图方法,对“点可以确定线,线可以围成图”的关系及策略还不甚了解。此外,由于对称、旋转都是分别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没有机会将它们放在一起对比和运用,对平移的感受更是停留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上。学生对这些图形变换方式的了解还仅限于变换本身,对图形变换的价值则感受甚少。这些也都成为了本节课力图实现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
3、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与图形的旋转,理解图形成轴对称及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2.从点、线和面的角度深入理解图形的变换,积累进行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化繁为简、化新为旧的解决问题策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体会图形变换的价值。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一)引入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图形的变换方式?二年级大家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最近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和图形的旋转。(二)练习——对称1.判断借助下面的
4、几个图形来检验大家学的新知识,请你依次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用手势表示出对称轴的位置,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小结:有没有对称轴是判断轴对称图形的依据,看来对称轴对于轴对称图形而言非常重要。2.找一找(1)提供对称轴:你能找到与它对称的点吗?你是怎样确定的? 平移、对称、旋转。 看图判断,并用手势表示出对称轴的位置。 复习图形变换的不同方式,明确本节课练习的主题。 在判断中明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在网格中寻找有轴对称关系的点、线段和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挖掘轴对称中的相
5、等关系。 小结:看来对称现象的背后还藏着相等的关系。(2)现在对称轴的一侧是一条线段了,你还能找到与它对称的线段吗?小结:只要找到两个端点的对称点,把它们连接起来,得到的线段一定与原线段对称。(3)变成平面图形还行吗?如果左边是个四边形、五边形、八边形呢?小结:只要找到每个顶点的对称点,再把它们依次相连,所围成的图形就一定是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猜一猜:这里有一幅于老师用电脑绘制的图画,你能猜出我的绘制过程吗? 借助方格找对称点。 借助方格找对称线段。 学生在确定原图形点的轴对称图形时,关注到了点到对
6、称轴的距离(2格),也就自然地挖掘出了轴对称关系中隐藏的相等关系。 由点变为线段,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分别确定两个端点的位置,那么原线段的轴对称线段也就确定了,积累“线中找点”的意识。 由线段围成平面图形,学生也顺利地想到通过分别确定三个顶点,再依次相连得到三条边,所围成的图形就是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图中找线、线中找点”你知道我在绘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图形变换方式吗?小结:看来选择不同的基本图形,经过一系列的变换还有可能得到相同的效果呢!(三)练习——旋转1.选一选旋转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图形变换方式。这里有一个图案,如果将它绕O
7、点顺时针旋转90°,应该是怎样的效果呢?请你先想象一下,再选一选。你能说说其他的选项分别错在哪里吗?小结:要想准确地描述或进行一个旋转变换,中心、方向和度数是缺一不可的三要素。2.画一画你能把这三要素正确地运用在一个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中吗?要求:将三角形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借助相等关系找轴对称图形。 的方法。 承上启下,利用刚刚找到的有轴对称关系的图形进行旋转变换,引出有关旋转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这幅图案的绘制过程。 线条图案的旋转相对比较简单,更
8、有助于学生准确地关注图形旋转变换的三个基本要素。 (1)你打算怎样做?虽然这次是对一个平面图形进行旋转,但你还是借助了图形的边,也就是线段的变换来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