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

ID:56002558

大小:47.9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5

上传者:U-25923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_第1页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_第2页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_第3页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_第4页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操作参考(教科版四上)(一)【章节目录】第一单元  天气【实验名称】测量气温【实验目的】1.了解气温就是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它对天气的影响很大,并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2.知道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地方的气温不同;在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气温也在不断变化。3.掌握测量的方法。【实验器材】棒式温度计,时间-气温数据图表,记录纸【实验步骤】1.每个小组分发一支温度计,一张时间-气温数据图表。(与教材第8页的图表相同)2.复习三年级下册测量水温的方法,然后分地点测量(课内完成):一部分小组到室外阳光下测量温度,另一部分小组到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测量温度,分别将测量结果记载在记录纸上。3.交流讨论测量的情况。4.分时段测量一天的气温情况(课外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定地点(通风阴凉处),分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五个时段进行测量,并将结果填在时间-气温数据图表上。(要强调小组合作,并要求学生保护好温度计不受损坏)5.收温度计,汇报交流各小组数据。6.填写实验小组记录。【注意事项】1.测量气温一定要选择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2.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在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4.测量一天中五个不同时段气温时,时间和地点一定要固定和一致。【实验拓展】利用学校气象观测站,成立气象小组,开辟气象观测橱窗,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长期观测,并将每天观测的气温记录制成如教材P6页的日期-气温图贴到气象橱窗内。 (二)【章节目录】第二单元  溶解【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目的】1.初步感知溶解的特征。2.通过仔细观察,感知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高锰酸钾,烧杯500ml,水,玻璃棒(筷子),镊子,溶解记录表【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约400ml水。2.用镊子夹几粒高锰酸钾颗粒,轻轻放入杯中,观察、讨论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并将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记录到溶解记录表中。3.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再观察、讨论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并将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记录到溶解记录表中。4.静置后,再观察、讨论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并将此状态记录到溶解记录表中。5.交流各小组观察到的溶解过程。6.整理好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填写实验小组记录。【注意事项】1.取高锰酸钾时,瓶塞应倒扣在桌面上,以防瓶塞上沾上污物;取好后及时塞好瓶塞。2.取很少量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严禁用手直接抓取。3.试剂放入杯中时,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4.搅拌后,应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高锰酸钾水溶液是否均匀,是否会自行沉降,用肉眼能否看到高锰酸钾颗粒等溶解过程中的这些特点。【实验拓展】用食盐、面粉、沙进行溶解实验,与高锰酸钾溶解加以比较,通过观察它们在水中能否看见颗粒、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沉淀出现,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质溶解的特征,即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章节目录】第二单元  溶解【实验名称】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实验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2.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即食盐能溶解于水,食盐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3.学会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器材】食盐,浓盐水,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火柴,手持放大镜5倍,镊子【实验步骤】1.介绍并示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在蒸发皿中倒入大约10毫升的浓盐水(老师示范一下),放置于三角架上,同时将石棉网放在蒸发皿底部,确保蒸发皿受热均匀。 3.打开灯帽,将酒精灯放置于三角架下,使灯芯位于蒸发皿中心(注意高低合适即点燃后确保外焰加热)。4.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对浓盐水进行加热蒸发,注意观察蒸发皿中水的蒸发和食盐的析出现象。5.待加热至蒸发皿中还剩一点盐水时,移出酒精灯并熄灭。6.待蒸发皿冷却后用镊子从三角架上取下蒸发皿,用手持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并与食盐颗粒比较其大小、颜色、形状的异同。7.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加水溶解(注意蒸发皿已冷却,否则蒸发皿易爆裂),以证明这种白色颗粒就是食盐,也证明了原来盐的水溶液中的食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8.整理好实验器材,清理实验桌面,填写实验小组记录。【注意事项】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2.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不能用嘴吹灭火焰。3.如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4.一定要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完时熄灭酒精灯。5.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等器材在短时间内不能用手触摸,以免烫伤。【实验拓展】加热蒸发是快速分离食盐与水的有效方法,而自然蒸发则是在自然状态下缓慢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它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布置学生把贮有盐水的杯子放在窗台或阳台上,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已经溶解的食盐有什么变化,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 (四)【章节目录】第三单元  声音【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目的】1.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在探究体验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实验器材】鼓,豆子5粒、钢尺,橡皮筋,256Hz音叉,水槽,水【实验步骤】1.用力按压鼓面,是否发出声音,再轻轻击打鼓面,是否发出声音。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提出猜想?2.用力弯曲钢尺,能否发出声音,再轻轻拨动钢尺,能否发出声音。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提出猜想? 3.用力拉伸橡皮筋,有无声音发出,再轻轻拨动橡皮筋,有无声音发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提出猜想?4.重新在鼓面上放上豆子,轻轻击打鼓面,观察现象。5.在水槽里加入约一半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引导学生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6.讨论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与音叉有什么共同特点,验证猜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7.整理好实验器材,填写实验小组记录。【注意事项】1.在按压鼓面,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时,用力不宜过大,只要能说明问题即可。2.在击打鼓面、拨动钢尺和橡皮筋时,应轻轻用力,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出的声音。3.在讨论三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共同特点时,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用力了,为什么用按压、弯曲、拉伸的方式不能发出声音,而用击打、拨动的方式却能发出声音。【实验拓展】通过观察发现,不仅固体振动产生声音,气体和液体振动也能产生声音。比如,把几粒碎茶叶末放入小口瓶,从侧面对准小口瓶吹气,可听见哨声,看见茶叶末跳动,这是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用玻璃水槽盛水,往水面上丢一固体,可听见水声,看见水面起波纹,这是液体振动产生声音。 (五)【章节目录】第三单元  声音【实验名称】制作土电话【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动作操作能力。2.感受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过程,初步认识声波。【实验器材】纸杯,棉线,牙签,剪刀【实验步骤】1.准备两只纸杯,并在纸杯底部中央用剪刀剪开一个小洞。2.剪取约5米长的棉线,棉线两端分别从两只纸杯底部中央外面的小洞穿进。3.取两根牙签,截取长度比杯底直径稍短,将棉线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牙签的中部。4.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然后再彼此交换听和说。5.引导学生想一想: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它是如何“接力”的,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音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接力)到另外一个地方。6.整理好实验器材,填写实验小组记录。 【注意事项】1.用作电话线的棉线不宜太粗,也不宜过长,否则通话效果不理想。2.通话时,连接两个“话筒”的线一定要拉紧。3.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且室内要保持安静。【实验拓展】电话的话筒材料也可以用易拉罐、火柴盒替代,电话线材料可以用尼龙线或电线代替。 (六)【章节目录】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实验名称】上肢的运动【实验目的】1.通过组装手臂活动模型,了解上肢的结构。2.通过体验上肢运动,感知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动作。3.学会在反复观察、研究中不断完善认识。【实验器材】人体骨骼模型、手臂活动模型组装材料,重物(如50g×10钩码、哑铃)【实验步骤】1.观察人体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和上肢的骨骼结构。2.认识上肢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组装手臂活动模型。3.体验上肢运动。用左手拿起放在桌上的钩码(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在这一动作的全过程中,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反复上述动作,在运动时,用右手触摸左手臂的不同部位,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4.细致观察上肢运动。在拿钩码(哑铃)进行运动的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参加了活动,活动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并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情况描述给同学听。5.整理好实验器村,填写实验小组记录。【注意事项】1.通过观察骨骼模型,重点让学生认识上肢各部分名称和功能。2.组装模型时要有序进行,操作规范。3.上肢活动中要让学生用上力,以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4.可以分解上肢的运动,降低观察难度,保证观察活动的有效进行。5.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仔细观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实验拓展】可让同学间用力对拉感受肌肉的变化。 (七)【章节目录】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实验名称】食物在体内的消化 【实验目的】1.了解人体消化器官及其功能。2.熟悉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是人体各消化器官的协同运作,缺一不可,体验相互协作的重要。【实验器材】人体消化系统浮雕模型,人体消化系统围裙【实验步骤】1.观察人体消化系统浮雕模型,初步了解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大体位置在哪儿,并要求学生对照模型图指出自己各消化器官的大体位置。2.围上人体消化系统围裙,根据围裙标出的消化器官方位,比较准确地找出自己的消化器官所在位置,并相互说一说。3.结合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图,分别讨论各消化器官的形状和功能,并说一说食物是怎样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4.整理好实验器材,填写实验小组记录。【注意事项】1.观察模型图要仔细,能借助围裙比较准确地找到自身各消化器官的所在位置。2.重点讨论口腔、食道、胃和小肠的功能及其特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和自身已有的体验,知道食物在体内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并要求学生充分表达出来,相互交流,共同完善。【实验拓展】人体内消化器官的功能与特征是看不见模不着的,也无法体验,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模拟实验来认识和理解。如模拟口腔实验,可将馒头瓣碎,以模拟牙的作用;摸拟食道实验,可用一根塑料管,在其中装入几粒米饭,使米粒在管中向前移动;模拟胃的实验,可用一个塑料袋,在里面装上水、瓣成小块的馒头、煮熟的蔬菜等,反复揉挤这个袋子。这些模拟实验尽管与事实有着一些差距,但它能将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帮助学生理解食物在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