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故事力培养方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市教研中心《关于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的精神,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质量效益”双高工程,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理念、提出的要求和做法,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走上健康道路,从2013年5月起,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二、现状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2、,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并且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1.教师方面:(1)忽视习作兴趣的激发.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流行着“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模式似乎也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但
3、是,从实质上看,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习作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已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熄灭。而且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2)读写结合不紧密.有些课文不论是从结构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具有其独特之处,是我们训练写作文的好材料,比如续写课文结尾,利用课文留白补写等,如果利用起来,那就是为学生的习作给了一个坡度.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不善于运用这样的机会,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完
4、全脱离,错失了很好的习作资源.(3)教师指导不得法.教师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给学生死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锁住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不能自由,尽情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失去了兴趣.(4)习作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教师要求写的内容不是学生亲自体验过的,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情,没有体验,学生就会大谈空谈,说假话,写假作文,由此,学生对习作没了感觉.(5)缺乏即时有益的反馈.对学生的习作,老师不做及时修改和点评,学生写完便石沉大海,隔的时间长了,学生写作时的那点灵感烟消云散,小学生的兴趣本来就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进行及时有益的反馈,学生就
5、没有了习作的兴趣.2.学生方面:(1)学生习作兴趣不高,写作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为难情绪.而作文教学的成人化、文学化、模式化倾向是造成小学生惧怕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2)学生生活素材的缺乏.对生活缺乏观察、发现、洞察力、感悟力,不能很好地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写作内容受生活环境的限制,比如他们除了在学校读书,回家就是做作业,看电视、上网等,与外界没有过多的接触,自然就不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3)学生不善于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三、目标任务1.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构建“以读书活动为主导”的校园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故
6、事力”活动为载体,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讲故事、写故事带来的快乐,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2.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对学生进行说话力、敏感力、构思力等训练,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故事力”,构建高效的写话、习作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解决制约语文教学水平整体推进的瓶颈,提高学生故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通过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和科
7、研能力,形成“故事力”培养的基本模式。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语文骨干教师。四、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故事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而不是好学生唱独角戏,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2、主动性原则。不断激发学生写故事力的兴趣,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3、求实性原则。立足我校学生发展实际,针对现状,认真分析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办法,正确处理学生故事力培养目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务求取得实效。4、循序渐进性原则。故事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工程,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改进方法,积
8、累经验,完善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和实施。5、创新性原则。每一位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关注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