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

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

ID:55355668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1

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_第1页
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_第2页
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_第3页
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_第4页
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 九 元:休 闲 假 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宁阳县教科研中心柏义伟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计算有乘法和加(减)法算式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观察、对比、辨析与抽象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体系。二、教材分析:背景:较为典型的旅游景点,有山,有水,有停车场,有售票处,有游人,有旅游团。就教材背景而言,容易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因为背景既是儿童熟悉的,同时背景中的事件又是儿童所向往的,这样的学习材料可以使儿童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探究:以背景中呈现的问题为框架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情景与数学:实现数学结论的动态呈现。混合运算的计算模型,既先算

2、什么,再算什么的规定,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所获取的,并经过实践的检验确信是正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教学中让结论静态呈现。课堂不应该只是接受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阵地。当然探究知识不是让我们再走人类社会积累知识的长期过程,而是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模仿人类社会探究知识的过程,寻找人类探究的足迹。与传统教材的比较:实现计算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传统教材把计算与应用分为两个阶段,先来学习计算(模型),再来运用这个规律,人为地把本来就是一体的数学割裂开来。教材的再创造:补充例子,完善探究材料。6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最后抽象概括所需要的材料不应该只是两个例子,应该有四

3、个例子才行。因而,还要补充例子。三、教学程序设想: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应找回多少元?2、师生合作,探究问题:基本思路:先解决问题,然后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及结果进行概括,既用算式来抽象。框架:以问题为主线构建探究学习活动框架。程序:探究——交流——反思——概括。(1)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个问题。交流:既要说出问题的最后结果,还要说出结果的得到过程。估计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用加法算,既9+9+9+9+5=41;用乘法算,既9×4=36,36+5=41。至于课本上所说的综合算式,学生可能暂时还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学

4、生在汇报时可能会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还不能用算式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接着引导,也可以再找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思维的碰撞以后用算式来概括。反思:对以上交流过程中的几种思路进行剖析——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怎么样。反思往往与评价不可分割。评价的目的是能找到方法与思路的共同点,而不是评价方法的优劣。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好(正确)”的,至于算式的长短、计算步数的多少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那只是思路(思维过程)的不同而已。反思还是进入概括环节的前奏,通过反思来进行抽象概括。概括:既用算式9×4+5=41进行抽象。(2)应找回多少元?(3)补充例子:完善概括材料。6当探究完以上两

5、个问题以后,还要补充例子,因为从以上两个活动中抽象出的算式只是有乘法和加(减)法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算式,作为对问题的完整理解,还应包括加号在前、乘号在后和乘号在前、减号在后的算式的理解。不妨在教师的共同要求下完成下面的活动:活动一:数出5根火柴棒放在一边,然后再摆四个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火柴棒?活动二:先用火柴棒摆四个正方形,再从去掉3根火柴棒。还剩多少棒火柴棒?从活动一中抽象出算式“5+4×3=17”,从活动二中抽象出算式“4×3—3=9”。如果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算,“5+4×3”得36,显然与事实不符,回头反思找到原因——原来是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不应该先算加法。

6、3、总结概括,理性升华:探究材料:9×4+5=4150—4×3=385+4×3=174×3—3=9从以上四个活动中抽象出的算式就是此环节的学习材料。观察:通过观察找到四个算式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以上四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特点?概括: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第二部分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计算有除法和加(减)法算式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经历观察、对比、辨析与抽象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体系。6二、教材分析:素材:典型的休闲度假旅游场所,容易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情感的共鸣。探究:以背景中呈现的问题为框架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7、。情景与数学:实现数学结论的动态呈现。混合运算的计算模型,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规定,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所获取的,并经过实践的检验确信是正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教学中让结论静态呈现。课堂不应该只是接受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阵地。当然探究知识不是让我们再走人类社会积累知识的长期过程,而是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模仿人类社会探究知识的过程,寻找人类探究的足迹。与传统教材的比较:实现计算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传统教材把计算与应用分为两个阶段,先来学习计算(模型),再来运用这个规律,人为地把本来就是一体的数学割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