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教案.doc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教案.doc

ID:54916949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3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教案.doc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教案.doc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教案.doc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教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师用)导学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用)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专家、百色市名师工作坊主持人靖西市靖西中学:黄雄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数不胜数,如我们学习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二三;王维的《山居秋瞑》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山居秋瞑》一二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名篇,有悲秋的,也有赞美秋天的。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二、我们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

2、习目标及重难点,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投影)(一)知识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查找辨析散文文眼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重要段落的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4.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能力。(二)学科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向往、眷恋、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三)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四)学习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等表现手法的

3、能力。三、教法与学法指导:(1)教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巩固”的教学法、启发法、点拨法等(2)学法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四、教具:多媒体等五、教学时间:两个课时(其中一课时给学生课前对本文进行自主学习)六、教学过程:(一)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预习,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投影问题,集体回答)1.郁达夫是怎样再现他心目中故都的秋呢?点拨:作者是通过用文字具体一幅幅画面来再现故都的的秋色的,共描绘了多少幅画面?(他通过四幅图来表现故都的秋色)能一一列举分别是哪四幅画面吗?(秋院静观图、落蕊蝉嘶图、秋雨话凉

4、图、秋果奇景图)2.从郁达夫所描绘的四幅秋景图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呢?点拨:从课文第1段找有一句话告诉了你答案,这句话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这要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住了牛鼻子。因此,我们学习散文,要学会善于抓文眼。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把这一句找出来。“秋天……一二三”。这一段中哪一句话告诉了你故都的秋的特点呢?(投影)“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本文的文眼)品味:我们还可以用几个字来高度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说说可用那几个字来概括呢?(清、静、悲凉)(二)接着我们进一步对这篇课文深入探究(投影问题和答案)1.作

5、者对北国之秋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向往、眷恋、热爱)(集体回答)但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这几个词,你是从文中的哪些文字感受到的?提示:可从课文第14段文字感受到。好,那下面我们集体来朗读第14段,边读边认真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点拨: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品味: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的秋向往、眷恋、热爱的程度到了发疯发狂的地步,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点拨:作者怎么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就是作者原意拿自己的生命去

6、换。像这种不直接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而是寄寓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叫什么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作者写的是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呢?(投影)学生回答点拨: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对比有什么效果?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清净悲凉及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恋的特点。3.秋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眼里,它为什么是清、净、悲凉的呢?学生回答这跟他当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有关。(投影)(投影)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7、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点拨:作者当时正处在什么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作者有怎样的心情?苦闷、寂寞是这些特定的背景和这种糟糕的心情让作者感受到故都的秋的那种清、净、悲凉的特点,尤其突出哪种独特感受?悲凉(三)接下来我们进行思维拓展,拓宽视野,突破这节课学习的重难点。1.品味古往今

8、来文学作品中的“秋”。(集体回答)先品味悲秋的名篇。好,大家一起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