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419280
大小:3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16
《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语言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即人通过视觉器官接受文字符号的信息,再经过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意义,求得知识。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固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人的情感、兴趣、爱好的参与也必不可少。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
2、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要在课堂上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时,就要研究学生备好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想一想,这篇课文学生哪里能够读懂,哪里难以读懂,
3、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上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案,如何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比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这些事学生有的自己能够体会出来,有的学生体会不出来,是难点。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每件事地让学生来体会,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也显得非常松散,重点也不突出。因为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提出:这些事中,哪里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
4、,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地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与思考,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突破难点之后,我再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使全文的教学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二、创设传情达意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语言色彩的美妙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审美对象,一个不美的对象很难激起读者的审美情感,而一套小学教材,包罗万象,集社会美、人情美、自然美、艺术美
5、于一身,蕴藏着丰富的美感信息,对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陶冶情操,接受美熏陶都能起着极大的作用。而文学作品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丰富的情感信息深藏于其中,它本身是静止的,只有人们阅读时才能接受它的新鲜活泼、它的震荡心灵的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去传情达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浓厚兴趣。如《桂林山水》,作者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细致观察,用优美而带有韵味的语言,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在教学“漓江水”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课前收集到的图
6、片及插图,在欣赏漓江远景,近景以及江水特写镜头中,我引导学生描绘出自己对漓江水的印象,初步感受漓江水的美。接着,请学生看挂图,听老师用恰当的语气范读课文,感受江水的“静”、“清”、“绿”,让学生体会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然后,我又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朗读出漓江水的美。由于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漓江那独特的形态美、质感美以及色彩美,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把漓江水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师进一步启发:作者是怎样展示漓江水的美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泛舟漓江,轻抚漓江水,感受它的美吧
7、。学生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中。三、还原童心——诱导异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向老师的权威挑战,大胆说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避免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教材内容或教参中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促使人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创新。读同样的一篇课文,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学生的感受可能与课文的主旨不一样,可能与教参的分析不一样,可能与教师的备课结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仅是正常现象,有时可能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学习《美丽的孔雀》一课
8、后,有个学生提出:“美丽的孔雀都是骄傲的吗?”在学生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善良的象征,他们并不都是骄傲的。学习《小猴子下山》,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小猴子在追求更好的东西,这一点是对的。”这些认识显然与课文的本意不一致,但确确实实是学生的感受,而且有合理的因素,含蕴着创造意识。对这样的独特感受,我们尤其要尊重、呵护,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