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40077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8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二、学情分析:(1)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研究方法。(2)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
2、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三、教前准备:(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2)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1)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2)利用本课“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3)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重力
3、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并将数据整理画出正比例函数图像。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
4、用弹簧测力计。(3)重力的方向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并结合着斜面再一次演示,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3.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
5、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引导学生: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可以得出从地球以外看,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
6、象,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三)课堂小结(四)
7、布置家庭作业(1)作出质量为2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2)完成课后练习 对《重力》教学设计的反思一、该设计对学情进行了分析。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所以本节课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如: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和实验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
8、哪些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总之,注意了新旧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很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因此他们对多媒体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三、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在实验探究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