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109537
大小:927.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31
《高中语文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4 新人教版必修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美好的桃花源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知人论世谈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又名:字:自号:谥号: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7[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大意。2、学习诗歌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热爱田园的情怀,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心境。2、学
2、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难点]学习诗中的艺术手法。归园田居初读诗歌:了解内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方宅十余亩mǔ,草屋八九间。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zhuō归园田。方宅十余亩mǔ,草屋八九间。榆柳荫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
3、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指本性荫:名词用作动词,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田园生活再读诗歌:感受田园风光(边读边在文中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请同学们试着描述这幅田园美景图,并思考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土地、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优美、宁静、和谐的意
4、境土地、草屋、鸡鸣狗吠等都是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将他们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土地、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静动近景远景白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三读诗歌:品内心世界三读诗歌:品内心情感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字词可以体现出来?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误”字深刻表明了他对误入官场的悔恨之情。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田园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热爱自由,对自然无比留恋。自由讨论有人认为陶渊明的行为其实是消
5、极避世的,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看法。解题提示:(1)首先,要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2)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考虑。参考:1、不赞同。从当 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A、明确观点B、陈述理由2、赞同。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附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
6、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拓展作业: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年全国卷Ⅰ)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此类题的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写了什么景——具体阐述诗句)(3) 此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一:点明手法)⑵这首诗写了
7、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宜阳城下野草茂盛;涧水静自流向西方;花树无人欣赏,自开自落;春山一路鸟语婉转,自鸣自啼。可谓一句一景。(步骤二:具体阐述诗句)⑶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分析情感)。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苏轼
8、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