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师背诵一举三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师背诵一举三得 南关区幸福中心校郭春莉 今天去某班听课,路过花坛边看到该班两名学生正在争吵, 其中一个拿着书,冲着男孩喊:“你快背!老师让我看着你!”男孩不屑一顾:“不背!你自己没背下来,还考我?”女孩一愣,随即反问:“到办公室找老师背,你敢吗?”男孩顿时蔫了,又不服气地嘟哝一句:“老师也没背下来,不也得看书?”我愕然问不禁深思。讲起背诵,似乎只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无关,因此教师只是督促学生背诵,至于教者本身,不需应考,有何用呢?其实不然, 教师背诵,于学生、于自身均大有裨益。真可谓一举“三”得。其一,老舍先
2、生讲:“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教师如能熟读成诵,课文自然“其义自现”。上课时,不必照案宣科, 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课堂教学效率极高。其二,教师“下水背诵”,有示范性。看到老师示范背诵,学生必为之一振,大受激励,“老师行,我也行!”群情振奋,争先恐后较之愁眉苦脸的被迫读背,其效果极佳!其三,背诵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读的少,背的少,作文词汇贫乏,错字连篇,文句不通,文不尽意,教师常为此发愁。其实,教师中间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原因,教师们能背出几篇像样、完整的文章呢?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熟读才成诵。教师读正字音、读通语句、读准
3、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顺正气、读明文意,继而成诵才经久不忘,才会听从调遣。茅盾能背《红楼梦》, 巴金能背《古文观止》,毛泽东能背《资治通鉴》的许多段落。书读多了,熟记了,即可顺口背出来。语文教师是语言的传播者。朱自清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只有多读多背,做到肚里真正有“墨水”,那么讲、写才会“其言若出于吾心,其意皆出于吾之心。”我们应把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成语、警句都记诵下来,语文教师的素质必将大幅度提高。巴金讲:“有几百篇文章熟烂于胸,就好比打仗有千军万马在身旁,召之即来,呼之欲出。”教师应在备课之时,把课文熟读成诵作为一项自身要求,同时背它若干篇
4、古今中外好文章、好诗词,必将终身受益。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在不断创新,虽然始终抓住古代经典的文化积淀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不少教育学者的主张可以看出大都侧重于能力发展的培养,但对知识的积累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等茫然无知,常常写错别字浑然不知。这些都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和关注。中国的私塾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背诵是最主要的手段。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伟大的文学家,就是在这一代又一代摇头晃脑的学童中涌现出来的。但是,一说起背诵,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不再需要背诵,或者认为不需要像以前那么多
5、的背诵,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抓学生的背诵了,其实这是对背诵这一学习方式的误解。 一、背诵是教育的起点 事实上,没有背诵我们就不能识字,识字是基本和最初的背诵。语文中古典诗文的背诵,现代美文的背诵,靠的就是硬背。有的教育家认为,语文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背诵是语文的基本功,只有背诵才能把握那些经典范文,才能规范自己的语言,才能领会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数理化的概念公式,必须靠记忆才能理解掌握并熟练应用,历史自然科学知识也必须背诵才能获得知识的积累。背诵是中小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没有背诵就没有中小学教育。事实上,人的一生很多知识都要靠背
6、诵。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背诵重要性。背诵是语言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就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通过背诵,
7、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二、背诵是中华民族传统教学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传统教学经验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背诵,从几岁的私塾开始,就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没有背诵,没有博闻强记就不会有大师产生。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从幼年起不仅背诵了四书五经和大量古诗词,就连《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等古代小说,任人从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的背诵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