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338892
大小:3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9
《2013教师招聘说课试题一 雨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题一《雨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巷》。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板书:雨巷)第一部分:教材与学情分析《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因此,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
2、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此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收到审美训练的效果。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说明依据教材分析、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分析诗中意象和象征意义,领会本诗的“四美”特色。2、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增强对现代诗的赏析能力。3、理解作者在诗中流露出来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对美好希望及人生信念的追求。依据教学目标,我把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确定为教学重点,因为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诗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
3、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我把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确定为教学难点。第三部分:教法、学法说明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拟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鉴赏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所以本课的文本解读都是在读中完成。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第4页共4页本课我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
4、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二)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板书:音韵美)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学生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重叠、反复、排比、一韵到底、双声叠韵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
5、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三)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板书:情感美)我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并找出能表现这种感情的词语。学生交流,教师明确:我们应该用“幽怨、低沉”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而“寂寥、愁怨、冷漠、凄清、惆怅、迷茫”这些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正表达了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在这一环节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四)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板书:意境美)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
6、在这一环节我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的意象找出来,希望他们能带着意象这把钥匙来品味诗歌。学生交流,教师明确:第4页共4页意象:(景)雨巷、丁香、篱墙、油纸伞(人)我、姑娘(板书)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我设计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例如把“雨巷”换成“小路”,把“丁香”换成“荷花”,把“油纸伞”换成“小花伞”。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例1、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例2、丁香是紫色的,
7、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五)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板书:思想美)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象征着什么呢?(板书:象征)这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在感受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
8、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