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52636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浅谈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关心他爱护他,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把他当人看;每个孩子都希望有正义感和上进心。然而,这些合理要求有时未能得到满足,更可悲的是,默默地承受着痛苦折磨的孩子为了寻求他应当得到的东西却又走错了路,因而形成——问题行为。什么是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妨碍孩子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表现为心理品德不良或犯有严重错误的行为。问题行为在心理上可表现为情感、性格特殊,如狂妄自大、任性撒娇、自卑、孤僻、暴躁、厌学等,在品德上可表现为不守纪律、欺侮同学、恶作剧、不讲理、打架、偷窃、不正当性行为等。碰到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教师和家长真是挠头,孩
2、子本人也苦恼。(他也愿意做个好孩子。)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怎么会产生了问题行为呢?这个问题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孩子,恐怕都没细想过。但要想帮助这些孩子,就必须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从内因上说,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孩子长期缺乏正确引导,外部因素和内部冲动作用的结果,当然与孩子的内在素质、成熟水平、认识能力也有关系。从外因上说,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不当是主要原因。下面仅就家庭教育的问题指出四个方面的原因。产生问题行为的第一个原因是孩子没有得到家长应有的关心。大家知道,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情绪上
3、的稳定,离不开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不少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忽略了这一点。每天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他们按照惯例就问三句话:“吃了吗?”“功课做了吗?”“洗脸洗脚了吗?”如果情况正常,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就告一段落。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冷漠便产生了不满,于是就直截了当地要求家长陪他们坐坐,带他们玩玩。而这些要求很少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他们逐渐地就找到了一种吸引家长注意的方法,那就是不听话。该写作业的时候,他看电视;不洗脚就上床睡觉,脏衣服随手乱扔……这样家长当然要责备他。受责备虽说不体面,但他毕竟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产生问题行为的第二个原因是孩子感到独立自主的权利受
4、到了限制。在家长与孩子的交往中,如果训斥太多,看管过严,孩子就会产生这种想法。家长对孩子当然要管,问题是怎么管。无休止地批评,过分地指责,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老师也常常会遇到孩子犯拗。孩子的任性、执拗和对立行为是向大人表明他也是人,他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在他看来决定的正确与否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这个决定是他自己做出的。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第三个原因是想报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时常会受到家长的委屈,诸如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离异、继父母不能善待孩子、让孩子寄居在亲戚家、狠狠地指责孩子、大人失信于孩子、滥施惩罚等。日久天长孩子就产生报复心理:“你们对我不好,我也
5、对你们不好!”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着干、不听话、不好好上学……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第四个原因是破罐破摔。孩子在学习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这时他在家里就会出现挑衅行为。由于孩子的自我评价水平偏低,学习上的失败,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使孩子苦不堪言,最后便失去了自信心,来个破罐子破摔:“反正这样了,努力也白搭!”“好管什么!说我不好,我就不好了!”从以上四种情况看,孩子最初的愿望都是积极的,正当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关心他爱护他,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把他当人看。每个孩子都有正义感和上进心。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呢?首先要查明孩子属于上述4
6、种情况中的中哪一种,方能对症下药。为此,家长就要从弄清自己的情感入手,因为在不同情况下,家长的情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第一种情况下,家长容易发火:“我真烦你!你怎么又……”“你有完没完!”“你得让我说多少回?”在第二种情况下,家长恨不得揍孩子一顿:“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再犟我就抽你!”在第三种情况下,家长时常诉委屈:“我对他多好也没用,你忘恩负义!我这是报应!”在第四种情况下,家长往往陷于绝望:“事到如今我是没咒念了!”“好话歹话都说了,由他去吧!”其次,家长对待孩子要一改过去的做法,因为原来家长与孩子的交往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家长越是不满,孩子越以为得计
7、。家长改变一下习惯的做法,就是要打破这个怪圈。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家长应当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摸清孩子的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以帮助。第一种情况——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生活的关心。这件事最好在双方都比较平静的时候去做。只要家长拿出实际行动来,孩子会受感动的。如果孩子犯了老毛病,又不听话了,家长不要介意。这些日子就会好的,因为致病的原因已经消除了。第二种情况——对孩子的事情家长不要插手太多,要让孩子自己解决他遇到的问题,要让他从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当然,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对孩子做出的决定虽然不反对,但可以同他
8、讨论其中的细节。第三种情况——家长要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要委屈家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