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孟浩然的文学常识,诵读古诗,领悟其意。(重点)2.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意境,理解全诗的内容及思想含义。(难点)3.领略洞庭湖的雄伟壮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2、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多媒体展示)《望洞庭湖赠张丞
2、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
3、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三、诗歌朗读范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四、学生自读、分组进行朗读(通过阅读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教师适当点拨)五、整体感知这首诗教师问题设置:结合课下注解,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
4、联: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颔联: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颈联: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尾联: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六、诗文研讨1、教师问题设置:根据诗题,我们知道诗歌可以分为“望”和“赠”两部分,那么哪几句是在写“望”而哪几句是在写“赠”? 明确: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望”即写景,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后四句写“赠”即抒情,委婉地写出诗人希望出仕做官,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板书:“望”(写景)、“赠”(抒情))2、赏析“望
5、”部分(全体读)①首联赏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女生读)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板书:水天一色)②颔联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男生读)赏析:这两句诗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其中“蒸”比喻湖面水汽蒸腾,“撼”写出湖中波涛摇荡,撼动岳阳城。这两个词从视觉、听觉、触觉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板书:气势磅礴)教师
6、总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而且充满活力。那么在如此太平盛世之下,有抱负有才情的孟浩然会甘愿过隐居生活吗?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并自然过渡到“赠”部分)3、赏析“赠”部分(全体读)①颈联赏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起过渡作用)(分组读)赏析:面对洞庭湖,生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再天下太平盛世出仕做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板书:语借双关(望出仕))②尾联赏析坐观垂钓
7、者,徒有羡鱼情。[引用用典][巧为设喻](分组读)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位居官位者,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表达了自己希望张九龄引荐出仕心情,自己不再做“坐观”者,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板书:引典设喻(希引荐))教师总结: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4,教师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本诗主旨是什么? (默读全诗,体会主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