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 短文两篇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怡情(yí)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滞碍(zhì)阐证(chǎn)死抠(kōu)shè(涉)猎zǎo(藻)饰统chóu(筹)劝jiè(诫)làn(滥)加要jué(诀)liàn(练)达吹毛求疵(cī)豁然贯通(huò)味同嚼蜡(jiáo) 狂wàng(妄)自大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怡情: 使心情愉快。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2、。诘难: 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味同嚼蜡: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吹毛求疵: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咬文嚼字: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 (6)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豁然贯通: 指一下子就彻底明白。 3.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
3、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分 (充满 充实 充分)的理由。 (2)要想把经典著作读 透 (懂 完 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 放弃 (丢弃 放弃 放松)了整体。 4.选词填空。(只填序号)①周密 ②庄重 ③灵秀 ④深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③ ,数学使人 ① ,科学使人 ④ ,伦理学使人 ②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仿句练习
4、。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仿句:天生才干犹如 未琢之璞 ,读书然后 成稀世之珍 。 基础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yē废
5、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你想来得快些,但学得不扎实,结果反倒慢了。”(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囫囵吞枣(hú) 菜肴(yáo) 因yē(噎)废食(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融汇贯通 ”,正确写法是“ 融会贯通 ”。 (3)“循序渐进”中“循”的意思是 按照 。 (4)选段主要运用了 举例论证 、 比喻论证 和 引用论证 的论证方法。 7.(广西百色中考)为纪念“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6、。(1)下面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解析】流程图有先后顺序,所以在描述时,应用“先”“再”“然后”“最后”等词来连接。同时还要说明清楚“若需复印”时有两个不同的流程,一是办理借印登记,二是办理归还手续。(2)根据示例,将下表空缺处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名人主张读书方法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法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7、① 质疑读书法(或“独立思考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 会意法(或“不求甚解法”)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循序渐进法(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仿写:一本好书像 。 示例一:一位智者,他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示例二:一盏明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阅读探究拓展延伸课内精读(一)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8.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
8、每层的大意。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9.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书上的内容纷繁复杂,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