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795307
大小:56.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从讨论作者的选景上体会本课“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法、讨论法、辩论法、知点概括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一.导入课文(结合导入的内容,先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关于秋的精彩图片,再投影故都的秋的一组图片。在悠扬的音乐中开始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
2、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沈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剑桥,在《再别剑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沈默,沉默是今晚的剑桥。”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
3、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投影: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二、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1、借用多媒体,将从”清华网”下载的教学录音及图片播放。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全身心投入地欣赏这篇课文。2、学生默读,并思考: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个字来概括。答:味。(投影)(说明: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仅凭语感就可
4、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过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内容,但主要是写秋之味。)三.探讨课文内容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投影:清、静、悲凉)2.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要求用概括性语言)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秋院)、落蕊轻扫(秋槐)、秋蝉残鸣(秋蝉)、闲话秋雨(秋雨
5、)、佳日胜果(秋果)。(投影: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作者的感受——“清、静、悲凉”?(说明:学生先找出相关章节,再体会、讨论)明确:相关章节为上一题的五种情况。(说明:重点分析“秋院”、“秋槐”,另外三个略作分析。)分析: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
6、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4、思考、讨论: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试从多方面来分析。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无论哪一幅都是围绕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来写的,如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
7、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可见,这便是散文大家的高明之所在——“形散神聚”。另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