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鲜紫菜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食品质量与安全鲜紫菜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紫菜在我国和东亚诸国一直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含有高蛋白质以及碘、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等丰富的营养物质。紫菜营养价值极高,能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宜少量常食,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所致的瘿瘤,以及小便不利、泻下、淋症等。我国的紫菜年生产量大,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仅福建一年的紫菜产量就高达3万吨。然而,市场上的紫菜产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市场上经加工后的紫菜产品,与新鲜紫菜的品质差距大,最大的问题是新鲜度差、色泽下降;紫菜的自然生产期从10月~2月,产期短
2、,因新鲜紫菜保藏时间短,市场上新鲜紫菜出现月份有限;最大的紫菜消费国日本的紫菜市场已向我国开放,可我国紫菜产品质量不佳,要在日本市场上树立中国紫菜的品牌,提高紫菜质量亟不可待。目前,国内对于已有的干紫菜产品需求量已趋于基本稳定,研究鲜紫菜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控制技术,开发高质量新鲜紫菜产品,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紫菜质量,可扩大紫菜的销售量、生产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使更多人转产转业于紫菜产业中,可增加渔民的收入;新鲜紫菜的研发,也可丰富消费者的菜篮子,使新鲜紫菜一年四季出现在餐桌上;开拓紫菜外销市场,尤其是在日本,使我国紫菜进入日本形成品牌。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3、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鲜紫菜的菌落总数情况;2.鲜紫菜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变化情况;3.杀菌剂的最佳浓度和时间;4.工艺流程的确定;5.复合添加剂方案的确定。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控制微生物以延长冻鲜紫菜货架期的主要方法(减菌方法);2.适合的杀菌剂与防腐剂的选择。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测定菌落总数的方法——平板计数法;2.单因素分析试验研究确定杀菌剂最佳的杀菌浓度与时间;3.正交试验得出复合添加剂的最优方案;4.方差分析法分析结果。技术路线:原料(鲜紫菜)微生物分析鲜紫菜的菌落总数情况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变化情况减菌处理(确定杀菌剂浓度与时间
4、)确定基本工艺流程选择几种有效添加剂确定复合添加剂的最优方案单一添加剂处理测定菌落总数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0.1-2010.12.15查阅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论证;2010.12.16-2011.1.15两篇外文翻译,实验准备工作;2011.1.16-2011.4.20试验操作阶段,处理实验数据,论文初稿;2011.4.21-2011.5.10整理补充数据,书写论文,完成预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林增善.紫菜的营养、保健作用和潜在利用价值[J].科学养鱼,2002,(1):55-56.[2]甄会英,王颉,李长文,等.紫菜的加工、利用进展[J]
5、.科学养鱼,2005,(4):69-69.[3]E.PaigeStout,JuliaKubanek.MarineMacroalgalNaturalProducts[J].ChemistryandBiology,2010,2:41-65.[4]王海洪,王扬,徐大伦.紫菜加工利用可行性分析[J].食品科技,2000,(6):29-30.[5]张全斌,赵婷婷,綦慧敏,等.紫菜的营养价值研究概况[J].海洋科学,2005,29(2):69-72.[6]佚名.鲜为人知的紫菜功效[J].农民科技培训,2009,(4):49-49.[7]陈明来,索贞.漫说紫菜[J].药膳食疗研究,1999,(
6、4):9-9.[8]Ting-tingGuo,Hong-liXu,Lu-xiZhang,eta1.InvivoprotectiveeffectofPorphyrayezoensispolysaccharideagainstcarbontetrachlorideinducedhepatotoxicityinmice[J].RegulatoryToxicologyandPharmacology,2007,49(2):101-106.[9]寿柏泉.紫菜营养价值高[J].老年人,2004,(11):56-56.[10]Gudiel-UrbanoM,Goi,I.Effectofedible
7、seaweeds(UndariapinnatifidaandPorphyratenera)onthemetabolicactivitiesofintestinalmicroflorainrats[J].NutriRes,2002,22:323-331.[11]罗彤,戚向阳,李培培.紫菜多糖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10,35(8):210-212.[12]章建浩.生鲜食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9-50.[13]邓舜扬.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