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68592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1-15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 1.大便次数增多 ,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
2、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 应与痢疾鉴别。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 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
3、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 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 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三
4、、分证论治 常证 (一)伤食泻 症状 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1日3-5次或7-8次,便前腹痛,吵闹,不思乳食,腹胀拒按,嗳气或呕吐,大便气味酸臭,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 证候分析 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常。食积中焦,故泻下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食滞脾胃,气机不利则腹胀痛。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嗳气,呕吐,气味酸臭。食积化热,上扰心神,故夜寐不安。苔厚腻或黄垢为乳食停积之象。 治法 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方药 消乳丸合大安丸加减。 消乳丸: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香附、炙甘草。 大安丸: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苍术、茯苓、连翘、神
5、曲。 方中神曲、麦芽消乳化滞,陈皮、砂仁、香附理气消滞,炙甘草健脾和中,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苍术、茯苓运脾化湿,连翘清热。 优化:腹胀痛明显者,加木香、厚朴行气止痛;呕吐者,加生姜和胃止呕。 (二)风寒泻 症状 大便稀烂,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1日3-5次或5-6次,便前便时肠鸣,鼻流清涕,咳嗽,咽痒,或恶寒,苔薄白,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 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 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 本方解表散寒行气化湿。 优化:里寒重者,加干姜温中散寒;挟食积者,
6、加神曲、山楂消食化滞。 (三)湿热泻 症状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泻下急迫、量多,日行10余次,气味秽臭。纳差食少,神倦乏力,口渴引饮,烦燥,或伴泛恶,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苔黄腻。 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故泻下稀如水样,气味秽臭。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泻下急迫,量多。湿热困脾,故纳差食少,神倦乏力。伴外感,则有发热,热重于湿者,故口渴引饮。湿热在下,故小便短黄。 治法 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本方清热解肌,升提脾气,生津止渴。 优化:热重于湿者,加滑石、银花、连翘清热利湿;湿重
7、于热者,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车前子健脾化湿;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呕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呕。 (四)脾虚泻 症状 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脾胃虚则运化无权,故于食后作泻。脾虚不运,精微不布,生化无源,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大
8、枣。 本方健脾化湿。 优化:脾湿重,苔腻者,加藿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