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132016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0
《(秋)2019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5语文园地七教案新人教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秋)2019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5语文园地七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组成新字;正确区分形近字并正确运用。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2.能力目标:读词语,并用词语说句子。通过读、背积累知识。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组成新字;正确区分形近字并正确运用。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组成新字;正确区分形近字并正确运
2、用。2.读词语,并用词语说句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趣味识字。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2、观察生字的组成。3、集体齐读词语。二、字词句运用。1、正确区分形近字。了解其含义。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学生汇报。4、集体读词语。5、读词语,教师正音。6、用词语说句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导)三、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通过读、背积累知识。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书写提示。1、认读生字。2、学生上台书写笔顺。(集体评判
3、)3、半包围生字书写时有什么规律?(坐上包围和右上包围的生字先外后内)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指导)二、日积月累。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简介作者唐寅。 3、学生试说古诗含义。(教师提示、补充)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三、布置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孙悟空打妖怪》。四、课堂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附送:(秋)2019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619棉花姑娘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积累词语“棉花、许多、可恶、盼望、害虫、帮忙、忽然、碧绿碧绿、吐出”;能结合课文内容,用
4、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可恶、盼望、惊奇”的词义。 2、学生能正确朗读要求的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 3、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燕子捉空中的害虫、啄木鸟捉树上的害虫,青蛙捉稻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吃棉花叶子上的蚜虫。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有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 2、教学“棉” (1)读准字音 (2)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棉花是植物,所以是木字旁,棉花的颜色是白的,所以右上是个
5、白字,棉花可用来做毛巾,所以右下是个巾字) 3、出示答案,简单介绍瓢虫。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棉花和七星瓢虫的故事。出示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 6、师:棉花健康生长的时候,长出的叶子是碧绿碧绿的,可是当他受到害虫的侵害,也会生病。 二、课件出示童话故事,整体感知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遇到生字看拼音多读几遍,并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四、感悟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出示第一节课件,仔细看动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是呀,上面有许
6、多蚜虫,什么是蚜虫呢?介绍蚜虫。出示ppt. (3)教学生字“娘、治” (4)蚜虫很小,浑身长满蚜虫是一件痛苦的事,哪句话最能体现棉花姑娘当时的心情怎样、指导读句: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为她治病啊!(抓住盼望一词读出棉花姑娘迫切想要医病的心情) 师:“盼望”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希望) 师:“盼望”比“希望”的程度更加强烈。 (5)教师范读,学生领悟感情,自由读,指名读。 (6)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5、6节 1、棉花姑娘病得那么重到底是谁帮她只好了病?哪两节告诉了我们,自由读一读。 2、七星瓢虫本领
7、大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3、教学生字“然、奇、颗、瓢” 4、你还能向同学介绍一下瓢虫吗? (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 5、介绍瓢虫家族。 6、七星瓢虫本领这么大,棉花姑娘感到怎样?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惊奇)找一个近义词;你表演一下这个神态。 7、棉花姑娘的病治好了,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第6节吗? 8、学生读第6小节。 9、教学生字:“碧、吐、啦” 10、棉花姑娘会怎样称赞七星瓢虫? (三)学习2……4节 过渡:在七星瓢虫来临之前,棉花姑娘病重难忍,她请谁为她治过病?结果怎样?他们到底是
8、想帮还是不想帮?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2小结。 (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读出恰当的语气。 自学提示:A分角色朗读对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