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

单元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

ID:46958980

大小:63.4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2-01

单元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_第1页
单元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_第2页
单元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_第3页
资源描述:

《单元3物质溶解性的改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一、单元结构整体分析首先,我先分析下我对本单元结构的认识。课题1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认识,包括了溶质、溶剂、溶液等基本概念,溶液的形成以及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及其基本特征,从微观上认识到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所形成的一个分散系。也就是说,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课题2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在此课题中,学生通过活动探究,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物质溶解的理解。课题3主要是围绕溶

2、液的浓度展开的,介绍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对于溶液中溶质溶剂具体组成质量比的一个补充,使学生对于溶液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地认识。三个课题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复习课怎样上才更加有效,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传统的中学理科复习课比较关注单元整体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外显关系和内在联系,穿插中考考点,以加强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惯式。不能说这个模式不好,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的限制下,全面地、针对性地复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往往

3、会使学生失去了开发深层思维的乐趣。因此,我定位的溶液复习,是基于学生已经比较清晰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建构化学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二、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从整体上看,本节课我采用了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基于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构成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

4、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行问题教学的基本步骤为:1、组织小组2、提出问题3、后续行动4、活动汇报5、问题后反思。基于问题的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概括而言,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堂;2、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进行研究;3、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地位。这里涉及的“问题”不是常规问题,它具有以下特点:1、问题都镶

5、嵌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学生首先对其进行辨别;2、问题中含有许多未知的、模糊的成分;3、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因此,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4、问题的解决涉及到观察、推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一系列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三、教学案例知识的建构具有明确的对象性,本单元的核心对象就是溶液。溶液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模块中的一个部分,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因此,我用2018年春晚上刘谦的“魔壶”魔术为导入,展开了对于溶液形成这一模块的复习。这一模块我置了如下问题环节:旨在复习溶液的定义和特征,

6、溶液的组成,形成溶液的整体认识观,并复习溶解过程中伴随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而第二模块的展开,是围绕一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开展的。旨在复习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含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应用、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溶解度及含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溶解度曲线及结晶方法的选择。其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化学课程标准明确的计算要求,但是没有情境的计算,往往会使学生失去理解层面的领悟,从而形成机械地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溶液的配制问题相结合

7、,与溶解度相勾连,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体会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具体的意义和应用。第三模块主要是溶解度曲线的综合应用。第一部分内容完全由学生交流讨论完成,从而培养小组内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部分是实际生产中,有关结晶的综合题,设计目的是让知识的情境化,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回复知识与其所指、发生和应用情境直接的必然联系。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理念是,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

8、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